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智库能不能有效的传播"中国声音"本文以4家国际问题研究智库为例,从国际媒体引用的视角展开评估。研究通过话语分析,以及计算机辅助的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发现:一方面,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智库的引用仅占其涉华报道的极小比例,中国智库还未能成为西方媒体的重要消息源,中国智库对重大国际国内问题的议程设置能力仍然欠缺;另一方面,智库专家以独立学者身份发出的声音被认为比官方消息源更具可信性,智库被国际媒体引用有利于改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声音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国际问题研究》2021,(1):I0003-I0003
2020年12月16日,徐步院长应邀出席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和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首届中韩智库媒体视频对话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来自中韩两国20多家智库、媒体的代表,围绕智库和媒体在两国民心相通中的作用与责任、国际秩序变化和东亚经济合作等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12月16日,徐步院长应邀出席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和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首届中韩智库媒体视频对话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来自中韩两国20多家智库、媒体的代表,围绕智库和媒体在两国民心相通中的作用与责任、国际秩序变化和东亚经济合作等议题展开探讨。新华社社长何平、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韩国"一带一路"研究院理事长崔载千、韩国中央日报代表理事兼发行人洪正道、韩国国会文化体育观光委员会委员长都钟焕、韩国广播公司(KBS)社长梁承东等以视频方式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4.
正7月29日,杨洁篪国务委员出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更名仪式,并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揭牌。外交部张业遂副部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国内研究机构及媒体代表参加了有关活动。杨洁篪在致辞中指出,自创立以来,国研院紧密配合我国外交工作,积极幵展国际问题调研、二轨外交和公共外交,现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智库之一,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国研院以  相似文献   

5.
东亚合作和共同体建设:路径及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0月20~21日,以“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政治、经济发展及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在地区和世界中的作用”为主题的“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国际研讨会议在南宁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东盟智库网络、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联合举办,由广西社会科学院承办。现将此次研讨会部分论文刊登。  相似文献   

6.
美国智库的当代中国研究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影响深刻。近年来,美国智库兴起当代中国研究的直接动力在于当代中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发了美国智库高度关注中国崛起问题;而中国对于国际问题解决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也使得美国智库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美国智库关注当代中国问题的根本动力在于维护和扩大美国国家利益。这既是美国智库开始当代中国研究的原始动力,而且美国智库在当代中国研究中也明确提出了如何维护和扩大美国国家利益的问题。利益的需求,实际上又与美国公众并不真正了解中国构成了矛盾,这就决定了今后美国智库将会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6月6~7日,第二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昆明举行。本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是"中国—南亚博览会"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云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承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印度中国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年,中国高端智库建设等工作为推动国内国际问题研究事业带来重要机遇,既有智库谋划转型,又有新兴智库应运而生,前景值得期待.然而,也出现一些"穿新鞋走老路"、"智库泡沫"等需要重视的负面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能否真正转化为促使国际问题智库升级转型的实际举措,智库建设的良好愿景能否成为现实,也是值得深思的.显然,智库建设不应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不能"撒胡椒面",要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以构建智库规范、提升智库能力、重塑智库生态为旨归,着力解决一些长期困扰中国智库建设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据全球海归组织联盟、亚太国际媒体智库等民间机构介绍,随着中国留学生低龄化出国比例猛增,尤其是中国留学生在海外获取硕士、博士学位比例逐年增多,摆在年轻回国海归群体的一个新社会课题就是——“年轻海归未婚比例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0.
正4月6—7日,由我院与中欧政策对话支持项目共同主办的"中国—欧盟智库对话: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与四大伙伴愿景"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外交部刘海星部长助理出席并做主旨演讲,苏格院长和欧盟驻华使团史伟大使致开幕词。来自中欧主要智库和高校、政府部门、欧方驻华机构、工商界及媒体代表200余人出席。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1月10日,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与英国皇家三军防务研究所(RUSI)在北京共同举办"第一届中英智库安全战略论坛暨国际核不扩散形势与世界安全研讨会"。英方学者提交的论文可以反映西方主流智库学者在国际核裁军及核军控问题上的基本看法,现将其中两篇英文和中文翻译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纵横》2009,(11):23-32
2009年10月17~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广西社会科学院、东盟智库网络、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2009在南宁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黄道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教授、柬埔寨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诺罗敦·西里武亲王、老挝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科高·索萨亚,以及来自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越南、中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际关系类智库的兴起,反应了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时代特征,客观上顺应了中国必须更加全面、准确和深入地了解、把握以及影响世界的内在需求.尤其是在对外政策与战略的认识、思考和决策层面,国际研究智库的兴起标志着不断提升与活跃的"智力支持"需求,是中国国家治理体制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拉丁美洲研究》2021,43(4):43-62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新冠疫情大流行背景下拉美顶尖智库公开发表的涉华文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总结。研究发现,拉美智库在病毒来源和扩散责任上对中国的评价较为负面,但对中国的疫情防控模式与成效表示广泛认可,认为中国经济复苏强劲并有助于拉美走出低谷。尽管拉美智库指出中国在国内治理和全球领导力方面均优于美国,但却始终对地缘政治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不希望被迫在中美对抗中做出选择。鉴于此,首先,中国应充分了解拉美各国对中拉伙伴关系的利益诉求,在政治、经贸等各领域展现负责任和合作的大国形象,切勿与美国形成"争夺"拉美的零和局面;其次,充分发挥智库在公共外交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智库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领,消弭阻碍中拉长期双边关系发展的"认知赤字";另一方面还应加强与拉美顶尖智库的交流合作,既要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拉美智库朋友圈,积极借用其对中国的正面评价并提升国际影响力,又要与一些极力渲染意识形态对立的反华智库保持接触,在提高警惕的同时增进了解、扩大共识。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0月17~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广西社会科学院、东盟智库网络、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2009”在广西南宁举行。会议主题是“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中国与东南亚”,来自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中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展开对话,专家学者就中国与东盟关系和东亚地区合作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许多具有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论坛部分专家的论文和会议报告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2016年9月8日,第九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中国广西南宁举行。与会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智库机构、高校、政府和企业单位代表等100多人出席论坛,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会议主题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海上合作""东盟共同体建设与中国—东盟合作发展"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智库交流机制建设"等5个主要议题展开了对话、交流和探讨。本文对与会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泰国涉华研究智库是泰国涉华政策决策的重要参与者,是泰国社会舆论中中国问题的意见领袖,同时也在中泰两国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对泰国涉华研究智库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了解较为有限,最终成为中泰两国建设高质量智库合作的障碍.本文通过文献分析、观察和访谈调研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阶段为主线,对泰国涉华研究智库的类型、特点和功能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泰国涉华研究智库受西方话语权影响明显、科研经费和渠道来源有限及缺乏中国更大程度的支持和高素质研究人员等特点,对中国未来与泰国涉华研究智库开展合作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际问题研究》2016,(6):129-129
正10月19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60周年院庆大会,杨洁篪国务委员出席并致辞。杨洁篪国务委员指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国研院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智库之一,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勉励国研院抓  相似文献   

19.
中国智库正处在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其中,国际问题智库还面临中国快速崛起、国际地位上升,外交积极有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带来的重大机遇.既有政府的鼓励政策推动,又有国家的内生需求拉动,可谓机遇叠加,不可错过. 国际问题智库要应对的挑战同样是双重的:要在国内同行中脱颖而出,更要在与众多外国同行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比什么?比的是"特、专、新、优",即有特色、专业化、有创新理念、能够出高质量知识产品.靠什么?靠的是一流研究人员对全球性、战略性、前瞻性和理论性问题的精准分析和可行建议.说到底,这是各国高端人才之间的激烈较量.  相似文献   

20.
钱皓 《国际观察》2016,(6):86-100
加拿大智库成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冷战时期趋于成熟。最初智库的研究者主要侧重国内公共政策研究,政府部门从事外交政策制定的中高层职业官僚通过"旋转门"加入各类智库,增加了智库的对外政策应用型功能。在加拿大对华政策制定中,智库的作用显著。本文选取亚太基金会、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和蒙克全球事务学院亚研所三家主要智库作为研究样本,探究智库在加拿大对华"深度接触"、"向前走"和南海"不站边"政策中的作用,本文认为加拿大智库在对华政策中很好地发挥了"二轨外交"和"思想的掮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