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09年8月14日(农历6月24日)彝族火把节这天,在云南楚雄地区,夜幕降临时,彝族民间祭司以传统方式击石点燃圣火,诵经祭火,把整个火把节推向高潮。彝人古镇此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当地群众与海内外游客嘉宾,手拉手,伴随着彝族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火把将夜空照得明亮,歌声、欢笑声让整个古镇彻夜不眠,上万个带着童真愿望、纯洁爱情、合家幸福、民族和睦的孔明灯漫天飞舞,让雨后的楚雄夜空繁星闪耀。  相似文献   

2.
火舞凉山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彝族群众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8月14日,在西昌市火把广场前,40余万名当地群众和游客载歌载舞,尽享火把节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正"又是一个把你双眼点燃的七月,又是一个把你心灵点燃的七月,骑上你的骏马穿上美丽的衣裳,小伙姑娘一起走进爱的火把节。"——7月27日晚8点,伴着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七月火把节》,在凉山州西昌火把广场及洛古坡乡、大箐乡,彝族同胞身着盛装点燃篝火,整个凉山火光四射,热闹非凡。全国各地赶来的游客也打着火把,喝着酒、唱着歌、跳着舞,尽情地"玩火",体验着"东方狂  相似文献   

4.
贵州彝族服饰属于乌蒙山型彝族服饰。明清以来,贵州彝族服饰变化较大,但是其固有的民族艺术、技艺手法,依旧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民族学、历史学、美学价值。特色浓郁的彝族民族服饰,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服饰可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等六大类型,下分若干式。从整体上看,彝族服饰为我们展示了一部生动、形象、鲜活的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察云南楚雄州火把节活动,发现政府主导下的城镇火把节节庆文化"去结构"特征日趋明显;而政府放手后的彝族社区文化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某些社会功能逐渐被解构。因此,如何发挥节庆对民族社区文化建构的作用,值得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水城县围绕凉爽气候品牌、典型的喀斯特高山峡谷地貌、绚烂的民族文化等资源做足文章,以全域理念引领旅游发展,全力推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盛夏7月,水城县海坪彝族小镇人气"爆棚"。"这里不仅天气凉爽,而且民风很淳朴,来了3天,每天都玩得很开心。"来自香港的游客陈国熙赞不绝口,"我是来参加火把节的。"今年的7月17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和陈国熙一起来参加火把节的还有  相似文献   

7.
<正>八月的水城,既清凉又热烈。清凉的是气候和体感,热烈的是彝族儿女的盛大节日和海内外游客的热切期待。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太阳历法、彝语彝文、音乐舞蹈、文学传说、服装饰品、民族工艺……都是彝族人民经过数千年锻造萃取的精神财富。火把节,是彝族众多文化符号中最为闪亮的一个,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水城彝族火把节,不仅是古老火把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是全世界彝族同胞寻根溯源的盛会,来自五湖四  相似文献   

8.
提起凉山、彝族,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火把节、锅庄、察尔瓦……白天,刀耕火种在山间;夜晚,围着火塘喝"杆杆酒".其实,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凉山彝族自治州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形象扶贫工程"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脱贫致富掀起滚滚热潮,彝族人民不仅实现了越温脱贫,居住环境大为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追求知识、学习文化也渐成风尚.全州"普初"、"普九"、"成教"、"高教"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9.
彝族火把节     
正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黔西南州晴隆、兴义等地,每到节日时,彝族同胞们载歌载舞,用甜美的嗓音歌唱幸福的生活,用翩翩的舞姿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本源都与火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到了节日,彝族青年男女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人们手持火把,形成一条条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个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  相似文献   

10.
彝族远古英雄支格阿鲁是一位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是全体彝族人民认同的最崇敬的祖人.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彝族人民理想化地把支格阿鲁塑造成一位英俊潇洒、心地善良、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神力无比、决胜一切的神话英雄人物.彝族英雄支格阿鲁及相关文献流传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彝族居住的省和自治区.其流传情况及所反映的文化信息有同质的,也有异质的.  相似文献   

11.
王继超 《当代贵州》2013,(16):28-29
彝文是中国彝族固有的文字,贵州地区有彝文字两万余个。以彝文为载体的彝文献,具有独特的哲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价值,并自成体系。彝文是中国彝族固有的文字。明清以来的汉文史料称为"爨(cuàn)文"、"爨字"、"韪书"、"倮文"、"罗罗文"、"夷字"等。彝文的起源,有伯博耿造字、密阿叠造字等多种传说。彝文文献《彝族源流》、《物始纪略》  相似文献   

12.
“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这一县域品牌准确定位了晴隆的形象识别和外宣口号..地处九山八洼之中,晴隆不仅有着万仞千山的雄浑险峻,蕴藏着丰富矿产和资源,还造就了秀美迤逦的山水风光作为贵州省第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分会场之一,晴隆即将举办“一节一赛一展”系列活动:晴隆·三宝彝族火把节暨第二届阿妹成托民族歌舞大赛。  相似文献   

13.
正深冬时节,大方县奢香古镇却美景依旧,一栋栋独具彝族元素的房屋、一条条民风十足的街道与螺旋状的花海梯田相伴。古镇里的杂货铺、手工坊、美食街一大早就开始热闹起来。作为大方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奢香古镇里居住着2880户1.25万人。面对庞大的搬迁人口,奢香古镇以党建为统领,着力建设"五个体系",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不断加快搬迁群众市民化步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在大数据时代,面临来自世界及周遭文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凉山彝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彝文化资源,并且这些资源保存完好。通过对凉山彝族地区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深入挖掘凉山彝族地区文化元素,努力打造凉山彝族地区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精品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对凉山州乃至四川省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凉山彝族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凉山州彝族文化与市场结合催生出来的产物,作为凉山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使凉山彝族地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我国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凉山彝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产业化趋势已经逐步展开,因此深入调查研究彝族特色文化产业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发展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彝族铃铛舞     
彝族是一个历史上英雄辈出的民族.我曾经被一幅彝族古代绘画<战神像>所震撼--战神格赛在战场上被敌人砍去头颅,削掉双臂,但精神永恒,被砍削之处不是流血,而是长出杀敌的利刃,继续血战厮杀.这是彝人壮烈的英雄主义形象、直观的体现.而在绘画手法上,它抽象简洁、线条流畅,没有任何血腥的画面.  相似文献   

16.
《廉政瞭望》2013,(6):48-51
“有彝族文字的这—天,就已经有月琴。”四弦月琴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从唐朝流传至今。阿鲁克古和阿铁说日两人是美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音乐传承人。月琴、口弦、木叶等民族传统乐器他们都非常熟悉,随手摘下一片树叶也能吹奏出美妙的音乐。将民族的特色乐器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传统音乐,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彝族向天坟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倍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旅游者们关注和向往;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历法之一,堪与玛雅文化中的历法相媲美——一彝族是我国远古的羌的后裔,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彝族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总人口排名第四,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庆 《当代贵州》2008,(10):I0001-I0001
支嘎阿鲁是彝族神话中的英雄,支嘎阿鲁湖是融彝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高原圣水。支嘎阿鲁湖是黔西北旅游的中心枢纽,是连接织金洞、九洞天、百里杜鹃、大方奢香墓、黔西观单洞等大牌旅游文化景区的项链线。  相似文献   

19.
《军队党的生活》2012年第二期"记者行动"栏目,大篇幅报道武警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支队彝族士官马日史初成长成才的先进事迹后,在驻地引起了强烈反响。2012年2月21日,中共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委、行署作出了"开展向马日史初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区干部群众向马日史初同志学习。3月5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以"学习马日史初事迹、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在全区启动了学雷锋活动仪式。  相似文献   

20.
地处滇黔交界处的宣威市田坝镇彝族地区被纳入曲靖市“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的重点帮扶对象及“866”扶贫工程项目,是滇黔民族地区贫困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对田坝镇彝族地区贫困现状的实地调查,分析了田坝镇彝族贫困的特点及原因,提出了彝族反贫困的措施及对策,期望能为滇黔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战略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