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来红州 《中国减灾》2005,(12):30-31
我国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对于提高救灾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所设立的应急响应启动标准,是针时我国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出现的一次灾害过程而言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制度的建立,规范了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对于提高救灾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所设立的应急响应启动标准,是针对我国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出现的一次灾害过程而言的.  相似文献   

3.
“麦莎”、“珊瑚”“泰利”、“卡努”……8月以来,为应对来势汹汹的台风灾害,民政部已经启动1次三级响应,5次四级响应。救灾应急响应启动的根据,正是最新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民政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工作规程》。2005年5月14日,《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正式经国务院批准,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这是我国救灾应急工作制度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分布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12,(8):6-7
2012年上半年,针对各地重大自然灾害,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lO余次,三级响应1次,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5.
俞远汉 《中国减灾》2012,(15):31-32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制定出台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以及部门配套制度的完善,中国目前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框架和制度体系趋于成熟。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以建立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为核心,以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为标志,逐步建立与各级人民政府责任相一致的自然灾害救助体制。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随着《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制定出台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以及部门配套制度的完善,中国目前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框架和制度体系趋于成熟。新的救灾应急体制机制以建立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为核心,以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为标志,逐步建立与各级人民政府责任相一致的自然灾害救助体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07,(1):F0002-F0002
2006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尤其是台风和旱灾等极端性气候事件来势猛、强度大,灾害损失严重。综合各项灾情指标判断,2006牟是本世纪以来我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也是1998年特大洪涝以来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一年来,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针对各地灾情,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启动应急响应40次,其中四级响应32次,三级响应8次。灾害发生后,国务院相关部委及时应对、密切配合,全面部署抗灾救灾工作,各地政府也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全力开展抢险救援和灾后救助工作。2006应急响应在行动$国家减灾中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04,(1):15-17
2003年8月18日,陕西省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陕西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该预案从灾害预警、灾害救助应急组织机构和主要职责、灾害救助应急反应、备灾等多方面对救灾工作作了规定,对各地救灾预案的制订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切实有效的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紧急响应工作,近期,江西省安福县民政局结合本局实际,制定出台了《安福县民政局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预案》。预案从五个方面建立应急响应:一是一次灾害发生后,根据人员伤亡、群众需转移安置数量、财产损失程度,相应启动一级或二级应急响应;二是成立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办公室;三是应急响应办公室下设应急综合组、救灾捐赠组、宣传报道组、物资保障组四个工作组;四是  相似文献   

10.
近日,由四川省南溪县人民政府主导编制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总预案》一书完成。它包括《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动物重大疫病防治预案》、《防汛应急预案》、《大风冰雹灾害救灾应急预案》、《雷电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农作物重大病虫鼠害防治应急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森林病虫害防治应急预案》、《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突发性地质灾害救灾应急预案》、《重大干旱灾害救灾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方面。该书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提出了纲领性的应急指导,也为规范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提高救灾快速反应能力,建立高效有序的救灾运行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为健全完善吉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推进救灾救助和灾害防范救援一体化衔接,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省应急管理厅会同省减灾委相关成员单位,修订了《吉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2023年2月8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吉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现解读如下:一、《预案》修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吉林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吉林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文件。  相似文献   

12.
<正>3月10日,广东省政府印发新修订的《广东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与原预案相比,新预案重点对适用范围、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启动程序及响应措施等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适应当前广东省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新形势、新变化,更符合救灾工作实  相似文献   

13.
徐娜 《中国减灾》2005,(3):10-11
2005年救灾救济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在灾害救助方面。一是以落实国家应急预案和《民政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应急救助工作规程》、《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规程》以及《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规程》等为重点,全面推进救灾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起草《灾民生活救助条例》,规范救灾工作管理运行机制,保障救济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救灾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14.
<正>2009年,我国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为及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始终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要求,重新修订《民政部救灾应急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保证了2009年自然灾害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4,(3):34-35
2013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和地质灾害、地震、台风、干旱灾害为主,风雹、低温冷冻、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给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按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启动自然灾害救助预警响应和应急响应,派出应急工作组协助指导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紧紧围绕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确保灾后救灾资金和物资及时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04,(8):10-16
近日,民政部颁布了重新修订的《民政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按照灾害损失情境,从中央层面将灾害分为四个等级,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灾害应急响应的工作流程,明确了相应的救灾工作内容和对策。这是民政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审定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具体步骤,也是全国提高政府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的重大举措。本刊现予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正>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是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二〇一四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在不断健全救助制度、迅速启动救灾响应、及时下拨救助款物、提高科学决策支撑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灾工不断应、显著效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自然灾害紧急救助能力,规范全市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建立健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市政府制定了《张掖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从总则、启动条件、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附则等8个方面对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减灾》2007,(1):F0003-F0003
2006年来,山东省的救灾工作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围绕应急救助机制,提高灾害应急响应和紧急救助能力,规范完善灾民救助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推行灾民被助卡制度和社区减灾等方面创造了很多先进做法。2002年,民政部在东平县成功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洪涝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山东省救灾工作迈上新台阶$山东省民政厅救灾济处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12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修订版)。新预案根据广西近年来救灾工作的实际情况,将每一响应级别的各项指标都略作降低,主要对因灾死亡人口、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以及旱灾需救助人口等指标的下限进行了调整。新预案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得以优化,应急响应程序及措施完善,预案适用范围扩大,信息报告和发布有关内容得到规范,社会力量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