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9,(1):102-102
问: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是多少?资助对象包括哪些学生?如果学校只对个别学生发放是否违规?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指出,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国家资助两年,第三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自2007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国实施。  相似文献   

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教育厅(局、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财教(2012-376号)规定,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管理,确保助学金政策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4.
《时事资料手册》2007,(5):98-100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同时。明确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纳入国家整个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在经费安排上实行重点倾斜。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起,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惠及约1800所高校的400万大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学生。  相似文献   

5.
新政     
, 《今日浙江》2012,(21):5-5
中职免学费政策范围扩至所有农村学生经国务院同意,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同时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将助学金资助对象逐步调整为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相似文献   

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做好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相似文献   

7.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84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资助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意见》(渝府发〔2006〕85号),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8.
2007年11月28日,临沭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正式成立,这是为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而成立的专门管理机构。据了解,该县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股级事业单位,编制4人,配主任、副主任各1名。承担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统计工作,负责如中等职业学校的国家助学金管理等相关资助资金的接受、管理、发放工作,包括收集、整理、汇总本县生源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需求等信息;  相似文献   

9.
季敏 《时事报告》2007,(1):26-26
政策背景:今年秋季开学实施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将安排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约82亿元,占国家助学金总数154亿元的一半以上,覆盖1600万名在校学生,从投入到覆盖面均相当于过去的20倍。  相似文献   

10.
鄂财教发[2007]87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体现党和政府对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和《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92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1.
《山西政报》2007,(23):48-50
各市教育局、财政局,各中等职业学校: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通知》,结合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我们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  相似文献   

12.
《山西政报》2007,(15):3-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3.
《江西政报》2007,(19):19-22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简称《意见》,下同),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4.
《江西政报》2007,(11):10-12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政报》2011,(5):24-26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大事业单位: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高中阶段蒙古语(朝鲜语)授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两免”政策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7.
国内     
10月18日,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今后每年用于困难学生的费用,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学校支出加在一起将超过500亿元,每年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受到资助的学生人数超过2000万。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解决我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就学问题,进一步减轻农牧民家庭经济负担,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自治区决定从2011年春季开学起,对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高中阶段蒙古语(朝鲜语)授课学生、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两免(即免收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为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提出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高中阶段蒙古语(朝鲜语)授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两免政策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娄振平 《传承》2009,(8):152-153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教学模式陈旧,加上学生生源单一,入学成绩偏差,学习的态度也不端正等原因,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成绩普遍较差等问题。要改革课程设置,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和各种学习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校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技能课,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教学模式陈旧,加上学生生源单一,入学成绩偏差,学习的态度也不端正等原因,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成绩普遍较差等问题.要改革课程设置,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和各种学习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校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技能课,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