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一个解释文化差异的重要维度,广泛的运用在文化心理学中。本文回顾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心理学内涵,梳理了以往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归纳了以往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跨文化研究结果,指出了以往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概念界定和测量的过于广泛和混淆、集体主义问卷中的"集体"的意义指向不明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厘清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内涵、区分集体的界限(细分集体主义为关系集体主义和群体集体主义、借鉴Brewer等人的解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新模型)。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作为决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主位因素,对于民族发展、个体文化行为和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在简要阐述文化认同危机及其表现的基础上,主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有求文化传承体系、重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媒体舆论导向几个方面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文化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更是青年使命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爱国主义与青年使命高度共生关联,能增进青年对自身使命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就内蕴而言,新时代爱国主义与青年使命在政治方位、精神特质、价值引领方面的同质性增进了青年使命的认知认同;就泉源而言,新时代爱国主义与青年使命在文化源流、理论源流、实践源流方面的同源性增进了青年使命的情感认同;就目标而言,新时代爱国主义与青年使命在奋斗主题、实践初心、世界情怀方面的同向性增进了青年使命的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能力是一种包括内在文化意识、态度,以及外在知识、技能的能力组合。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具有本土适切性的跨文化能力四要素概念模型的内涵主要包括具有"两维多层次"特点的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知识是重要部分;具有儒家文化理论基础的跨文化共情力,跨文化态度/情感是关键要素;具有文化群体特色的跨文化互动力,跨文化行为/技巧是其核心内容;具有中华传统的跨文化反思力,跨文化异同对比/改变是其主要方面。这一模型兼顾了认识与行为层面,其中四要素相互独立而又有机组合,并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正【重要发现】2016年中国公众文化自信指数平均值为75.6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以积极理性的态度热爱、认同自身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时代创新精神是支撑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的两大支柱,公众对建党立国精神的认知与认同有待进一步加强。受访者体现出较强的民族文化包容性,但国际文化发展意识仍有待提升。对中国历史、综合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制度的认同,与文化自信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调查时间】2016年9月—2016年11月【问卷发放】  相似文献   

6.
李晓红  吴晓创 《求索》2005,(5):70-72
跨文化交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的偏差而产生交际障碍,对深层文化结构的差异缺乏感知是产生障碍的根本原因。霍夫斯德所创立的基于5种文化维度的文化分析模式能够帮助提高文化感知,消除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7.
李子吟 《岭南学刊》2022,(1):116-121
在全球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中国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高度尊重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以抗疫物资寄语为载体的情感资源传递出中国对各国表示支持和帮助、寻求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以文化认同为支撑的判断资源反映了海外华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克时艰的内在品格,以生命至上、以人为本为价值尺度的鉴赏资源体现了中国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与担当。中国的抗疫话语通过大量积极正面的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建构起了关心人类共同命运、充满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具有大国风范和担当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管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C)文化取向的自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作为一种社会自主性存在,是特定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建构物。文化在个体形成自我感和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以此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表现等方面。本文在浅析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简称IC)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自我概念、自我提升的差异以及生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个体文化同一性的特殊表现,并进一步对该领域的自我研究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既是个体对国家、民族之爱和文化认同的情感表达,更是国家、民族的先进政治和优秀文化对个体内在情感、价值理性深层激发之后的自觉之爱。但是,有一种"爱国",它过于偏重情感而忽视理性约束和制约作用,属于直观的非理性民粹式爱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体的狭隘化、行为的极端化、情绪的媒体化。当代青年在表达爱国情感时,容易沦为非理性民粹式爱国的主体。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解决好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与矛盾的问题,用理性主义对非理性民粹式爱国行为进行约束和提升,使之成为理性爱国,从而使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语言态度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与语言认同。本文通过对湘西地区苗族语言态度的调查,分析了苗族对于母语的认知评价,情感态度及学习、保护母语的行为倾向,解释了不同社会变项对苗族语言态度的影响,并据此对在湘西地区开展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团队文化是团队成员在合作过程中为完成团体共同目标而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一种潜意识文化包括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工作作风等内容。团队文化可以有效统一成员的思想,规范成员的行为,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政协机关团队文化建设,可以促进政协机关建设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常州市政协按照"简约、快乐、儒雅"政协团队文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老舍先生关于文学语言论述的分析,透视出他对汉语文学的认识、情感、态度以及对语言文学发展的期待,显示了他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坚持、维护并努力贡献回报的文化人格。对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母语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对国家和执政党的认同,不仅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结果的一种重要呈现,也是影响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深度访谈,发现青年在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制度认同方面呈整体正向态势,但也面临多元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国家认同正向,但也有不满与担忧;政党认同积极,但也提出一些问题;制度认同相对概念化,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不足。可见,总体上当今青年政治认同更加理性、情感日益复杂,凸显了新时代下青年的本质特色,也反映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国青年整体的政治素养在不断提升,政治认同的深度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球鞋市场异常火爆,一些名品球鞋的售价远超其使用价值,而许多消费者却趋之若鹜排队购买,成为一种社会热议现象。消费社会商品的符号化,符号对自我建构的意义以及个体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是球鞋火爆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个体认知与情感是产生球鞋消费行为的内因,二者通过影响消费者对球鞋的心理偏好促使消费者产生原始的球鞋消费动机;社会情境是球鞋消费行为的外部因素,通过身边人影响、面子因素、广告传媒、明星效应和经济条件等强化消费者的球鞋消费观念;最后,消费者在"态度-情境"的双重指向下产生了球鞋消费的行为倾向,而球鞋消费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取决于社会情境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15.
以珠三角地区101个工作团队为样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团队绩效以及团队生命力都有正向影响,且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对团队绩效和团队生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是组织公民行为提高团队绩效和团队生命力的中介变量。最后,对相关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本文的管理启示、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源于主体对工业文明及其负面影响的反思性构建,主要涉及如何认识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定位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与身份。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但这种认同并不必然带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定位。现实存在的诸多消极的社会认同,如旁观者认同、受害者认同、自利性认同等,虽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却从深层次上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来讲,以个体主义和工具理性为内核的社会认同,不可能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应基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构建和培育以整体主义和生态理性为内核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本文从认知、情感、行为、利益四个层面,探讨了重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治理质量感知是公民个体主观感知到的政府的治理绩效,反映了公民对政府能否公正行政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总体认知与主观评价。从行为公共管理学视角探究治理质量感知与政治信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基于第四波亚洲民主动态调查的大样本数据,本文运用路径分析方法,对治理质量感知和政治信任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治理质量感知正向影响政治信任,政府形象在治理质量感知对政治信任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传统文化观念正向调节治理质量感知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本研究还检验了制度与文化因素对政治信任的交互作用,从而为理解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循之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香港中产阶层由于其独特的阶层特点,决定了其文化认同具有鲜明的特点。概括地说,香港中产阶层的文化认同,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贵和、诚信,同时也秉承西方文化中崇尚民主自由和法治精神等核心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自我认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认同是指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与他人及社会进行能动互动,个体通过内在参照系统形成自我反思,使行为与思想逐渐形成并自觉发展成一致的状况,表现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现实性反思和生命价值的深层次追问.结构化理论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建构和社会塑造互动的过程与产物,自我认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过程,具有经验反思性、连续一致性与主观适宜性.自我认同能为个体的社会生活提供方向感和幸福感,从而实现个体的生活目标,为个体的社会认可提供实现条件,推动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外合资企业中的文化价值观与冲突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晖 《求索》2006,(11)
本文阐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偏爱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缘由:集体主义导向的文化成员对待冲突的态度受“顺从原则”与“和谐”观导向的影响,因而喜欢回避、宽容、妥协等间接策略;而个人主义导向的文化成员处理冲突时由于“关注效率”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因而倾向于竞争或合作策略。最后探讨了正确对待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融合问题,并提出怎样实现合资企业绩效最大化这一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