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因此教师不仅传播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长远和现实需要的战略意义。 高校是以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为教育目标的,是以高深知识的传播为手段,以研究新问题、创造新知识为使命。人类近现代文明史中的重大发明和创造,许多都是直接出自大学校园或间接出自大学培养出来的学者。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  相似文献   

3.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其中高校德育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德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存在很多缺陷,必须明晰问题,才能推进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党和政府提出的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任务中明确指出,一个国家想要拥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极大潜力,就必须要具备足够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整体作用的发挥,是国家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条件.目前,知识创新和传播的关键阵地是高等学校,要将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为己任,加强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和技术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高等学校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高等学校需要认识到并且找出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措施.努力创造出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勤工助学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勤工助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深化高校创业教育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适应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通过勤工助学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开拓性个性,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创业心理,激发创业兴趣和自我设计能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知识型高层次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正>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大踏步走来,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已明显具有基础性地位,成为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各级成人干部学校在教育、培养党政干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成人干部学校开始迈  相似文献   

7.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和发展的方向。高等学校将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作为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和学生第二课堂的图书馆,应该考虑如何在知识管理和传递中及时反映时代要求,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高校勤工助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深化高校创业教育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适应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通过勤工助学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开拓性个性,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创业心理,激发创业兴趣和自我设计能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知识型高层次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校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人才荟萃、知识聚集,是生产、传授和创新知识与科技的基地,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历来是统一战线培养、选拔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真诚合作的党外代表人士的源头和基地。因此,高校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高校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国家、民族的进步依靠创新,创新的获得依靠教育。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不但要求21世纪的人才知识渊博,而且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批能胜任创新教育的新型教师。然而,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中,创新型教师严重不足,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培养大批…  相似文献   

11.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强化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高校教育应着手树立大学生科研意识,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的创造型教育是以全面、充分发展大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知识创新、人才创新和教育创新,其关键是人才创新,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造素质,创造素质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就其本质来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主体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是主体为达到特定的目的所采取的不可或缺的中介要素。是人才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和源泉。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批判性、独创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我国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大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考量内容。新时期,高校共青团除了传统的政治职能,与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专业和创新能力培养结合的更加紧密,高校共青团普遍履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职能。从实践探索中革新和完善高校共青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理念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素质拓展保障体系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在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建立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推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激发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自觉性,构建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知识能力教育、培训体系、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物质依托体系、组织网络体系以及激励评价体系等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建立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构建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知识能力创新体系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对整个教育思想、人才观念认识的逐步深化,努力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能力水平是高等学校的当…  相似文献   

15.
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一项重要战略,这就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作为人才摇篮——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作者认为高校必须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育创新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高校作为人类知识的高级传播机构 ,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创新思维又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还缺乏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尤其缺乏。高校要加强社会性别意识的宣传,激发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搭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特别要在人才培养环境、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立项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注重女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知识创新管理的战略角度出发探讨了高校的战略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观点为,高校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内部化、共同化、连接化、表面化、内部循环化等知识转换与创新的螺旋循环,实现知识创新的同时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内部化是教学主导型高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模式中的基础环节和关键环节。内部循环化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创新素质的主要方式和关键环节。每一所大学都要在自己的办学活动中,积极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现实,积极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科研能力,为自己的大学定好位,培养出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团组织的工作优势,积极参与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中心任务。一、培养高素…  相似文献   

20.
高校创新人才培育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琳  刘华锋 《工会论坛》2005,11(1):96-97
创新人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只有构建由教育主体、教育实施者、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构成的培养体系 ,酿造由文化环境、学术环境、实践环境、知识环境、网络环境等构成的培育环境 ,才能更好地完成该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