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有利于加速发展我国金融服务业,提高其整体素质和水平,以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也使金融风险增加,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高级金融人才流失现象更加突出。为此,我国金融业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增强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加速完善我国金融立法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利用“保障条款”和“例外条款”,保障民族金融业;加快金融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强化人才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2.
《前线》1999,(7)
魏杰在《经济月刊》第5期上指出:就全国总体而言,金融风险确实不小,防范金融风险是重要的任务。但就不同地区来讲,并不是每个地方的金融风险都很大,有些地方的金融风险并不是主要问题。例如,就浙江一带来说,由于这些地区的大型国有企业并不多,因国企引发的不良债务不大;而后来成为经济增长主力军的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在其产生的时候,正是我国市场极度短缺的时候,产品销路甚好,只要企业一开工就能获利,因而这些企业虽然创办的时候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但因为资金回收很快和利润甚高而大部分还清了银行贷款,不良债务的比重也不…  相似文献   

3.
姜卫平 《唯实》2009,(3):15-18
面对金融危机,执政党应努力增强党员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本领;改革和完善党应对金融风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应对危机的正确策略;完善金融监管;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搞好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的头等大事。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直接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刻不容缓。能否化解金融风险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及应对方法。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战略选择应为:坚持金融主权,以合作创新化解金融风险;完善金融体制改革,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5.
金融风险有哪些表现形式化解金融风险的指导方针是什么陈雨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内外对我国金融业的风险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经济中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和风险程度,制定正确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指导方针,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金融风险是...  相似文献   

6.
大力深化金融改革积极培育证券市场——访著名经济学家肖灼基教授本刊记者杜梅萍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风波此起彼伏,先有墨西哥金融风险导致其国内经济陷入瘫痪;接着阿尔巴尼亚金融投机造成国家动乱;英国巴林银行倒闭;特别是1997年7月以来,由泰铢大幅贬值引发...  相似文献   

7.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还远未形成,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造成大的威胁,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尽快建立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强化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宏观防范风险机制清除金融隐患,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今年金融工作的重点。金融风险既有其内在的根源,也要有它的客观环境。只要有商品生产,就隐含着风险的因素。无论是生产风险、市场风险,还是金融风险,时时刻刻都存在。在现代经济中,金融有独立运动的趋势,使人们产生金融幻觉,陶醉于金融市场的空前繁荣;然而,一旦风险骤然降临,“泡沫经济”越大的国家,遭受的损失越惨。中国在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波中没有受到多大冲击,不能不归功于1993年以来成功的宏观金融调控。从1993年以来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有企业效益下滑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企业深层次矛盾带来的。就通钢而言,越来越感到这种深层次矛盾所带来的压力的沉重。这几年,通钢集团公司按照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不断地学邯钢,降低成本,强化企业管理,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没增大投入的情况下,产量大幅度增加,每年增幅都在二位数以上;成本大幅度下降,每年总成本降低超过5%;经济、技术指标大幅度改善,同时坚持开展指标攻关活动,许多指标已赶上或超过同行业先进水平。但效益却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七五”和“八五”前期,通钢的效益连年增长,最多时内部利润超过…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金融风险管理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宏观经济和金融的决策者还是各金融机构的管理者都在积极探索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方法。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忠阳博士撰写的《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一书,正是这项研究的一部新作。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即便在西方也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其真正的兴起还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也主要是五十年代发端的蕴含着丰富的风险分析和风险定价思想的现代金融理论。在这些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之上,风险…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防范房贷金融风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次贷危机仍在继续,这场危机对我国防范房贷危机有以下几点启示:第一,房价下跌风险会导致“优质资产”缩水;第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第三,房地产市场完整定价体系缺失;第四,银行缺乏避险工具。只有客观公正地对这场危机进行反思和分析,才能提高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使房贷金融市场更快地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12.
欠发达地区金融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杨德勇王桂贤进入九十年代,金融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日益受到国际金融界的瞩目。我国虽未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国内金融业的运行状况,特别是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使金融风险与防范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欠发达地区与...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战火已休,但硝烟未尽。受其影响,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包括日本的日元在内,相继大幅度贬值,我国人民币也一直面临着贬值的压力。尽管我国政府一再承诺人民币不会贬值,而且从目前国内物价水平、国际收支状况、外汇储备规模等方面来看,人民币稳定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这是否说明我国经济运行中没有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呢?中国向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60%,亚洲经济的萧条对我国是一个沉重打击,再加上我国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国有银行呆帐过高,经济增长趋缓,社会总需求回升乏力,所有这一切都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换言之,我国引发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是存在的。本文旨在对我国引发金融风险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冷静地观察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杨栋金融风险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最近东南亚国家发生的金融风波,再一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当冷静地观察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形成原因,研究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从而切实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是...  相似文献   

15.
《党的建设》2011,(2):28-29
2011年我国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任务 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 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体制无情地把我国金融业推向风口浪尖,特别是当东南亚金融风暴骤起和持续之时,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金融家们感到头痛的“难点”。长沙县信用联社在1996年至1998年不到3年时间内,成功地化解了联社营业部蕴藏的巨大金融风险。这期  相似文献   

17.
金融风险及其防范问题,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目前亚洲金融风险频频发生的情况下,其更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是1997年9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年会上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近期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中议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对我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十五大战略决策,进一步全面推动改革开放,保持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与快速的发展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从理论上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探讨就十分必要了。根据权威经济学家们的意见,金融风险问题在目前世界范围内来…  相似文献   

18.
报刊博览     
·红绿灯·1999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三项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1999年全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稳定和加强农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开拓城乡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整顿经济秩序,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迎接建国50周年。会议确定经济工作三项重点是:第一,稳定和加强农业;第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第三,搞好金融工…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曲靖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严重困难,集中体现在矿产业需求大幅度减少,产品积压,价格下降,企业开工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等方面。可以说,这是曲靖1997年撤地设市以来,所遇到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20.
金融本身特有的经济属性决定了金融风险存在的不可避免性;如何做到既能防范风险的产生,又能从中获益,关键是要充分认识金融风险的可识别性、可化解性和可补偿性;我国目前金融风险是一种“体制风险”,应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我国金融风险的管理体制来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