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此,人们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要改变过去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提法?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有什么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怎样建立等等。针对这些疑  相似文献   

2.
实践已证明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是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怎样使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吴敬琏在1992年8月4日《经济参考报》上撰文认为,要准确概括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属性的明确提法,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术界毫无怀疑地接受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但是,在我看来,这一概念并不是一个科学而严谨的用语。首先,这一提法没有内含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说不清我们所要发展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哪种类型的商品经济:是自然商品经济,自由商品经济,垄断商品经济,还是现代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4.
于光远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这三个提法可以并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基本的提法。它表明我国要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性质必须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可以视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简称。正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其性质只能是资本主义的那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其性质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本身”没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分,或者说,它可以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也可以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它兼有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双重性质,它是在计划指导下的商品经济,或者说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那么,它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新的探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经济,有其特殊的本质和特征。但就其作为商品经济一般的属性说又存在着与“简单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共同的属性。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共性的分析是从对历史上存在的各种私有制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个别特殊性中概括出来的,没有包容公有制下的商品经济。那么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经济为什么还有商品经济的属性呢?这是因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经济还具有发展商品生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核心?在按劳分配制度下,人们一般从事的是有酬劳动,这算不算为人民服务?在市场上做买卖要赚钱,算不算为人民服务?——国防大学党建政工教研室副教授、全国政研会特约研究员王长存同志在本期“热线”对这个问题作了解答。 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中,出现了“老三会”与“新三会”的提法,如何认识这个问题?能用“新三会”取代“老三会”吗?——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副研究员佟延成同志就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以上两个问题在基层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愿两位嘉宾的解答能给大家以启发;当然,有兴趣的同志还可以接着他们的话题发表补充性的或者不同的意见。 欢迎大家参加“热线”讨论!  相似文献   

7.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究竟是什么关系?首先,从本质上看二者是一样的,因为任何市场都必须要有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有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就必然有市场.“既然本质上是一样的,过去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是立足于计划还是立足于市场.是计划第一性还是市场第一性,张友凯在《特区经济》计划与市场专辑中认为,市场是第一性的,计划是第二性的.为什么说市场是第一性的?第一,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本质属性,仍然是一种市场经济而不是一种产品经济.市场构成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客观基础.第二,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自我调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含义 党的十四大报告起草的时侯,我是起草组的成员。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我们就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归纳了各方面的意见,整理成三点,也就是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中讲到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三种提法: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它同商品经济的关系如何? ○自从1984年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规范提法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从财富的社会存在形态来界定一个经济的性质的.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财富的社会存在形态,表明这种财富是进入市场交换的"商品",而不是自产自用的"产品",也不是无偿调拨的"产品".这一提法相对于传统的自然经济论、产品经济论,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历史进步.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使用过"商品经济"这个词.第一个使用"商品  相似文献   

11.
最近,报刊上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有不少议论。一些读者投书本刊,询问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从何着手?为此,我们分别走访了何伟、范恒山、王珏三位经济学家,请他们就上述问题发表看法,以期为广大读者认识、了解市场经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重大发展。解决了长期争论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观念。但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一概念使理论界特别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不休,有的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有的认为要以市场调节为主。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法,使人们仍然不能摆脱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和政府宏观调控舒日中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发达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本质的矛盾;同时,市场经济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以改革为先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的实质和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按照跨越“卡夫丁峡谷”而建立起来的现实社会主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把这一改革伟业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为什么要把改革称为“革命”呢?  相似文献   

15.
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合理配置资源的必然要求。商品经济由来已久,存在于诸多社会形态。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就已经产生。但不是任何商品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形成市场经济要有一定的条件,就是各种生产要素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达到资源配置效益最优化。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并且逐步延伸和扩展为世界统一的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已经占据  相似文献   

16.
正面教育和以正面教育为主,是我们经常性的提法。但“正面教育”是怎么提出来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人们不一定清楚,因而有必要探讨一下。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他说: “我们希望报刊上对安定团结的必要性进行更多的思想理论上的解释,这就是说,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  相似文献   

17.
郑发 《瞭望》1992,(42)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是古训,也为中国10多年来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实践所证明。我国经济为什么较之10年前繁荣活跃?特区经济为什么搞得那么活,发展得那么快,关键是实行开放,搞活流通,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是市场机制。提出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大市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变化,而是涉及到多方面内容的观念转变。下面从四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价格杠杆,竞争机制等)配置有限的资源,调整供求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带有姓“社”还是姓“资”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个“平等派”活动的舞台就是市场,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成为现实的“平等派”,否则便是一句空话。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活跃于市场的“平等派”具有商品一般性的品格。从商品的一般性来看,商品价值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关系才能实现,这里发生作用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即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发展商品经济而讳言发展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20.
要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念,首先要探讨“商品经济一般”所产生的观念,即商品经济观念群。一、作为存在的商品经济一般提出“商品经济一般”,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商品经济总是具体的。按其基础分,有小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即小商品经济,也有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可称为大商品经济;按其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