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东平  王凡 《党史纵横》2007,(2):26-31
项苏云:我的陕北岁月 为了给延安保育小学校长--郭青老师祝贺百岁诞辰写一篇文章,项苏云邀集了她的"保小"同学和我们一起见面,因此便和她相识.项苏云说,当年延安保小就像个大家庭,郭青老师就是我们的"家长".许多年来,项苏云每年都要去看望郭老师.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延安保育小学校长——郭青老师祝贺百岁诞辰写一篇文章,项苏云邀集了她的“保小”同学和我们一起见面,因此便和她相识。项苏云说,当年延安保小就像个大家庭,郭青老师就是我们的“家长”。许多年来,项苏云每年都要去看望郭老师。她还召集保小、延中  相似文献   

3.
在父辈中,我最亲爱的人除了父母外,就是干爸爸王鹤寿了。在我的相册中,有一张在延安时期我与爸爸陶铸、干爸爸王鹤寿的合影,大约只有4岁左右的我,坐在干爸爸的怀里,却扭头望着爸爸。他们两人都在开怀大笑着,而我则傻乎乎地  相似文献   

4.
1946年,我和大后方一批知识青年刚到延安不久,边区自卫战争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李琦是当代著名画家,1928年9月出生于北京,1937年随父母奔赴延安,1950年参加筹办中央美术学院并在该院执教,曾任中国画系负责人。李琦以领袖肖像画见长,被誉为"新中国领袖肖像画家第一人"。他,用画笔为人民功臣树碑立传"延安是革命的摇篮,是我的母校。培养了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教会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是从小喝延河水、吃陕北小米长大的李琦和别人交流时经常说的一段话。李琦当年不到9岁就跟随父母去了延安。  相似文献   

6.
1921年,我出生于当时叫马来亚的马来西亚,早年我祖父从广东花县由水客带到马来亚谋生。父亲青年时代学裁缝,自己开店,逐渐发达,家境小康。我于1935年回国,1938年夏季去延安,同年秋加入共产党。"我去延安就是为了要抗日,不当亡国奴"1935年,在我15岁时,母亲带我回国,到广东花县大东浦村看望生病的外婆。过了春节,外婆去世,母亲准备带我返回马来亚。可是我向妈妈要求留在国内上学,于是她将我托付给舅舅,入了花县中学读书。1936年发生"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件后燃起了抗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0,(14):101-103
母亲之谜 1938年,郭青老师把我带到延安时,我听说妈妈(张亮)就在一个月前刚刚到过延安,把弟弟留下来后离开,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她。我也错失了跟妈妈见面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董边  曾自  曾立 《党史博览》2010,(3):51-54
本文记述的是母亲董边1998年病重时,在住院的十个月里,给我们讲述的关于她的故事。 她怀念延安的生活.怀念和我父亲田家英相识相爱的美好日子.称“那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现整理出来,以释怀我们对父母的深深思念。  相似文献   

9.
她是一个经历过新旧社会更替的老人。很小的时候她就失去父母成了孤儿,过着辛酸苦难的日子。那时。孤苦伶仃的她非常渴望能得到母亲的关爱和呵护。1949年。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也解放了广大的中国妇女,给了她们地位和自由,也给了李毓芳母亲般的温暖。这种温暖和关爱让李毓芳坚定地认为,自己苦苦寻找了半生的那个母亲就是中国共产党。她深情地说:“我是个孤儿。没有父母,潜意识中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母亲,党啊。您就是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10.
梅子 《党课》2010,(20):92-93
1996年的夏末,李燕离开贫穷的家乡河南蒿县后山村,独自一人来到了洛阳。这一年,父母因车祸不幸去世,16岁的燕子成了孤儿。乡亲们筹钱让她上高中,要强的燕子却另有想法,她给村长留了封信就离家出走了。在留给村长的信中,李燕承诺:“等我几年,我一定会成功,我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相似文献   

11.
<正>1949年3月1日,习仲勋正在西柏坡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他和齐心的第一个女儿在延安桥儿沟出生。姥姥邓耀珍说:"在桥儿沟生,名字就叫‘桥桥’吧!"回到延安后,习仲勋高兴地把女儿抱在怀里左看右看,对着女儿稚嫩的小脸笑得合不拢嘴。时光飞逝。桥桥小学毕业升初中了,她报考了北京一○一中学和河北北京中学。她更想上一○一中学,但是成绩比录取线差了0.5分。习仲勋试探地问:"要不要我去打个招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我见到刚从延安回来的邵华。她高兴地告诉我:延安人民对毛泽东主席的感情是极深的;今天,许多人谈论起他老人家来,还都情不自禁地淌下热泪。 邵华讲的这种动人的情景,也许很多人都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在战争年代,毛主席同延安人民结下了极其深厚的友情。 但以前我没有到过延安,对延安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情——不论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缺乏亲身的感受。我渴望,将来有那么一天,走访延安,亲自领略一番时下延安人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那种可贵的情怀。 终于,在这个金秋时节,我踏上了延安的黄土地,我投向了延安人那翻滚的感情的波涛之中。  相似文献   

13.
<正>在四师六十九团九连,有一位96岁的高寿老人张吉成,大家都感叹老人有福气,摊上了一个好儿媳。王凤仙就是人们口中的好儿媳,王凤仙今年57岁,1980年结婚后就和公婆生活在了一起。因为从小她就生活在一个以尊老爱幼为美德的家庭中,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精心照顾生病的外公外婆,也将她教育成了一个孝顺老人的好孩子。结婚以来,她从没有和公婆发生过争吵,虽然公  相似文献   

14.
1945年3月回延安参加“七大”,我是大后方(国民党统治区)代表四川组的成员,“七大”以后,周副主席(当时对周恩来同志的通称)指示中央组织部干部处处长廖志高同志,要他抽调一部分七大代表(在国统区没有大暴露的人)到国统区工作,决定派我再回四川工作。当时美国在延安有个美军观察组,常有飞机来往于重庆——延安。1946年1月,我坐美国人的飞机约半天时间到了重庆,来到了中共南方局。南方局组织部长钱瑛和副部长于江震两人同我谈话,决定派我到秀山去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5.
金戈 《党史博览》2013,(8):46-50
2010年9月28日,杨黄霖叔叔病故。那天正是先父金城的忌日,杨家人说杨黄霖是追随老首长西去了……确实,杨黄霖叔叔是爸爸在延安时的得力助手和战友。杨黄霖,在延安交际处工作时叫黄霖,我记事时就认识他。他的妈妈肖禹,人们尊称为杨老太太,1946年春携长媳及孙儿孙女来到延安,入住交际处。当时的烈军属住在交际处的还有孙炳文夫人任锐及其女儿孙维世,欧阳陶承,黄齐生夫人王守瑜老太太,郭沫若的岳母喻老太太,以及林彪之父林明卿、姐姐林宝珠……他们都是交际处的烈属  相似文献   

16.
张露萍:打入军统的女情报英雄张露萍。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崇庆县(今崇州市)。1937年11月,张露萍奔赴延安,先后毕业于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张露萍受党派遣回四川工作,秘密打入重庆国民党军统局电讯处及电讯总台,担任党在军统局的地下党支部书记。她从军统机关截获了大量重要情报直接送到了我南方局。  相似文献   

17.
王治国 《学习导报》2011,(14):38-39
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优势兵力向我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企图一举消灭我军主力,夺取延安。为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制定了英明的战略决策,于3月19日主动撤离延安。战争的气氛笼罩着整个陕北高原。  相似文献   

18.
目标     
朱玲燕 《学习导报》2010,(13):40-41
我曾带过一个中职音乐班,其中有位女生,活泼好动,但经常逃课,成绩很差。一开始,我很感头疼。后来,经过多次的谈心和交流,我才得知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父亲无暇照顾她,她很悲观,也不爱读书,但对音乐却非常感兴趣。渐渐地,我觉得她也并没有那么讨厌,她很真诚。  相似文献   

19.
1938年我在延安军委总政治部秘书处工作。大约九、十月间的一天下午,秘书长突然叫我说:“李贞同志从前方回来述职,她要和女同志住在一起,就住到你那里吧!”我感到太突然。不是我不愿热情接待,而是我那小得可怜的土炕(不能烧火),怎能让她住呢?!确实机关内又没有别的女同志了,于是我灵机一转,毫没考  相似文献   

20.
目标     
朱玲燕 《新湘评论》2010,(13):40-41
我曾带过一个中职音乐班,其中有位女生,活泼好动,但经常逃课,成绩很差。一开始,我很感头疼。后来,经过多次的谈心和交流,我才得知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父亲无暇照顾她,她很悲观,也不爱读书,但对音乐却非常感兴趣。渐渐地,我觉得她也并没有那么讨厌,她很真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