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一方面要扩大生产规模,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应全面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现代化素质,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从业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确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一、二、三产业全面联动推进,充分挖掘各个产业的就业潜力。其中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挖掘农业内部就业和增收潜力,是目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搞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必须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顺应"两个趋向"的发展要求,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业投入,改革农村税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分析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完整地说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的内容。两个层次一是指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指农村各产业内部结构调  相似文献   

5.
城郊,作为毗邻城市,连接农村的交界地,近年来二、三产业讯猛发展。这一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进行改组的动作比较大,破产改制企业增多,下岗职工纷纷涌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具有一般农民工的特点外,他们在思想状况、生活方式、就业状况、社会保障意识、权利意识和利益诉求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当前,解决民族地区农民工问题,应在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系统、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发展民族地区二、三产业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发展要充分发挥优势,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并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依靠科技进步的推动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但是这一切还需要制度作保障,新农村建设需要稳定持续的秩序,需要制度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呈下滑趋势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精心选择主导产业 ;要尽快形成开放、多样、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产品的日益丰富、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则相对显得滞后,而农村劳动力与农村土地承载能力的不协调,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要工作,也是衡量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大量事实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三带回”的好效果:带回了资金,带回了“真经”,带回了脑…  相似文献   

10.
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即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五个突破,实现五个转变。 1.破农业即种植业的观念,努力实现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二、三产业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上,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观念,以产业化经营为统领,坚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一是在第二产业发展上,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粮食、畜产品加工和瓜果菜保鲜、加工等产业;经贸、粮食、乡镇企业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要抓好龙头带动。发展加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目前,加工型企业少,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自身效益不高,是影响和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为此,我们必须选择那些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投融资能力的企业,作为龙头企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1983—2002年的相关数据,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的发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增长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农村劳动力数量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较小。而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减小和农村劳动力中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增加,会对农民收入增加产生负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是指国家建制镇(包括县城镇)和集镇.它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城乡的结合部.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大发展战略.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离土离乡”涌向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极大地增强了小城镇发展的活力.然而,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却极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就城镇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产生的弊病及如何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峰区农民收入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与全国、全省农民收入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要加快第二、三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综合改革等五方面促农增收工程来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省农业产业化已有较快发展,许多地区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在开发主导产业和产品,创建龙头企业,发展商品生产基地以及创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正在成为调整我省农村经济结构、推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牵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进入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增长的强大力量。种种迹象表明,我省的农业产业化正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但是,必须看到,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潜伏着一系列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如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和处理,将会严重地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一)农产品的加工档次偏低,难以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存在着加工产品上档次与技术、管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农村“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就业渠道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带来新的挑战。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见几种新变化:一是农民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从只会从事传统的农业向发展二、三产业转变;从原来的粗放经营向绿色农业、高效农业转变;从传统种植向多种经营转变;从过去的消极等待机遇…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发展低潮期 ,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慢 ,有的省甚至是负增长。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接近或高于国际价格水平 ,难以再有提高 ;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乡镇企业进入结构调整期 ,务工收入下降 ;城市职工下岗待业 ,进城务工农民回流增加 ,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人们期待 ,从加快小城镇建设 ,促进农村城镇化中找到一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出路。第一 ,加快小城镇发展建设 ,可以就地发展二、三产业 ,既可以消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又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扩充农村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容量 ,从…  相似文献   

17.
最近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在认真总结“八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经验、全面分析“九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全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即粮食和主要副食品生产要实现新的突破;农村二、三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居全国前列;农民生活水平提前实现小康目标;部分发达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乡镇城镇化,确保在生产总量、结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对从业人员掌握现代技术和知识的要求也随着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而增强,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大量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返乡,在就业创业中寻找出路。把握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特点,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面临的困难,在带动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推动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返乡农民工掀起就业创业新  相似文献   

19.
小城镇一般是指区别于城市和农村村庄,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由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聚居的社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会带来小城镇的繁荣;小城镇的建设,能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二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一、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可以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工业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已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实践证明,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全民。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对于加…  相似文献   

20.
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是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农村信息化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的关系出发,运用社会建构论可以解释乡村信息化行动者网络的社会建构过程,解析乡村信息化建设中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结构失衡现象,探寻信息化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内在逻辑,分析信息化行动中供给侧与需求侧错位现象。农村信息化建设要摆脱以往的行政思维定式与政绩逻辑掣肘,在顶层设计中以需求侧主体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多方力量,唤醒主体自觉,培养农民技能,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