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秩序要求政治系统保持高度的稳定性.政治主体只有通过政治秩序的构建来保障发展的实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通过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政治秩序的运转机制;加强公民社会建设实现政治体系全面有效运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权力与权利的有效运转等方面的措施是推进现代型政治秩序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秩序建构面临着路径选择的问题。由于民主与政治秩序、国家能力之间的张力,民主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运行存在困境。民主具有"非自足性"特性,即民主作为一种制度不能自我运转,作为一种价值也不能自我实现。它依赖于宪政的保障。宪政为解决政治争端提供了一个制度框架,可以实现权力的有序传承和增强国家能力,从而能有效地规范和保障民主制度的运转和民主价值的实现。通过宪政建设来推进和保障民主才是建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发展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7,(5):73-81
文章运用政治社会化理论,解释影响民众政治秩序观的主要因素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在"经济—社会地位"模型中,个人经济地位与受教育程度有助于形塑民众自由、开放的政治秩序观,而生活满意度则使民众对政治秩序的价值取向趋于保守。在"政治境遇与实践"模型中,政治身份和地位使民众的政治秩序观趋于封闭、保守;维权抗争经历对民众的价值支持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更值得重视的是,民众的政治秩序观在很大程度上受"闹事逻辑"的影响,认同"闹事逻辑"的民众在价值认知上较保守,但其价值支持却更自由、开放。进一步的心理机制分析显示,民众秩序观的价值支持不仅受价值认知的驱动,还受家长权威意识尤其是"闹事逻辑"等心理动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要使政治秩序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必须对政治稳定的治理模式进行不断地调适,而秩序力是驱动政治秩序发展和运转的最直接力量,因此,对秩序力进行适时的优化重组,对其运行的阻力给予及时的疏浚排解,是推动政治稳定治理模式革新的一条重要路径。根据社会秩序原理和治理现代化的愿景,对秩序力的优化路径要秉持和采用三种理念及策略。(1)政治暴力上,追求霸道与王道悖论性矛盾的现代性和解与功能互补,即适度消减"霸道",适时增加"王道",实现二者的包容性、现代性和解与融合。(2)政治权力上,保持党和政府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的持续性、阶段性强势交叉互动并动态调适,即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适度推行"大政府—大社会"的阶段性双强治理模式;在政党与社会关系上,保持"强政党—强社会"的持续性双强治理模式。(3)政治权威上,推进从法理型权威到生态型权威的更高阶升级,重点厘清几点认识:多中心治理不是去中心;权威的形塑不仅限于党内也不仅依靠历史合法性资源;维护权威不仅限于单向度交往;包容性治理不仅仅是政府对民众的仁爱。  相似文献   

5.
理想政治秩序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不辍追问,人们对此问题也做出了许多不同的实践。然而,理想的政治秩序还是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本文从政治秩序的内在结构要素来展开论述,认为政治实体关系的和谐、政治规则的正义与政治控制的合法是理想政治秩序的三个价值维面。  相似文献   

6.
宗法秩序作为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固定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生活与政治发展进程。当代中国中的宗法秩序,呈现了从镇制到回潮的命运起伏。尽管根源于传统农业经济与社会生存方式的宗族秩序与宗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它有着"历史的惰性力"。然而它的一定程度的时代性价值,亦加强了它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毋庸置疑,宗族秩序将长期存在,由此决定了乡村治理与宗法秩序将长期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状态中,即基层行政的发展无法摆脱宗法文化的影响,基层行政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规范宗族活动及其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重建良好的价值秩序不仅是当代价值多元化的必然要求,也将拓展价值哲学的发展。舍勒首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先天价值秩序"。舍勒的"先天价值秩序"存在价值的先天性、情感的直观性、人格主体的抽象性、批判的不彻底性等问题。为修正"先天价值秩序",我们必须做到:实践是价值秩序理论的基础,现实的个人是价值秩序的主体,核心价值秩序是重建现代价值秩序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8.
政治秩序的理论基础:涵义、要素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秩序是指各政治实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规范化过程及其所呈现的状态.政治实体是政治秩序的能动性要素,政治规则是政治秩序的生长性要素,政治控制是政治秩序的实现性要素.政治秩序具有政治性、有限性、关联性和建构性等四项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荆学民  于淑婧 《政治学研究》2020,(2):14-26,M0002,M0003
政治传播秩序系政治秩序与传播秩序有机耦合而成。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秩序变革呈现出新图景:“传-受”关系角色融合,信息流动立体对冲,“权势”格局去中心化,“节点”移位流程再造,线上线下双层互动,参与沟通机制转向,情感意见高度聚合,政治目标共生共享,文明契合价值转化,总体模式类型蜕变。应对自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秩序变革,中国应做出主动调适:确立政治传播秩序由“一元主体”主导到“多元主体”共享的总体理念;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秩序要求贯通到政治传播新秩序的建构中;更新对政治传播“内容”的理解,扩充“政治信息”的内涵和包容量;释放政治信息的生产权和传播权,激活政治传播秩序中媒体的独有能量;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传播秩序的优势,为全球政治传播新秩序贡献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0.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维护生态秩序的交互性为己任,内涵着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合一;其不再纠缠于德性善恶问题,重视实践基础上培植人的德行完善为目标,强调个体价值与自由的实现应放在宇宙生态整体平衡性中进行,以及人在求真求善活动之上以合于自然形式不断满足灵魂的愉悦。这种旨在建构一种本质的、内在的、整体构成性的生态秩序,重视对培植由"德性"而"德行"的德性伦理路径探索,是把人类的福祉与德性生态观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有 :“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理念 ;社会主义的民主观、自由观、法治观、人权观、公平观、民族观等政治价值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各项具体政治制度 ;党和国家在政治运作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承载着社会主义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和优良传统及作风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2.
亨廷顿的政治秩序模型构建的逻辑基础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那就是:社会变迁是根源,稳定政治秩序是目标,权威与制度化是保障。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深入分析他的政治秩序理论模型,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与内在困境,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社会变迁与政治动乱之间的关系、秩序与自由之间的选择、政体形式与国家能力的关系。亨廷顿的政治秩序模型存在的内在困境,本质上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困境。亨廷顿的政治秩序模型及其困境对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启示在于: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平衡与良性互动,是中国政治稳定和顺利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条件,"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理想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陈青青 《学理论》2013,(23):56-57
价值问题是近代以来极其重要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根本问题就是价值虚无主义,这也是哲学意味上的虚无主义的主要指向。根据尼采的说法,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随着价值虚无主义而来的就是价值多元化和价值相对主义等,表征着社会整体的一种价值失序境况。尼采的权力意志与列奥·施特劳斯的回归"自然"仍旧是一种绝对主义价值原则,因此,在后形而上学阶段,回归共同体,重建"公共性"是价值秩序重建的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14.
曹琦  严则金 《公共管理学报》2024,(2):141-152+175-176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与体制基石。诸多医改政策具有较高的政治势能,但在实际执行中却产生偏差,政策执行结果与初衷偏离甚至相悖。现有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机制解释力不足。本文从高势能政策的本质入手,提出秩序维度的思考,认为高势能政策普遍旨在重构秩序,而政策执行偏差就来自于“自发秩序”向“自觉秩序”转化过程中的秩序困境。本文首先从类型学意义上,界定政策执行偏差包括“逆执行”、“形式执行”和“弱执行”三种主要类型,相应选择公立医院规模控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三项代表性政策进行分析,并与“有效执行”的三项政策案例进行比较,提炼高势能政策执行偏差秩序视角的理论解释。认为高势能政策有效执行需要共享价值、结构功能与激励契约三项秩序要素的适配和共生,否则自觉秩序就不会生长,政策执行就会产生偏差。高势能政策不能只满足于制定环节的价值理性,还要关注执行环节中关键秩序要素能否统合支撑秩序范式转化。  相似文献   

15.
自生自发秩序是哈耶克社会经济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人的理性和认识的有限性,倡导自由的社会秩序学说。其以充分实现不受强制的自由为途径,以充分利用每个人的知识为导向,力图解释西方法治秩序的形成和正当的发展前景。该理论虽然对西方法治发展的历史有着强大的解释力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关乎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反对自由之自由两方面。而这两点不足极大地削弱了该理论在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政治合法性问题,不同学科对它的解释都代表着一种对建构政治合法性理论的研究图式.伦理学以道德理念为逻辑起点,形成政治对正义等基本价值的信仰,成为衡量现实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是否具有合法性的终极价值标准;合法性在法学中保留有"与法律一致"的涵义,因而法律实证主义将合法归结为合乎法律;社会学家认为,在符合一定价值规范基础上的支持和忠诚或依据于被统治者是否相信或赞同某种统治,来确认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均衡的利益秩序是社会稳定之母,不均衡的利益秩序是社会动荡之源。当前,为了使我国的改革事业在更加稳定的环境下进行,政府必须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利益秩序均衡:一要对利益秩序进行科学统筹,这是实现利益秩序均衡的根本指针;二要合理定位利益秩序形成机制的价值取向,这是实现利益秩序均衡的现实途径;三要坚守与提升政府的自主性,这是实现利益秩序均衡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英国学派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里一个特色鲜明的学术群体,其中,以赫德利·布尔最为学术影响性。他的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思想成为英国学派的核心理论,并且一直保持着区别于美国主流范式研究的独特地位。对他的这种思想的研究,至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我们对国际政治"边缘"理论流派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9)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次论战各方所表现出的秩序观按其特征可归纳为"均势"秩序观和"国际规范"秩序观。两种秩序观相继经历了对立、整合和互补发展的演变阶段。随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两者在塑造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秩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重构世界经济、政治和安全秩序,以目前确立的国际规则为基础深化国际秩序改革。  相似文献   

20.
政治稳定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动乱、暴力、冲突、政治失序问题必然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基于亨廷顿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的政治秩序的研究,结合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失序的实际状况考查,转型国家现代化的"秩序困境"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权威实现秩序、权威解厄困境"是转型国家政治发展的现实逻辑。转型国家要保持政治稳定,需要构建合法有效的政府权威、高度制度化的政治制度权威、强大的执政党权威。稳定是中国最大的政治,保持政治稳定要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