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SC5429/5、NSC5612/1与NSC6012等文件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大陆东南亚援助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它们包含了该政府对东南亚援助政策的主要原则.本文以上述文件为中心,参照相关美国外交档案,考察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南亚援助政策的形成背景和内容,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南亚援助政策的特点、影响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2.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联邦德国政策新探(1953-196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丕 《欧洲研究》2005,23(2):1-15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NSC160/1文件和NSC5433/1文件确定了美国对《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的基本政策,杜勒斯是在这两个文件确定的路线和策略方针的范围内展开“压力外交”的。NSC5803文件则是第二任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德政策的纲领。艾森豪威尔政府虽然标榜支持德国重新统一,其现实政策却是维持东西德的长期分裂局面、要求联邦德国在西方防务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和帮助美国解决国际收支危机。美德同盟关系逐渐由联邦德国的依赖向在某些领域协助甚至替代美国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3.
杜鲁门政府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72/6号文件决定将西班牙纳入共同防卫援助协定体系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艾森豪威尔政府继承了杜鲁门政府的这一政策。1953年签署的《美西共同防卫援助协定》标志着美西关系的战略性转变。此后,艾森豪威尔政府逐渐调整对西班牙共同防卫援助资金的使用原则,积极稳定西班牙政治经济秩序,提出了推动西班牙政治民主化的构想。这一时期美西关系的核心是“美援与军事基地的交换”,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模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孙山亦 《德国研究》2011,(1):26-32,79
随着战后联邦德国海外贸易的复兴,联邦德国商界对进军发展中国家地区表示出积极的态度。在美国调整对发展中国家地区援助政策的背景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推动联邦德国参与海外援助计划。然而,联邦德国多以援助为名,行贸易之实。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国际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艾森豪威尔政府强烈要求联邦德国分担美国的海外援助经费。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联邦德国政府态度发生实质性转变,最终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援助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轻对外援助负担,肯尼迪政府开始缩减美国的对外援助资金,推动受援国的自我发展。但由于美韩同盟关系的特殊性,美国政府内部在对韩援助政策调整过程中出现严重分歧,尤其是在对韩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的分配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而缩减韩国军事力量及驻韩美军力量作为缩减对韩援助引发的问题,在美国政府内部的决策中也面临各种阻碍。最终,如何分配援韩资金和缩减韩国军事力量问题始终困扰着肯尼迪政府。与此同时,韩国则竭力阻止美国援韩资金的缩减并在韩国经济发展政策上和美国产生分歧,迫使美国不得不以缩减援助来规制韩国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两任三届政府时期(1953~1963)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的政策的变化.文章认为,第一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不结盟运动尚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内部开始对不结盟运动做出新的评估和认识,对不结盟国家的政策也随之有所调整.肯尼迪上台以后,美国政府从第三世界发展的角度对待不结盟国家,肯尼迪政府向亚洲不结盟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相似文献   

7.
随着冷战铁幕的徐徐落下 ,战后新独立的第三世界逐渐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韩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成为美援在亚洲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194 5~ 196 1年间 ,美国对韩经济援助总额超过 30亿美元 ,军事援助超过 2 0亿美元。① 本文重点分析美国对韩国援助政策的调整以及援助的政治影响 ,探讨美国如何通过援助的杠杆对韩国的政治格局乃至社会结构施加影响。一 美国对韩援助政策的三次调整1 2 0世纪 4 0年代末期 :从救济性援助向复苏性援助的转变美国最初的对韩援助是战后对占领地区行政救济援助 (GARIOA)的组成部分。在 194 5~ 194 8年…  相似文献   

8.
梁志 《当代韩国》2007,7(3):65-72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美国对国家安全基本政策和亚洲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与此同时,朝鲜半岛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第6018/1号文件,对韩政策出现重大转变,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韩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并有意识地推动美韩关系走向平等化。虽然此次政策转变是艰难的、渐进的和不彻底的,但它奠定了60年代美国对韩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邓峰 《美国研究》2002,16(2):47-63
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是美国推行全球冷战战略的必然结果.自杜鲁门政府起,在诸种因素的制约下,该政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最初美国既支持日中有限贸易又主张帮助日本开拓东南亚市场;朝鲜战争爆发后,仅仅强调东南亚地区的作用;及至杜鲁门执政的后期,则东南亚、西方市场二者并重;艾森豪威尔上台后,首先重视东南亚,最后重点关注西方市场,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这充分表明美国外交政策中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亦是战后美日特殊关系得以巩固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李聪慧 《东南亚研究》2023,(3):133-152+157-158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缅甸的援助活动主要围绕其对缅中立外交的认知展开。入主白宫后,艾森豪威尔对东南亚区域一度奉行整体遏制战略,漠视缅甸独特的中立外交政策和援助请求。随着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以及中苏两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逐渐放弃区域整体战略,不仅接受了缅甸的中立外交立场,还向其提供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在此过程中,美国不断做出“妥协”与“退让”,在援助谈判中便出现了施援国处于被动地位而受援国占据主动地位的吊诡现象。总的来看,美国寄希望于利用援助影响缅甸的内政外交,而缅甸期望通过“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外援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双方在援助目标上的分歧构成了美国对缅援助的结构性矛盾,也凸显了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援助面临的一个重要困境,即美国对外援助并不完全是影响受援国的有力工具,反而会成为受援国试图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杠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