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党建价值目标的伦理建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党的建设实践路径,应把观念创新作为党建价值目标伦理建构的先导工程,从人民利益出发,在“民生”与“民富”、“民智”与“民强”、“民安”与“民享”协调发展中,彰显党的执政品格,体现党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2020年以来,国内网络上对激进女性主义的污名化现象日益显著。以反对激进女性主义的“女权吧吧”中的讨论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100份样本编码,从建构主体角度探究激进女性主义污名化行为的特点和动因。结果显示,建构主体主要通过污名化的方式完全否定激进女性主义者争取女性权利的行为,这源于建构主体在男性“第一性”地位上所产生的两性基本平等论、两性不可能平等论以及平等无关性别论三种群体认同。因此,这种对激进女性主义者的污名化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维护“第一性”特殊利益的建构主体的网络共谋行为。  相似文献   

3.
把外在的教育理论内化为教师主体的自身的教育观念,真正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要学习教育理论,实现理论内化;立足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4.
教材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现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是一部具有科学性、体现权威性、蕴涵严肃性的好教材.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应当从知识论向方法论转向,从概念化向通俗化转向,从部分论向整体论转向,从理论学习向实践应用转向,进而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民事主体的整体价值主要是为了市场经济中的财产归属和流转需要而设置的。此外,民事主体制度是进一步明晰法律关系的前提,体现着民法的精神,承认了团体人格,实现了从“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的进步,实现了对人格权的保护。传统民事主体理论认为民事主体的构成具有四个要件,但随着现代民法的发展,各国学者提出了民事权利能力论、抽象人格论、民事主体功能论、独立意志论、财产载体论和独立意志论等新的民事主体认定标准。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存在,当它只有参加民事法律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和体现自己的社会功能时,法律就应该赋予其民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
两岸的长期隔阂和岛内的复杂政治生态,致使部分台湾同胞具有较复杂的统一观念,既具有一定的“拒统”情结,也具有坚定的“不独”态度,这种观念为“被统”意愿的萌生提供了潜在的空间。鉴于部分台湾同胞具有复杂的统一观念,必须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引导下,通过深化两岸经贸文化互利共赢局面、合理安排“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等加快两岸融合进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台湾同胞的统一观念进行再建构,尽可能地促进台湾同胞的“被统”意愿向“被统”认同转化,强化对祖国统一的光荣感与自豪感,壮大台湾的“统派”力量,加速祖国统一步伐。  相似文献   

7.
“中国问题”政治上表现为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主要表现为宪政建构。然而,中国的宪政建构却一波三折,其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宪政体制建构缺乏国家观念世俗化和个人主义这样两个关键性逻辑条件,中国传统的“天下国家”观念和轻视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观念并没有得到现代性的克服。中国政治的宪政建构不仅依赖于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法治秩序上的制度性要素,还依赖于宪政文化建设。形成一种既体现普世价值又切合中国语境的中国宪政文化是中国宪政建构的关键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8.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有传统理论“一元论”、“二元论”、“自然调整论”等学说,国家中心范式的存在与全球化时代凸现出范式危机,因而全球范式应作为未来法哲学的转换方向。全球范式主要应在法律本体论、法律主体论、法律发展观三方面对国家中心范式进行观念革新。  相似文献   

9.
高继宽 《工会论坛》2011,(6):128-130
教育创新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改革创新也千头万绪。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育创新应该从改革课堂教学开始。传统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改革课堂教学要从改革它的“短板”着手,要把课本从“教材”向“学材”转变,教学内容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教学方法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教学问题设计从脱离实际向生活化转变,教学评价从僵化向更加灵活转变。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礼治秩序”向“法治秩序”转变的过渡时期。当前,乡村社会的秩序建构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分析了多元秩序的冲突及原因后,进而提出主张:要夯实基层民主的根基,要实现法理秩序与礼治秩序的良性互动,还要确立乡民的规则意识,夯实建构乡村法治秩序的基础,整合乡村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提出了转变目前高等学校教育观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概括阐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涵以及教师角色转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转变的核心这一观点。最后探讨了教育观念转变关键在于建构学生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同时建议高校教师应扩大视野学习与教育学相关的学科知识,用理论提升实践,更新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论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刘炳瑛市场经济意识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我国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中,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必须增强市场经济意识,驾驭市场经济,更加自觉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动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相似文献   

13.
小学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即变“知识性教育”为“发展性教育”,变“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教学中要注意着力营造民主性的教学气氛,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组织自主性的探索活动,实行激励性的学习评价。  相似文献   

14.
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缺失根源及解决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存在概念内涵不清、运行中的缺位和利益虚化等制度缺失,其根源在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建构的历史理性的缺乏、物权理论研究指导观念的偏差和农民负担急需减轻的政治压力。扭转物权法理论研究中指导观念的偏差,对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农民集体”以民事主体理念予以构造,设计“农民集体”获取其拥有的土地所有权之利益的法律方式,并以作为“农民集体”成员的农民之个人利益的保护为最终目标,是针对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缺失的根源而妥当解决该制度缺失的务实之路径。  相似文献   

15.
平等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保护少数人和少数民族权利是平等的题中应有之义。平等权与平等发展权是我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核心。为真正体现和落实平等权和平等发展权,我国对少数民族实施优惠性差别待遇,促进了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由“机会平等”向“实质平等”转变。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式的转变,“交互主体性”思想得以确立和彰显.由此,囿于“主体-客体”模式的传统教学理念也逐步转变为注重“主体-主体”关系的交互主体性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我们必须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建构实际可行的教学模式,以此落实“交互主体性”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罪犯矛盾冲突是监管改造基础工作之“永恒”主题,也是为“安全为天”的责任政策关注之核心与焦点。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监禁社会现象,其演变是为内因、外因共同作用之结果。借以福柯“真理游戏”之“考古”与“谱系”观,罪犯矛盾冲突之演变实乃“主体反抗权力”之具体表征。具言之,其“内因”是为罪犯主体“反区隔”之表征;而其“外因”是为罪犯主体“反规训”之表征。究其消解方略,针对“内因”就在于“人格”论述之“向善”之建构代之以“向恶”之建构;而针对“外因”就在于规训权力运作“异化”之消除及“囚”属性场域之互为制衡。然此乃为权宜之计,惟有引导其“苦行…关怀自身”,才能体悟“生存美学”;惟有真正使其“自身”建构为伦理施为者,才能在对规训权力之“审美超越”之反抗中实现反抗之“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扩招后的学生就业问题为全社会所关注。今天的大学要实现从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的转变,毕业生将愈采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更新观念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前提,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创业教育”观念,实现从“就业”到“创业”的观念更新,从标准化培养到个性化培养的观念更新,彻底实现就业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结构上,文化可以分为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两大层次。其中,文化精神是文化的灵魂、真谛和“软件”。江泽民的以“新民本主义”、“人民主体论”为主导的人文精神理念,是他科学建构的整个文化精神体系的“硬核”和旨趣,也是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实、浓厚的人文底蕴,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第三个代表则又是他人文精神的最高体现、集中表达和最高借重。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的日趋临近,将科技与教育摆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为落实这一战略就必须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为此,各级领导要不断更新观念,教育体制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大教育”观念,从“终结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