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去世以后,其财产成为遗产,其人身亦成为一种遗存。对于遗产,继承法作了规定。对于人身遗存,法律尚少规定,基本上是一个法律空白,由此引起了死者是否享有权利和其他一些涉及基本法理的争论。本文对人身遗存的重要性、内容及保护根据作了探讨,并希望死者人身遗存的民法保护切实贯彻下去。  相似文献   

2.
冯春艳  曹婕 《法制博览》2023,(10):127-129
当前我国对优质农业资源保护的研究过少,相关法律问题有待优化。本文为实现优质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优质农业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思考。优质农业资源保护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优质农业发展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社会发展提升食品安全。分析优质农业资源保护现状,可知实际保护过程中存在优质农业资源质量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缺乏优质农业资源保险方案以及缺乏优质农业资源产业法律应用意识等问题。因此要想切实保护优质农业资源,需完善优质农业资源质量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优质农业资源保险方案以及增强优质农业资源产业法律应用意识,构建法律依据,推动优质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彬 《法制博览》2013,(5):123-125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珍贵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在构建中国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构建科学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无论从宏观的国家文化多样性发展层面还是从微观的源生民族群体利益获取的层面而言,都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4.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铜鼓文化,在岭南大地熠熠生辉,凸显出特有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其中广西是铜鼓文化保护的重地,铜鼓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本文主要以岭南一带铜鼓遗存与铜鼓文化为主题,试结合2007年至今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和当地文物、文化资源,如我们广西省及本地(钦州市灵山县)的文物资源,来粗略探讨铜鼓传承与铜鼓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田磊 《南风窗》2007,(23):100-100
日本有本不起眼的杂志叫《地理》月刊。1994年9月起,杂志上开辟了一个叫"造街最前线"的小专栏,刊登的大都是1980年代以来,日本各地小城镇居民如何自发组织保护家乡文化建筑遗产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6.
遗产管理人制度的设立不仅使遗产得到妥善保存和管理,而且使继承人、受遗赠人和遗产债权人等遗产相关权利人的利益得到了平衡保护.但在具体适用中,该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遗产管理人的选任资格、职务终止、遗产债权人债权申报等,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使之规范精进,从而保证遗产分割的顺利、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7.
周东虎 《法制博览》2022,(13):34-36
江苏省通过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工作,将大运河遗产、文化资源整体纳入廊道建设与保护,可以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品质.江苏省今后大运河的地方性法规应向通航水道建设、世界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于一体的廊道建设扩展.在此过程中,立法贵精而不贵多,应根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需要新内容,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相似文献   

8.
由于食品安全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刑法在整个法律规制体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刑法学界一直致力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刑法修正案(八)》就对相关法律做了修改和增设,体现了国家和立法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本文对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概念、刑法保护的现状以及刑法保护亟待完善的地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彰显民族文化个性和审美习性的"活化石",是河南省传统村落乡土民间艺术文创品牌运作与研发的重要资源.本文以罗山皮影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品牌的创立途径与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可行性;阐述了如何从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三个方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品牌得到法律的保护,从而实现河南省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0.
传统手工艺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在传统手工艺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知识产权被侵蚀的困境。为了有效地保护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国际组织与部分国家都对此设置了相关的法律规定。我国虽然将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纳入法律规定当中,但在实际适用中始终处于初步阶段,并未落实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涉及国家利益、团体权益和个体权益,积极进行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穆静文 《法制博览》2023,(35):118-120
中德都是有着森林崇拜情结的国家,并且都基于这种崇拜产生了保护和利用林业资源的思想传统。建立在这样的思想传统之上的两国古代(时期界定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产生的一系列有关林业保护的法律制度自然也有相似之处,又受自身历史文化和民族特点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从林业保护立法活动、林业保护法律制度的内容、林业保护法律制度的执行这三个角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法学的视角,既可以进一步分析两国林业保护法律制度的特点以及对其各自发展趋势的影响,又能够更加直观地找出更为值得借鉴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梁友明 《法制博览》2023,(31):109-111
《民法典》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民事权利保护作出了新的规定,其中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对网络虚拟财产继承制定的规定,将网络虚拟遗产纳入可继承遗产范围,结束了学界一直以来对该问题的争论。本文在《民法典》颁布施行后,通过对相关司法实践进行回顾,总结网络虚拟财产继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分析,以为完善我国继承立法、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继承传统文化中“恤幼”思想和借鉴西方现代福利社会理念的基础上,我国台湾地区的未成年人保护取得了长足进展,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制度。总的来看,我国台湾地区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制度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未成年人的早期福利保护,二是对犯罪或虞犯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与矫正,三是对被害未成年人的保护。这三部分有机结合,构成了全方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任丽莉 《法制博览》2023,(7):139-14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城镇居民由此提出了越来越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这同样也让旅游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旅游业发展中,对旅游消费者权益进行侵犯的问题仍时有发生,为保障我国旅游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加大对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尤为必要,因此,需要对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文将对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沙莉  王琪 《法制博览》2013,(4):208-20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其保护和发展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本文以法律的角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重要意义着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从而澄清了一些错误认识,明确了法律保护机制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该制度的一些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6.
许虎军 《法制博览》2023,(12):106-108
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不仅有助于全面维护公民的个体利益,并且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有积极的维护和促进作用,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相关课题研究,还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公民个人信息权属研究入手,对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以及各国政府和民间的重视,如何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是摆在我国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角度加以阐述,具体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合理性,并对否定这种保护的论点提出质疑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关于英语霸权时代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语言是文化的特殊载体。在当今时代,英语语言霸权地位的形成正在对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造成严重的威胁。我们应正视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重视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待英语和西方文化,加强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相似文献   

19.
王赫 《法制博览》2013,(3):115+109
本文浅议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在我国的相关立法中,未注册商标鲜受保护。商标,商品的标识,肩负着区分不同商品或服务的责任,代表着一个商品的经济价值和人文影响。注册不注册,它的价值都存在,不减免分毫。本文的目的就旨在于通过对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的分析,探究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的重要性,促进完善我国的相关立法加强对未注册商标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农作物种质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对我国的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方式的特殊性和经济价值,催生了对农作物种质资源产权化并赋予其相关主体法律权利的需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权利保护应当重视农民权益,回馈农民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中的贡献。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农民权益的实现路径,应当确定权利类型并分析权利属性,进而构建实现农民权益的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