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正> 社会实践主体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心理能力是任何社会实践成功的前提条件,所以主体建设在一切社会变革和发展中从来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激发农民的自主意识并赋予、保证他们自由、自主权利的结果。然而农民主体状况的改变和发展还远未达到完美的境地,现在农村正面临推进第二步改革、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无疑对农民的主体思想、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满足这些要求,让农民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所充当的“主体”社会角色,树立起自主意识和自信心理,农村改革和发展才能获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有力保证。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说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即指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也就是说,农村改革和发展只能依靠农民自己来完成。这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决定的,我  相似文献   

2.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不仅是农民重构自我与乡村文化关系的有效路径,更是乡村文化赢得生存空间、走向未来、实现振兴之道。农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主体,其文化自信程度必然影响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与结果。受乡村文化生存环境改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缺失、文化主体意识薄弱、文化情感淡化、文化认同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乡村文化自信日益缺失。构建乡村文化自信应从重塑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增强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和提升农民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作为各民族国家文化自觉重要表征的核心价值观念,与现代文化深刻的主体转向紧密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建构必须奠基于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是培育与生成"自主的"、"包容的"、"负责任的"和具有"超越意识"的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4.
农民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充分彰显了其社会、身份方面的特性。就法律视角而言,近些年,农民的法治意识有所增强、法律素质有所提高,但"法治消极"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仍是农民特性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农民特性的法治分析,进而寻求培育农民现代法治理念的对策:现代社会必须保障农民的平等权利,体现法治的"现代性"理念;农民在法律关系中应是自觉的主体;现代社会的法律应是农民认同的法律。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民理所当然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其主体身份确立的重要标志便是具有主体意识.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严重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成效,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基础上,探讨了增强农民主体意识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6.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转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反映这种社会关系转型轨迹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分化:乡村利益格局日益趋向多元化,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意识从"身份取向"向"权利取向"转变,并自发形成了以自主治理为特征的乡村社会团体。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了未来我国新型乡村治理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共文化建设展现出"内卷化"和"主体缺失"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公共文化发展,需要完善服务供给制度与反馈机制、培育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自觉意识与创造能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从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8.
外部世界逼迫农民走出传统社会,但却不高兴痛快地接纳他们。农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陷入了某种困境——一、农民历史问题这些年来,中国农村问题持续成为社会观察和评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黄琳  唐孝东 《前沿》2009,(12):169-173
传统社会中,农民客观上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也是历史循环的推动力量。但模仿和宿命打击了他们作斯的尝试的努力,清官意识满足了他们求保护的心理也剥夺他们自我代表和自我保护的权利从而冲淡了权利意识,大家庭给予他们温馨也把他们异化为家族绵延的工具,生存需要的不满足制约了主体的性质,神性是对人性的剥夺,均平有利于整体的存在也使张扬的个性毫无踪影。这些决定了传统农民的主体性距离独立的、自由个性的现代的主体性有很远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刘珩 《思想战线》2013,39(5):49-58
以文化转型为导向的中国乡村建设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同样以文化转型作为问题意识的欧洲人类学的"本土化"过程,在知识范式、研究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对于中国乡村建设具有多重的借鉴与启示作用。二者在特定的区域所进行的研究,以及获得的地方性民族志经验表明,文化价值体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语境及其实践主体,地方性知识应该也必须构成经验反思的基础和前提,才能使具有这一文化自觉意识的乡村建设运动,不至于沦为西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文章试以迪尔凯姆关于“集体意识”及其在两类不同质的社会中的表现的论述为理论依据来探讨中国农村的社会问题。显然“,集体意识”的缺失是中国农村大量社会问题凸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培育与建构中国农村新型的“集体意识”对解决中国农村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外来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尽管他们的现代性效率意识和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但他们特有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阻碍了其自身的现代性进程,致使他们在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同时,自身却被置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因而他们不能有效地改变自身素质,实现其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等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随着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乡村产业空心化、传统文化没落、道德权威弱化、农民主体意识淡薄、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如何有效传承与发展乡村传统伦理文化推进德治、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推进自治和加快特色经济发展推进产业振兴,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成为基层组织和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区万灵镇尚书村(以下简称"尚书村")"3391"治理架构为例对乡村治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有浓厚感恩美德底蕴的民族,而当代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大学生亲情淡漠、人际关系冷漠、师生情淡化以及社会责任感弱化是其感恩意识缺失的典型表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重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应该从德育的理念、目标、内容、体制、过程几个方面实现传统德育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黄生成  肖榕 《前沿》2013,(18):110-111
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结构发展的一般逻辑是,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的群体主体意识居于核心地位,而进入转型期,必须建构以农民个体主体意识张扬为前提、以农民类主体意识为核心的农民主体意识结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觉醒、确立和张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社会的信息化转型过程中,乡村社会中现代传媒的介入,开始对乡村政治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个案村的实证分析,指出了现代传媒对于农民政治意识、政治参与、政治信任以及个人权威的影响,从而比较完整地勾画出了现代传媒与乡村政治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陈独秀对农民问题认识之比较及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有着极端重要的地位,毛泽东、陈独秀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比较和研究他们这方面的认识,对于我们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实现现代化特别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仍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相关研究缺失了对主体---人的关注,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应当必然地包括人的转型.人的现代转型是经由人的现代化并塑造现代人的过程.人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人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条件基础和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使命就是培育现代公民,它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现代转型.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首先即是表现在其内容上的拓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应当是体现对公共领域的关注;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社会化的形式,发动社会化力量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9.
公民是社会成员的法律身份,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反映.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对公民意识的重视.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正步入新的历史起点,主要呈现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新发展、新视野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正进行着全面转型的社会.培育个体观念,确立个体自主意识,以及以个体自主意识为前提的群体意识,是当代中国公民价值教育的核心.一方面是因为传统中国人价值观念中个体观念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是整个现代社会的基础,个体观念是整个现代观念的根本.个体观念的培育既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是建立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