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说猪道亥     
公元1995年,按我国农历为乙亥年,即猪年。 猪是世界上被人类最早驯化的野生动物之一,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就被土耳其人驯服,成为肉食家畜。在我国从有文字开始,就有了关于猪的记载。甲骨文中有豕的象形字,豕即猪。猪的总名曰刚鬣,孔颖达疏:“豕肥则毛鬣  相似文献   

2.
《台声》2007,(Z1)
猪,在古文中称作豕。古籍《渊鉴类函》中有一句古老的民谣:猪入门,百福臻。一个“家”字,写出中国农业社会百姓万户共同崇敬的碑文,那正是人们把一头肥硕的猪画在屋宇当中当肖像。据典籍及考古实物推断,我国养猪的历史,至少有六七千年。在上古人们的畜牧业是从养猪开始的,故甲骨文的“家”字,是个会意字,即“屋内有豕”为“家”。湘军总头目曾国藩在家训中,将“读书”、“养猪”视为两件重大的事件。在人们的心目中,猪恐怕是最老实的家畜,它不象狗那样精灵,懂得主子的心思,跟随主人前后,极尽讨好之能事。而猪长着一副圆乎乎,胖敦敦的憨厚相,…  相似文献   

3.
汉字趣谈     
“家”(jia)字由两部分组成,上边一个“宀”,下边一个“豕”。“宀”是“深屋”的意思。“豕”(shi)指的是猪。从“家”字的结构可以看出这是由豢养驯化家畜而发明的一个汉字。“家”字表示人豢养野生禽兽,使之变为家畜家禽的一段历史。家的初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4.
《台声》2007,(1):39-40
猪,在古文中称作豕。古籍《渊鉴类函》中有一句古老的氏谣:猪入门,百福臻。一个“家”字,写出中国农业社会百姓万户共同崇敬的碑文,那正是人们把一头肥硕的猪画在屋宇当中当肖像。据典籍及考古实物推断,我国养猪的历史,至少有六七千年。在上古人们的畜牧业是从养猪开始的,故甲骨文的“家”字,是个会意字,即“屋内有豕”为“家”。湘军总头目曾国藩在家训中,将“读书”、“养猪”视为两件重大的事件。  相似文献   

5.
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客观和主观,这三对范畴在哲学书上是常见的,这本书上使用这一对,另一本书则使用另一对,有的同一本书上三对范畴都有使用。初学哲学的人往往分辨不清,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易掌握。究竟它们是相同的呢?  相似文献   

6.
论"Fans"     
"fan"曾译为"迷",在日常生活中则新潮地称之为"粉丝".其实,这两个词都没能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它们在实际流通中所包含的狂热性表达出来,各种各样的、尤其是比较极端的"fans",其共同特征就是对特定对象的非理性的狂热.  相似文献   

7.
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吗?长期以来,错误的宣传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印象,自由、平等、博爱是专属资产阶级的,因为这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提出的口号,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必须拒绝这三个词,否则就"资"了。时至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今日,有人还把这三个词当作一个可怕的武器,拿过来攻击重提自由、平等、博爱的公民。这实在是一个可笑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平飞在来稿中认为:无论是从中国来看世界,还是从世界来看中国,“现代化”、“全球化”、“中国化”可谓是现代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三个时髦词。简要地说,当代的中国特色问题就体现在这三个“化”里。如果从一般的哲学抽象看问题,三个“化”本质上都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一个矛盾运动过程、一个整合创新过程、一个主体完善过程。说它们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因为它们都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领域;说它们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为它们都是在人类改造自在世界创造文化世…  相似文献   

9.
正"革命"一词通常很少会和"厕所"联系在一起。不过在我们讨论的这个场景下,它们却是极度契合的。人们一般将"革命"理解为生活方式的巨大且显著的变化。而厕所的革命则意味着开发创新的可持续设计,形成新市场,并围绕厕所使用这一话题和城乡社区共同制定新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厕所变了样,生活大不同。厕所革命打开的新世界,值得各方期待。  相似文献   

10.
以《诗经》为封闭语料,统计出赤范畴颜色词20个,将其分为语义颜色词和语用颜色词两类,其中语义颜色词有9个,语用颜色词有11个,二者出现的总词频数为50次。详细分析了《诗经》赤范畴颜色词的语义系统,总结其使用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上古颜色词产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与"民"是有所区别的。上古的时候,前者指的是"自由人",而后者指的是"奴隶"。后来,这两个字逐渐合而为一,变作了"人民"。到了近现代,"人民"这个词的份量日益加重,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与"民"的迥异含义被人们所提起的已经不多了。但是,"人"与"民"这两个字义的独立性即便是在现在,也仍然是存在的,有些地方仍然必须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字,而且要各就各位,不得僭越。比如时下流行的所谓的"电影人"、"画人"、"音乐人"等,若把这里的"人"换作"民"则就非常别扭;同样,若把"移民"、"烟民"、"股民"等中的"民"换成"人"也会贻笑大方。这里面,既有群体与个体概念之别,又有特定人群与普通人群概念之异。人与民各自的古老含义虽然  相似文献   

12.
“小康”“、国是”“、革命”三个词在政治课中很常见,但这三个词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考查其来源,现整理如下: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于“小康”一词,我国古代有三种解释:一、早在西周时“小康”一词既已出现。《诗经》上《大雅·  相似文献   

13.
叶宁 《求索》2012,(7):92-94
我国大陆学界将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称为"洋务派",而台湾则没有洋务派的称呼。文章对"洋务派"一词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梳理,系统阐明了"洋务"一词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解放区史学研究中对于"洋务派"一词的使用情况,并认为"洋务派"一词的最终确立和普及则是在建国之后。  相似文献   

14.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因突破"诗言志"的传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唯一能与唐诗相分庭抗礼的独立文体.然而由于时代变迁,词受传统文化的大量辐射,"词缘情"、"以俗为美"、"音乐性"三个特征异化,导致宋词巅峰地位动摇,开始走向衰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文体.  相似文献   

15.
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这三者统一的思想,是列宁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来的。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指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列宁全集》第38卷,第  相似文献   

16.
燕林 《政策》2012,(3):92-9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硬伤"一词使用得最多、最热的领域莫过于语言文字方面。人们把电视剧、书刊中那些语言文字上的、知识性的毛病叫做"硬伤",主要是由于它们是十分明显的,一看便知,是"常识性的错误"。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将领导干部理论缺失,不视  相似文献   

17.
汪梦翔 《求索》2012,(3):216-218
本文根据"三个平面"的理论,对"对不起"与"对不住"两个词进行了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考察。并尝试性地对这一理论进行补充,认为在语法研究过程中,还应考虑时间的维度以及其地域性分布特征,这能极大的反映一个词或句法结构的现实生命力及发展走向,而且可以使"三个平面"转向一种"立体化"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一 关于“稳健性”概念几种不同看法 “稳健性”在西方会计文献中,经常用来表达会计稳健的词 有三个:“conservations”、“conservative”和“prudence”。我国的 会计学者一般把它们相应地译为“稳健主义”、“稳健”和“谨 慎”。尽管这三个词在词义上有细微差别,但在现实中,会计文 献上对这三个词没有做出详细的区分,而是将它们的意思都集 中地统一为:对待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应持小心、谨慎,倾向于悲 观的态度。换而言之,在会计处理时认为正在产生风险的发生 的可能性要大于…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精神困境全球化的时代。 信奉佛陀的人讲慈悲,信奉孔子的人注重仁,信奉耶稣的人强调爱。慈悲、仁、爱虽然是三个不同的词,但意思却是一样的。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可以用一个词——“仁爱”来概括它们的内涵和外延。 佛陀、孔子和耶稣并不反对我们持有财富,他们反对的是财富持有我们,大活人成为财富的奴隶。  相似文献   

20.
从人民公社、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三个阶段。在伴随社会主义秩序与制度的建构和调整的这三个阶段中,市场经济从根本上释放了发展的瓶颈,打破了领域合一的社会困境,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可能。但是,由于各领域自身发展的不足,中国社会还是面临许多新问题,它们的解决不能再寄希望于瓶颈的释放,而是要靠建构和谐社会来渐进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