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湘潮》2015,(6)
<正>韶山冲的木匠张有成,年纪比毛泽东略大。毛泽东在儿时常和他一起放牛、砍柴、玩耍,建立了深厚友谊。张有成住在韶山通往湘乡的山坳上。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期间,遭到国民党枪兵追捕,匆忙之际,他跑到张有成家躲了起来。枪兵寻到张有成家时,他不慌不忙,应付自如。他告诉枪兵,刚才看见一个穿蓝长衫、蓄西式头的人,从山埂上往湘乡那边跑了。枪兵问他:"你怎么不抓住他?"张有成说:"一个教书先生,我干嘛  相似文献   

2.
快乐研究专家玛西·西莫夫小的时候,祖父波普每周都要到她家欢度周末。她会安静地坐在祖父的大腿上,听他讲那些精彩的故事。玛西在回忆那段美好时光时说:“尽管当时我才是一个8岁大的孩子.但是我明显能感受到他心灵拥有的能量。”  相似文献   

3.
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木匠,数年间在宁夏、内蒙古等地呼风唤雨,用近似“空手套白狼”的方式骗走17.58亿元。这个化名“郑泽”的“假港商”王细牛,本是湖北省黄梅县龙感湖农场的木工,当地人都叫他“王木匠”。如今,“假港商”现出原形,王木匠锒铛入狱。但对这出闹剧的反思却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4.
《湘潮》2016,(6)
正毛泽民是毛泽东的大弟弟,1896年出生,比毛泽东小3岁。他的下面还有个比毛泽东小12岁的弟弟毛泽覃。三兄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是不同的。毛泽东17岁外出求学,毛泽覃13岁被大哥接到长沙读书,而毛泽民14岁便辍学在家,帮助父亲种田。他终日辛勤劳作,照料父母,还要为哥哥和弟弟积攒学费。直到1920年父母先后病故后,1921年春在哥哥的动员下,毛泽民才走出了韶山冲,参  相似文献   

5.
毛泽连(1913~1995),号润发,排行第九,家住湖南湘潭韶山冲东茅塘,此地距毛泽东家上屋场仅3公里。毛泽东的曾祖父毛四端有两个儿子,长子毛德臣是毛泽连的祖父,次子毛翼臣是毛泽东的祖父。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韶山读私塾期间,跟随过4位本家老师,他们是毛简臣、毛咏薰、毛麓钟和毛宇居。毛简臣(1848_1925),派名恩,字羽仪,韶山冲乌龟井人。是毛泽东的堂叔祖父。毛简臣之父毛祖南为乡村儒医,熟读经书。毛简臣幼承家学,苦读成为秀才(清附生)。青年时代,他曾外出谋生,投左宗棠所部湘军,参与讨伐阿古柏叛乱,为收复新疆尽了一份力量。回乡之后,耕作数亩薄田,生活十分艰辛。为维持生计,便在家中开办私塾,教习乡间子弟。1909年下半年,毛泽东在其门下读了半年书。毛简臣工书善文,曾参与撰修毛氏族谱,负责缮写和校阅。他关心乡村…  相似文献   

7.
肖自强 《湘潮》2004,(4):14-18
胸怀大志的毛泽东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  近些年来,不少史学家和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同志发现,毛泽东1910年走出韶山来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是他后来投身革命洪流成为一代伟人的一个重要台阶。那时候,毛泽东还是一个没有离开过韶山冲的少年。韶山冲虽然是一个群山簇  相似文献   

8.
何歌劲 《湘潮》2004,(5):54-55
毛泽东出生在远离湘潭县城50公里的乡村韶山冲,自幼便对湘潭的城区产生了向往。这在他1936年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便提到过:  相似文献   

9.
陈晋 《学习导报》2014,(3):38-41
“中国的老法,实在有些不够用” 毛泽东接触新学和西学,稍晚一些。 他发蒙时,科举废,学堂兴,新学大倡,各种介绍西学的报刊书籍已经比较普及。但在湖南韶山冲这个闭塞山区,新思潮的冲击力似还十分微弱,教育环境依然是旧式的。直到16岁时,从表兄那里借阅《盛世危言》这本新学著述,他才开始“睁眼看世界”。可以说,是新学把毛泽东引向了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出生在远离湘潭县城50公里的乡村韶山冲,自幼便对湘潭的城区产生了向往。这在他1936年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便提到过:我的国文老师是一个对学生要求苛刻的人,他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10岁时曾经逃离学校,我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大致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什么地方的山谷里。我流浪了3天,最后还是被我家的人找到。我这才知道这次旅行只是在兜圈子,走了那么久,离我家大概才八里路。毛泽东何时第一次到湘潭,现在已见不到记载,很可能就是他到湘潭当学徒的时候。仍然是在那次谈话中,毛泽…  相似文献   

11.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第一展厅,阵列着一张毛泽东和他的父亲毛顺生、堂伯父毛福生、小弟毛泽覃的合影。这张照片弥足珍贵。毛远耀即照片中毛福生的孙子。毛远耀,字卓夫,号振国,1912年10月18日生于湘潭县韶山冲翠嘉堂(今属韶山市韶山乡韶源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祖父毛福生是毛泽东的堂伯父,清国子监生,伯父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塾师,父亲毛智珠曾为乡村教师。因家境贫苦,毛远耀只念过6年小学。他从小受祖父、伯父、父亲的影响,思想倾向进步,对堂叔毛泽东尤为敬仰。  相似文献   

12.
1967年,毛泽东主席巡视大江南北到达长沙。接见湖南省负责人时。华国锋,黎原等兴问及当时的省科委副主任戈恺是主席的侄子还是主席的弟弟?毛泽东笑着说:“不是侄儿,是党弟,他原来叫毛泽普,虽比我小20多岁,但论字辈我们是同一辈的,他父亲叫毛麓钟,是韶山冲唯一  相似文献   

13.
文萃苑     
《先锋队》1999,(11)
毛泽东的“原配”夫人罗氏《西行漫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毛泽东说:“我对女人不感兴趣。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他是我的妻子。”《韶山毛氏族谱》记载,和毛泽东有一次婚姻的那个女子姓罗,韶山人。1889年出生,1910年去世。毛氏宗族1911年和1941年两次修纂族谱,都把罗氏列为毛泽东的原配。后一次把杨开慧列为继配,把贺子珍列为再娶。罗氏在毛家地位是得到认可的。毛、罗两家是世交,上两辈就有亲戚关系。罗氏祖母毛氏是毛泽东祖父的妹妹…  相似文献   

14.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立志走出乡关,并声言“学不成名誓不还”。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长沙求学,故乡建党,穗沪生涯,还是秋收起义,井冈战斗,创建苏区,以及长征壮举,他都把生死置之度外,昼思夜想的只有革命和人民。  相似文献   

15.
<正>毛泽东“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他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思维,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索,这个“寻道”过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完美结合的典范。一、毛泽东立志为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寻道”毛泽东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他的祖上20代、近500年都是生活在“十户人家九户穷”的韶山冲。他从小受到祖辈“农耕”思想的影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对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他的哲学思维之“根”。  相似文献   

16.
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老同学谭世瑛时,深情地说:“你爹还在东山不?你老倌子有点眼光,那时候我的个性与人家不同,只有他老先生同意我。”“你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在当时,他能够那样关心我这个学生,真是不容易的呀!”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几年农历十一月十九)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立志走出乡关.并声言“学不成名誓不还”之后.无论是长沙求学,故乡建党,穗沪生涯:还是秋收起义,井冈战斗,苏区创建,以及长征壮举.他忙于发动民众,领导武装斗争,把生死都置之度外,昼思夜想的只有革命和人民。那时毛泽东和其他同志一样,都不过生日。  相似文献   

18.
偏僻的韶山冲何以走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直是学界和民众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树有根,水有源,人们在敬佩毛泽东的同时,自然想追寻其成功的原因。毛泽东的性格、爱好和生活习惯都初步形成于在韶山生活的17年,他是带着这片山水赋予他的文化气息走向外部世界的。要还原毛泽东的少年生活,除了依据他本人对斯诺等人的谈话外,还必须求诸韶山亲友的回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年谱》上,说到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的武汉从事农民运动,主持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并负责讲授“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等。这四百余学员的农讲所,“聘请周以栗为教务主任,陈克文为训育主任,季刚为事务主任,郭增昌为总队长”。郭增昌就是我的祖父。祖父是山西早期的共产党员,也是中共早期从事军事运动工作的人员,其中许多事迹已不可考。祖父是定襄县镇安寨人,因家庭贫困,并受“好男当兵”思想的影响,考入保定军校第8期骑兵科。保定军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人才众出的场所,它先后培养出了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但祖父辈辛苦付出却往往“两头不落好”的事例俯拾即是。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做才能使得老人们既不费力而又讨好呢?案例:隔代教育普遍存在“两头不落好”“说起外孙教育的事我就来气!”来接外孙放学的宋奶奶一脸气愤地对记者说:“我女儿什么事都要孩子自己做,一次,小孩要喝水,我刚到柜子上去拿热水瓶替他倒,女儿一声吼过来:‘他自己没有手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