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平正芳是日本著名政治家,他从少年时代起即对中国怀有友好感情,步入政界后敢于正视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并以政治家所特有的敏锐眼光为时代潮流而动,谱写了当代中日关系的友好诗篇。从其为两国关系解冻到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从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到推动两国关系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大平与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息息相关,功绩卓越。大平以不懈追求中日友好的精神风范,向世人展示了人类对和平与友谊的无尽向往  相似文献   

2.
麻生内阁执政期内在中日关系上延续了友好发展态势:政治上高层互访不断、各级政府交流频繁;经济互惠关系继续发展、众多领域合作加强;社会各界联系增多、国民相互了解加深。中日关系发展良好的原因有:中日两国的重要性超出人们的想象,重视中国市场成为日本朝野各界的共识,抵御7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需要中日加强合作。中日关系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一些问题,例如:钓鱼岛问题、历史认识问题、抹黑中国食品问题、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等。尽管中日关系中存在不少问题,但友好发展是主流,未来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3.
应日本“NPO法人世界”组织邀请,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杜克宁一行3人于7月24至29日参加该组织在广岛市召开的第六届年会并访问日本。代表团广泛接触日本民间、政界、企业界人士,感受到日本对华友好气氛。近年来,中日两国领导人先后历经“破冰”、“融冰”、“迎春”和“暖春”之旅,中日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相似文献   

4.
2006年8月21—26日,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代表团一行3人应广岛未来组织邀请,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24日,团长王金圣在广岛未来组织第四次全会上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日关系作了题为《增进了解促进中日友好》的演讲,引起了与会140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为契机,通过对武汉市8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以及对“3·11”地震前后中日关系相关热点问题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的基本认知和印象普遍比较负面。不过,自日本“3·11”大地震以来,中国大学生对日本的评价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正面评价和感性认识较以前增多。此外,中国大学生对当前及未来中日关系的看法比较一致,对中国对日政策官方表述的认同感有选择性,其标准就是国家利益,这反映出当代中国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为了遏制中国崛起、推动日本“正常国家化”,日本国会亲台议员频频在台湾问题、钓鱼岛争端等涉华问题上挑起事端,恶化中日关系氛围,使中日关系复杂化。日本国会议员虽然不是日本对外政策和对华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和实施者,但其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中的亲台议员又具有“幕后性”、“跨党派性”、“组织性”、“秘密性”与“两面性”等特点,正是他们常常干扰日本对华理性决策,以至于中日两国在台湾问题、钓鱼岛争端和历史问题上的分歧日益突出。中国必须理性应对日本“正常国家化”进程,警惕日本国会亲台议员及“亲台议联”幕后活动及其不良影响,以便为拓展对日外交、促进日本对华友好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和条件。由此,研究日本国会亲台议员及其与日本对华政策的关系,就有了重大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我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点国家。中日两国有两千年的传统友谊,但在甲午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日本大举侵略我国,破坏了国家关系。第二次大战后,日本又追随美国、敌视中国,参与制造“两个中国”,参与对中国的封锁禁运,阻碍了中日往来和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国人民和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中日两国的国家关系,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日关系从民间往来到正式建交,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周恩来总理作为新中国的外交首脑,对中日关系有许多卓有远见的分析和判断,他为中日友好亲自做了大量的工作。值此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笔者就  相似文献   

8.
黄大慧 《东北亚论坛》2007,16(3):117-122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政治过程,是一个显示日本对外政策与国内政治相互关系的典型事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公明党在内的日本各在野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独特的“补充外交”作用。特别是公明党领导人竹入义胜等非政府人士的访华,为日本政府摸清中方意图、沟通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看法、形成复交文件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日本在野党在日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开展对日本在野党的工作,从而推动日本执政党转变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第22届参议院选举中,执政不足一年的民主党惨败,日本政坛再度形成执政党与在野党分别在众参两院占据多数的"拧劲国会";在此背景下即将举行的民主党代表选举被视为危机选举。以上因素使日本政局及中日关系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也给两大政党化中的日本政党政治带来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0.
近半年的情况表明,冷却的中日关系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迹象,主要表现在:中日首脑会晤,打破了中日关系“坚冰”;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国民在不断增加;中日经贸合作不断扩大;改善中日关系成为日本舆论主流。这些有利因素将进一步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日本新保守主义是当代日本政坛的主流政治思潮,是一种带有民族主义和大国主义性质的保守主义思潮。新保守主义在推动中日关系的合作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又不断制造麻烦,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辩证地认识日本的新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的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有2000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同时也有近百年战争创伤的历史。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双边关系经历了70年代侧重强调友好和80年代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等不同发展阶段。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日之间的问题和摩擦日益突出,两国关系进入了友好合作与种种摩擦并存的新时期。值此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之际,认真思考新时期中日关系的新特点,以及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应该如何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等问题,更加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推进中日关系的建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无论对于中国而言还是对于日本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目前两国"经热政冷"的现实却令关心中日关系的人士不无困惑:是中日关系本身固有的特性使然?还是愿望与行动间出现的落差使然?抑或两者兼存?答案当然有,但需要不懈的探寻。2003年10月"《现代国际关系》专家论坛"曾以"中日关系的未来"为主题组织过一次专题研讨。作为其续篇,本论坛又特邀请"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在京的4位委员,于2004年6月5日在万寿山庄举行以"推进中日关系的建言"为主题的研讨,结合中日关系新的发展现状,在把脉、会诊的基础上,试图为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开出"药方"。每位委员的发言虽有长有短,观点也不尽一致,但我们真诚地希望这种努力能引起您对中日关系问题的高度关注,共同推进中日关系步向良性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后,表现出重视东亚及对华友好姿态,使进一步深化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夯实相关内涵,丰富其外延成为各界看好的选择。然而,日本政局突变,并于9月7日发生中国渔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相撞事件,中日关系陷入极端尴尬的境地,该事件凸显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基础的薄弱,使人对未来的双边关系担忧,如何进一步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成为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5.
中日关系自邦交正常化以来经历30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提升到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高度。进入21世纪,摆在中日两国面前的最大课题是:对中日关系重要性、复杂性保持理性认识,努力排除、化解和超越各种战略对抗因素,使双方的战略猜忌转变为战略理解,并达成一定的战略合作。胡锦涛主席即将对日本的国事访问,将开辟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新阶段,是中国为中日关系进入一个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新轨道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 二十年前,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两国友好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大学间的交流取得了长足进展。仅吉林大学,迄今己与日本国六所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除此之外,还与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密切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华援助是在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款和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要促进中日两国和平友好相处的背景下产生的,20多年来,日本对华“援助”在中国大地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谱写了中日友好的新篇章。但是,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国内情况的变化,中日关系在逐步倒退。日本开始改变初衷,即对华援助从过去的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转向以政治利益为目的。日本对华ODA政策作了大幅调整,“援助”金额逐渐减少,而且,日本政要多次表示对华经援“总有一天要毕业”。日本方面出现了与初衷不同的做法,给两国关系正常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冯昭奎 《国际安全研究》2013,(1):79-90,157,158
中日关系既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又有1894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中日关系开始了"第三个历史"。中日关系"第一个历史"是日本向先进中国学习、在实力比较上是"中强日弱"时期。然而日本作为一个狭窄多灾岛国,有着强烈的扩张生存空间意识,在唐朝和明朝,中日间发生过两次军事较量,都以日本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只有一个既先进又强大的中国,才能使日本折服甚至追随。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脱亚入欧"之路,其后又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的邪途。1894年甲午战争成为中日实力对比的转折点,即从"中强日弱"转变为"日强中弱"。二战后,中日关系"一强一弱"成为历史,并开始走向两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第三种状态──"强强型"关系。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今后10-15年,中国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和军事实力将进一步走向强大,日本和美国将会加强合作来牵制中国。然而,从中期而言,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长期而言,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与中国友好相处。当今中日关系的本质问题在于,在日本从当前追随美国转向美国某学者所称的"追随中国"的长期过程中,是否也会经过古代历史上日本终于对中国"服气"之前曾发生过的同中国之间的"战争磨合"呢?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有2000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同时也有近百年战争创伤的历史。1972年两国建交以后,经历了单纯强调友好和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等不同发展阶段。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日关系进入一个友好合作与种种摩擦并存的新时期。新时期中日关系究竟有哪些特点,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应该如何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等问题,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20.
展望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是中日友好的原则将维持, 因为中日友好符合两国的 根本利益。二是矛盾与合作并存将是两国关系的基本特点, 中日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将继续发生变化, 新的方式将在长期相互“磨合”中逐渐形成, 直至相对稳定。三是两国关系的发展 将受众多国际因素的制约, 主要有:中美日之间的相互关系、东盟的崛起和朝鲜半岛局势等;亚太多 边合作的发展将使中日关系从封闭型体系走向开放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