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台独"分裂势力,台湾民众和大陆的文化认同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进而导致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模糊。因此,海峡两岸必须批驳"文化台独",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进而促进两岸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终达到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的本质内核是追求国家统一。两岸文化交流打造了一批交流品牌、平台、基地,好戏连台,成果丰硕。湖南和台湾情缘深厚,文化交流别具特色。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系列建议,重点是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巩固平台,优势互补,创新发展,面向全球,共同前进,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实现振兴中华的宏愿。  相似文献   

3.
认同问题是两岸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两岸认同的基本要素包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目前,台湾民众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在"国家认同"上则呈现出更趋"台湾主体意识"的倾向。基于台湾民众现阶段的认同问题,应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元素,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两岸关系,克服文化认同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5.
两岸文化交流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内涵,搭建两岸文化交流平台,拓展两岸文化交流领域,传承民族共同记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众是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体力量。不断加强两岸基层民众交流成为新时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任务。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与台湾进行的创新合作,为两岸基层民众交流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但两岸民众交流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对构建两岸民众的社会认同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7.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方针,而由台湾急剧的社会变迁与台独势力的“国家”构建所带来的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混乱,使大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和平统一之路更趋艰难。如何不断增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务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已成为现实面临的重大课题。两岸经济交流由于其自身特点而被赋予重大使命。本文在分析了两岸经济交流的必要性及其所彰显出来的积极效果、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对全面认识两岸经济交流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闽南文化是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的优秀地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海峡两岸、港澳同胞以及世界各地闽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共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发展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以闽南文化研究为突破口加快海峡两岸文化共同体的研究,对于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两岸民众的心灵沟通,更好推动两岸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心理基础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因此,台湾问题是台湾的民心取向问题,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问题。面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在中国国家认同上的错位乃至危机,推进两岸经济交流,加强两岸相互了解,塑造两岸共同记忆,厚植两岸共同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中国国家认同的元素,才能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不断推进两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岸交流越来越全面深入地今天,中华文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凸显,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台湾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两岸经贸关系日趋成熟化客观地要求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共识。中华文化永远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它强大的凝聚力把海峡两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既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两岸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正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的第六届海峡百姓论坛,2014年6月20日至26日在台湾高雄市隆重举行。论坛由中华海外联谊会、中华文化学院为指导单位,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福建省中华文化学院、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台湾百姓文化交流协会、台湾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台湾两岸关系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和台湾百姓文化交流协会承办,福建省海峡百姓书画院等有关社团协办。来自两岸有关  相似文献   

12.
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两岸文化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蕴含的爱国、尚圆、求宗、拜祖、民本、责和等内涵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两岸同胞的了解,共筑两岸共同的精神纽带,以文化认同促进政治认同,是实现两岸关系进一步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后ECFA时期,两岸文化交流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点方面。文化的功能属性和两岸文化差异决定了两岸深化文化交流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两岸文化交流具有内在的动力和要求,但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目前,两岸尽管都重视文化交流的特殊作用,但也都持审慎对待的态度。新形势下深化两岸文化交流,需要制订一个能够涵盖双方立场、有助于双赢结局的两岸文化交流战略,切实采取务实分类渐进的做法,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正常化和机制化运作,巩固并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共同的中华文化,它是维系国家、民族发展的最具有生命力的因素,也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母体与价值认同的基本元素。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底色,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成为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为进一步弘扬岭南文化,加强粤台文化交流,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以文化艺术为平台,通过文化软实力来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凝聚两岸共识,2013年9月下旬,广东中华文化学院"两岸同心?书画同源"书画摄影文化交流团赴台湾进行交流和考察。参加此次文化交流的人员基本上是第一次到台湾,在此之前大家对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情况只有间接认识,了解不深。通过交流考察,看到了一些实际的情况,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共同的中华文化,它是维系国家、民族发展的最具有生命力的因素,也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母体与价值认同的基本元素。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底色,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成为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的统一应是在两岸在文化认同之上的内在统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进入文化自信阶段,坚定文化自信可为两岸文化认同提供核心原动力。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增强两岸文化认同的路径选择: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以两岸经贸合作促进文化认同;进一步拓展两岸青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营造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深化闽台文化交流可以从政党交流这一渠道、文化项目这一抓手、台湾青年这一对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福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积极促进两岸文化认同,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思想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普洱茶作为云南省的一类历史悠久的特种茶,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更是港澳台、东南亚茶叶市场上备受欢迎的特色茶。就普洱茶的形成、发展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茶类,比较科学地可分成两条形成转化途径,即传统普洱茶和现代普洱茶。两种不同转化途径所形成的普洱茶,其各自亦具有自身的独特品质和文化内涵。传统普洱茶是指以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杀青、揉捻、日晒等工序制成的大叶种晒青茶,经蒸压后自然干燥并贮放一定的时间形成。其品质形成的主要成因是水热作用和自然氧化,特点是汤色黄褐或琥珀色,滋味甘醇回味,香气陈香;现代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作为原料,经适度潮水、  相似文献   

20.
目前,云南省政府准备借今年6月5日"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云南召开的机会,积极开展推广云南普洱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普洱茶现已是云南农业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普洱茶的复兴给茶农、茶产地和当地政府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提高云南普洱茶的知名度,扶持云南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云南自己的名优企业,云南昌泰茶业集团公司应邀参与了这次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