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法治国与宪法权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是以有法可依为基本前提的 ,依法治国应有公开的、明确的、稳定的、协调一致的法律体系。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是法律体系统一的基础。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和法治水平如何 ,与该国宪法的规定在实践中得到实现的程度密切相关。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树立宪法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由于某些原因的存在 ,宪法在实施中尚有许多不足 ,宪法权威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因此 ,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和加强宪法权威 ,是依法治国方略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宪法权威存在于三个层面:法律文本上的权威和公民意识中的权威和社会实践中的权威。我国存在着宪法权威缺失的情况。建构宪法的权威,同样需要从法律制度、思想观念、社会实践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在贯彻宪法实施过程中 ,笔者认为应从遵守宪法成为全社会的意识、完善宪法监督机制、加强宪法直接适用三个方面来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4.
论宪政意识及宪法权威的树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定宪法并使之成为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是指导各国法制建设的共同理念。但有宪法并不等于有宪政。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必须依宪法治国,提高宪政意识和树立宪法权威。而要提高宪政意识及树立宪法权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或书面,应当切实建立必要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5.
法治的实现,需要一部具有最高权威性的宪法;而宪法权威的确立,又有赖于法治的建立,宪法权威与法治是一种互动与平衡的关系。我国宪法发展演进的历史表明,在没有法治的环境下,宪法仅仅是一部根本法或是一种宣言而已,树立宪法权威无从谈起;而宪法权威的缺失,则“依法治国”的方略也只能是一句口号。由此,树立宪法权威应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宪法最高权威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应体现在实质上。然而我国的宪法权威却是缺失的。缺乏市场经济的支撑,宪法权威失去了经济基础的保障;政党制度可操作性的空白与发达民主政治的缺乏,使宪法权威失去了政治层面的维护;思想上宪法意识和宪法信仰的薄弱,无力支撑宪法权威;在法律层面上,违宪审查制、司法实践中的回避更进一步将宪法权威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距离拉远,缺失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树立宪法至上权威是一国实现法治的关键,这是由宪法的内容所决定的。我国宪法权威的弱化,是由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和宪法自身等各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增强公民宪法意识,完善宪法及相关制度,以树立宪法的至上权威,从而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宪法权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的正当性、现实性、救济性、稳定性和神圣性 ,构成了宪法权威的主要内容。树立真正的权威 ,要从制度形态的宪法权威到达现实形态的宪法权威 ,更须有赖于主体的宪法意识 ,要在主体心目中树立起权威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必须树立宪法最高权威,形成宪法至上原则。必须从观念上、制度上、实际操作上确保宪法得到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0.
宪法在现代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权威地位无须置疑,而我国由于宪法宣传力度不够,护宪机制不完善,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及市场经济不发达等原因弱化了我国宪法的权威性。这些原因的存在又与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相悖,有鉴于此,强化宪法宣传教育工作;处理好党法关系;完善宪法监督机制;加强宪法配套立法工作,尤其重视农村民主实践,是树立和加强我国宪法权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1982年宪法与"一国两制"、"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澳门法制建设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宪法是保障"一国两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澳门基本法"的法律来源,是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保障。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澳门基本法首先要维护宪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12.
法律权威论     
法律权威至上是法治的必要要素。法律权威构成要素包括法律的国家性、责任性、强制性和普适性、利导性、程序性。法律权威要从主体、客体和法律实践中介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去树立。主体应是具有法律信仰的主体,客体应是具有良好内在品性的法律,科学、自治的法律运行机制是树立法律权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法治形式不尽如人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实现宪法主治这种社会有序化的权威模式。宪法主治一种以宪法权威为基础,以与宪法权威相适应的宪政制度为基本依据,以一定组织结构为物质力量,以人民主权为价值目标的社会秩序主导模式。它具有结构性、复杂性的系统性与动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国家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是一项落实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重要举措。向宪法宣誓,是法治国家惯例,彰显宪法权威,是彰显权为民所谋,彰显公职人员政治承诺。向宪法宣誓,可以强化国家公职人员、公民对宪法的认识,在全体公职人员中树立对宪法的信仰,在全社会中树立宪法的权威,使宪法真正成为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宪法权威与尊严的保障的关键在于实施。宣誓是彰显宪法权威与尊严的有效实施形式。构建中国的宪法宣誓制度,必须认真学习并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经验,从中发现蕴含其中的基本规律。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设计要做到:敬畏对象是"宪",仪式过程要"宣";誓词内容规范统一;参加宣誓的对象明确、操作流程规范、形式公开。并在此基础上,出台细致、可操作性强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法律权威论     
本文着重论述了法律权威的含义,法律权威的形成和模式,法律权威在法治中的意义,以及怎样在中国树立法律权威的步骤。作者通过对东西方法律传统进行历史性的对比考察,发现由于东西方因为历史轨迹不同,其法律权威的模式也不一样。中国由于两千年专制制度等原因,决定了法律权威树立的艰难性。因此,人们应特别重视了解法律权威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实现法治的极为重要的一步。同时,要采取与中国国情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法律权威树立的目标,而最后达到法治的最后目的  相似文献   

17.
宪法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则,从而划定了国家权力的行使界限,保障公民的私权利,并且宪法是国家主权的真实体现。这是宪法学人对宪法触及真谛的理解。宪法内容的主体是国家和公民,因此,公民的宪法义务问题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张千帆教授与王世涛教授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辩论。文章从公民的宪法义务与国家的主权权威之间的关系入手来讨论在宪法中规定公民义务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8.
任何社会都需要权威,法律的内部品性决定了现代社会需要树立的是法律的权威。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必须确定法律的二元划分,确定程序法治的地位,确定司法组织必要的独立性,并且不能误用法治的功效。要正确看待法律的局限性,要弱化个人的权威。  相似文献   

19.
冯建英 《工会论坛》2015,(1):116-118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法治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依法治国成了当前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题。切实发挥法治的作用,用法治代替人治关键在于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的权威,树立和维护法的权威是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要前提。因此,法的权威的含义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来理解。针对法的权威遭到损害的原因,提出树立法的权威的措施主要是:立法机关要制定良好的法律,确保法律本身公平正义;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对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监督,规范和制约其权力运行。  相似文献   

20.
蒋先进 《理论前沿》2004,2(14):23-24
对于法律权威及其重要性,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有过不同程度的探讨。作为杰出政治家、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法律与制度权威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产生了具有深远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影响。一、邓小平关于法律与制度权威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加强法制,克服人治,树立法律与制度的权威。邓小平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法制、克服人治、树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