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民政工作直接服务于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更应该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以全省作风整顿建设年为契机,全面检视问题、精准纠治顽疾,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自贸港民政事业新发展,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来展现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亲民之意、为民之举。提高政治站位,着力强化组织领导作风建设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这次作风整顿建设既是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服务型效能型政府、更好地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必然要求。全省民政系统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确保作风整顿建设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
正民政部举行的"民政为民、民政爱民"主题宣讲活动,是民政系统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洗礼。7位先进典型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不忘初心、为民爱民的民政情怀,爱岗敬业、勤勉实干的奉献精神和务实作风,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党性操守,在全国民政系统党员干部中引发热议和深思。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切实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怎样才是新时代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政》2011,(8):50-50
山东省兖州市民政局局长秦佑斌认为,优良的作风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法宝。民政是为民之政,和谐之基,抓好民政系统的作风建设,对提升民政形象,打造满意型政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巴中市民政局局长邹仁见认为,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迫切需要各级民政干部转变作风,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做为民的贴心人。(一)真情待民,  相似文献   

5.
领导作风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履行领导职责过程中态度和行为的总和,是党风、政风的基本成份和标尺.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政工作领导者需要着重解决的重要课题.新时期民政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艰巨,要取得新的突破、新的进展,必须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努力形成体现党的宗旨、时代精神和民政特色的领导作风.要形成"竭诚为民"的作风,把"为民"作为各项民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渗透到民政工作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环节之中,倾注到每一个民政对象身上,做群众感情上的贴心人、呼声上的代言人、权益上的维护人.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从事民政工作的党员干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呢?民政是为民之政,民政工作的核心是为民。温家宝总理在全困第十二次民政工作会议提出“民政干部要努力做一个心诚、心重的人,心诚就是诚心诚意为民服务,心重就是把群众的事情看得比泰山还重”。这就要求我们民政党员干部必须把“为民”作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满意在民政”活动,是济南市民政系统继为民解难服务之后,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开展的一项创新性的活动,也是新一届市民政局领导班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新的形象、新的作风带领全市广大民政干部职工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第一,“满意在民政”活动是民政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李学举部长多次强调,民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解决适应问题,是当前民政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必须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要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忠实践行民政为民宗旨进一步提高政风行风建设水平和为民服务能力推动民政效能大提升、作风大转变、事业大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求全党同志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  相似文献   

9.
刘勤裕 《中国民政》2012,(10):53-53
“民政民政、为民施政”,“为民”是民政的“魂”,也是民政的“根”。广东省汕头市紧紧围绕争当全省科学发展观排头兵这一主题,朝着建设幸福汕头这一目标,全力推进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日前,民政部又把汕头作为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这是民政部在全国283个地级市中设立的唯一观察点和试验区,标志着汕头民政事业发展迎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为加快推进汕头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和平台。落实部、省、市三方协议,加快汕头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夯实为民服务四大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7月13日,民政部举办主题宣讲报告会,邀请北京市民政局"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做民政为民爱民典范"宣讲团到会作报告。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出席会议并讲话。黄树贤强调,部直属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要向民政系统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人物学习。学习他们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们心系群众、为民爱民的崇高品质;学习他们勤奋敬业、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学习  相似文献   

11.
作风务实,真心为民解忧难 李敏兰有句口头禅:民政工作是务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她的一言一行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在民政战线十年,她始终牢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时刻把全区救济户、困难户、福利院住院老人、优抚对象的冷暖挂在心头。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13,(10):35-36
近年来,江苏省泰兴市民政局以“民政为民”为宗旨,以创建人民满意机关为目标,致力加强队伍建设、保障改善民生、打造服务品牌,取得明显成效。多次荣获省、市民政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被评为泰兴市“人民满意机关”。一.建设过硬队伍。夯实组织基础泰兴市民政局把队伍建设作为人民满意机关创建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能力、作风建设,打造了一支精干高效、奋发有为的民政队伍。  相似文献   

13.
正江苏各级民政部门自觉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现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领域、全过程,以重如山岳的责任意识、求真务实的为民作风、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举全系统之力筑牢民政服务机构安全防线,守牢安全底线。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健全责任体系。省民政厅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自觉将守住安全生产底线作为检验政治担当,践  相似文献   

14.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迎面而来的转作风正在带来新变化。各级民政部门在转变作风中,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深化爱民感情,实化惠民政策,细化为民措施,切实使为民服务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了民政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新风新貌新气象。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提出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创新创制创优,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笔者认为,"为民"是民政的"魂",也是民政的"根",推动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夯实为民服务思想的四大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政》2012,(6):46-46
湖北省十堰市民政局副局长肖旭认为,当前,在各级民政系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群众的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民政系统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出发点是“为民”,落脚点是“为民”,着力点切人点还是“为民”,必须时时围绕民众满意、事事顺应民众呼声、招招指向民众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13,(2):51-51
浙江省常山县民政局魏国强江宏伟认为,民政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件件都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适应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民政干部队伍。而要实现民政干部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以强化培训为落脚点:一要提高加强民政干部执政能力的认识。民政系统的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民政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刊   《中国民政》2021,(4):F0003-F0003
日前,民政部政务新媒体组织开展了"为民爱民同心战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寻找最美笑容征集活动。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生动地展现出民政人在民政领域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一线的付出和努力;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背后是一个个"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动人故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见证了民政路上的温暖,搭建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民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是每一个民政人坚定执着的信念。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引下,我国民政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大提升,这一年的跨越式发展,为民政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3年12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2014年全国民政工作视频会议上,一份长达64页的工作报告,一连串关联民生的民政数据,传递出政府"民生为重,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也让记者感受到了2013年民政改革发展、创新前行的坚实脚步。2014年,民政人将一如既往地践行"民政为民"的核心理念,高举困难群体"贴心人"、"保护人"、"代言人"的旗帜,为广大困难群众撑起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民政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年度全国民政工作会议部署,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情况。第一,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融入新时代首都民政发展总体设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处处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