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社会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一个重要转变,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利益平衡机制”的政治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目前社会发展形势准确判断的结果。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这个新阶段称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矛盾凸显期”,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蒋书 《党员特刊》2003,(7):24-26
在大连付家庄海滨,有一个叫王勇的人整天在那里转悠。他既不出海捕鱼,也不经商,被人们称为“海流子”。就是这个“海流子”,从大海中救出了100多个人。  相似文献   

3.
孙立平 《学习月刊》2012,(11):19-20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改革的呼声再起.改革共识又重新开始凝聚。这一波对于改革的重新呼唤.发生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中: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历时30多年的中国改革一定程度上已经处于停滞状态。而在这种停滞状态背后.就是“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阻止进一步变革的过程.要求维持现状.希望将某些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因素定型化.形成最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将其称为“转型陷阱”.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不断积累.危机日益显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改革共识的重新凝聚.是基于对改革停滞所形成的现状和问题的不满。  相似文献   

4.
回答“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蕴含两个可能的思路,一个是反驳对哲学本性的质疑,另一个是增强哲学的问题意识。前者驳斥了人们对哲学的误解和矮视,后者饱含着对哲学的现实价值的期待,两者都涉及对哲学社会功能的理解。当代哲学“应用”反映了人们思考生活“是怎样”与“应当怎样”的智慧积淀.关注与时俱进的日常生活实践,融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当代哲学“应用”从应然角度确立追求的“路标”,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爱智慧”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7,(12):52-53
孙立平在11月12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最近这几年的时间,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一方面人们对于改革有着迫切的希望,但在另一个方面,许多重要的改革进展是相当迟缓的。就是说,在改革的需求和改革的实际进程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个反差来自于什么地方?我觉得和我们对社会危机的判断,和我们已经形成的一种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势,有直接关系。在稳定压倒一切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稳定成了一种终极性的否定因素,以致有些地区、有些人常常把一些必须克服的困难、必须尽快解决的矛盾、必须尽快消除的问题,也不加分析地、无条件地与稳定问题挂起钩来,造成“凡是可能影响稳定的事情都要暂停”,把稳定问题当做躲避矛盾和问题的挡箭牌。其负面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6.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作为当今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在人们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类社会正经历由原子(atom)时代向比特(bit)时代的转变。国际互联网及其拓展的广阔的“数字空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那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如何认识“虚拟社会”,如何处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以及怎样去应对互联网本身给传统社会学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虚拟社会的概念解读我国学者对“虚拟社会”已有了相关的研究,多数社会学者认为“虚拟社会”就是指“网络社会”,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它的虚…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不少令人感到既新鲜又困惑的现象,例如小型国有企业的拍卖。新鲜,是因为过去从未有过;困惑,是因为和传统的认识、观念冲突。这就引出了一个人们关心的话题: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这个话题恰恰是本刊“教授专家信箱”专栏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将尽可能邀请有关教授专家就这个话题涉及的一些现象撰写文章,“解疑释惑”,帮助读者探求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清水衙门’水不清,‘社会净土’土不净。”这是人们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所作的直言不讳的“概括”。的确,近年来,一向被称为“清水衙门”、誉为“社会净土”的教育领域,屡曝腐败丑闻,不断地刷新着我们的震惊程度。  相似文献   

9.
肖登辉 《学习月刊》2010,(19):21-22
自计算机网络诞生以来.它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生活品质提高的贡献不言而喻.俨然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独特的超越空间限制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性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媒介,从而形成一个虚拟的“人类社会”。如今这个媒介已经使网络虚拟世界日益趋近现实世界.由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种种治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难免会造成社会不稳定。然而,中国的经验显示,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可以并行不悖,互相促进。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基本事实和长期趋势为背景,以中国政府所倡导和推动的“社会治理”为研究视角,解析中国社会长期稳定何以可能。文章认为,中国政府不断推进的“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治理”改革对于保持社会基本稳定具有重要贡献:一方面化解了社会矛盾,消减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倒逼政府改革,提升政府回应性。中国的实践表明,一种基于需求-回应框架的社会稳定性分析模型是富有解释力的。  相似文献   

11.
唐钧 《学习月刊》2009,(5):22-23
当时间老人拽着我们这个国家从灾难重重的鼠年向被寄予无穷期待的牛年跨越之际,一个新闻事件使中国社会翻起一波接一波的涟漪,这个新闻事件就是“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设如何建?这个问题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党中央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代会的报告都对社会建设有所表述。十八大更是将社会建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报告还分别从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的六个方面进行了一一阐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强社会建设的论述是亮点纷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  相似文献   

13.
《改革是最大红利》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内容简介]《改革是最大红利》鲜明地定位于通过改革推进中国全面发展的主题,从“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全面发展”“改革惠及民生”“改革红利专家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阐释。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改革的阐释,也可看到当前中国社会关注的重大改革问题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李跃先 《共产党人》2007,(16):21-22
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基本保障。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形成了"稳定压倒一切"的共识,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  相似文献   

15.
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的发展观,这个发展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发展相对迟缓.存在这个问题既有体制上的因素,也有思想认识的原因.现代化既要求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且要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6.
正记者:教授您好!十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管理"社会的概念,用"治理"统领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治理的模式,您认为中央为何提出社会治理这一理念,其提出有何重要的意义?龚维斌:这些年来,我们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社会管理问题,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矛盾高发期,风险高发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很多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有些老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在利益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动、经济结构改革、思想观念多样化的过程里,又出现了很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开始迈入发展的新时代,社会组织被赋予了新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社会组织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为新时代全方位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一)新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际平。”  相似文献   

18.
张森凤 《学习导报》2013,(20):21-21
有工作意味着你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一个可以得到社会基本尊重的人。而退休意味着退出“舞台”,这个人生的巨大转变,带来的是强烈的失落感。最近,有一位名叫詹姆斯·奥特里的美国人写成《退休精神》一书,就是想要告诉人们,当人生的旅程把我们送到这一站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不知所措,我们对退休生活应该有所准备、  相似文献   

19.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的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自从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在世博园区,还是在申城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众多的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白菜”的志愿者们,用微笑迎接八方来宾,用细致周到的行动服务四海游人,在参观者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使志愿精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恐怖主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恐怖分子是恐怖主义违法犯罪的行为主体。要全面认识恐怖主义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还必须了解恐怖分子的基本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这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恐怖斗争将大有裨益。一、恐怖分子的年龄在当代世界(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恐怖分子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以致人们往往都指“恐怖主义是年轻人的职业”。恐怖分子的年龄总体上呈下降趋势。90年代以来,这一下降趋势有所逆转,但年轻化与低龄化仍是恐怖分子的主要特点。年轻人之所以成为恐怖活动的主流与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