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黄志斌 《传承》2014,(12):129-131
中越两国的合同法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两国合同违约责任的异同,借鉴越南合同法的合理之处,研究总结实践对策,对减少贸易纠纷,促进两国经济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越两国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土相邻,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两国的合同法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特点。通过比较两国合同效力认定比较研究,有助于减少贸易纠纷,促进两国经济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志斌 《传承》2013,(12):114-116
中越两国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土相邻,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两国的合同法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特点。通过比较两国合同效力认定比较研究,有助于减少贸易纠纷,促进两国经济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公司法是中越两国商事法制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两国公司法展开系统的比较研究,既有利于为完善中国公司法制度提供域外借鉴,也能够推动两国经济贸易往来发展。中越公司法的主要相同之处在于两国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制定公司法,都是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立法框架都采用总则+分则的形式。不同之处是越南公司法更多的借鉴了国外先进立法经验,中国是单行法模式,越南则是单行法与法典相结合的模式。在具体的立法内容上,中国公司法更为丰富详实,多数内容为越南公司法所不具备,但越南公司法重视环境保护等立法特点也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5.
蓝韶昱  陈曦 《传承》2010,(6):80-81
股份化是中越两国国有企业改革共同与必然的选择。中越两国国企股份制改革的相同点是政府推动、渐进式改革、改革企业产权制度和改革公司治理机构,不同点是策略不同和速度不同。对中越两国国企的股份制改革做比较研究,有助于我国国企改革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股份化是中越两国国有企业改革共同与必然的选择.中越两国国企股份制改革的相同点是政府推动、渐进式改革、改革企业产权制度和改革公司治理机构,不同点是策略不同和速度不同.对中越两国国企的股份制改革做比较研究,有助于我国国企改革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10,(18):28-29
新世纪以来,中越两国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两国青年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越两国友好往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吴远富 《桂海论丛》2006,22(3):83-85
中越“两廊一圈”经贸合作议题的提出,既是对多年来蓬勃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的肯定,同时也显示两国经贸交往还潜在着巨大的可开发空间。“两廊一圈”性质上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下的中越自由贸易区,它在内容和实施步骤上将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相关协议为蓝本和框架,其建设进程不会快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时间表。  相似文献   

9.
1991年中越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的经贸发展迅速。通过从双边贸易的流量特征和贸易商品的结构两方面描述两国贸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利用1992年-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影响中越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发现两国的经济规模、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和贸易开放度是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关键因素,而运输成本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江淮 《今日广西》2007,(2):17-19
中越两国在解决北部湾划界争议后,合作步伐不断加快。从渔业资源合作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从海上渔业联合监管到两国海军联合巡逻,再到建设环北部湾经济圈,北部湾,这个昔日曾频繁引发中越争议之湾,已成为中越两国之间的和平、友好、合作之湾。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从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大众形态相统一的视角看,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功不可没,但无疑也需要重新反思其利弊得失,从而沿着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不断发展。深入研究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哲学,揭示其深层理论困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三重蕴涵 :第一 ,从性质上说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 ,即“坚持与发展统一论” ;第二 ,从实现途径上说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国情的不断结合 ,即“不断结合论” ;第三 ,从价值本位上说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 ,即“实践本位论”。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中越两党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由于同属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又面临着大致相同的历史任务和社会发展阶段,因而中越两党在忧患意识方面共性颇多。但党情、国情、社会复杂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又使中越两党的忧患意识具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地理环境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化的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不仅在生成意义上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而且作为外在因素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交流和发展进程。从地理环境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分析地理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限制和规定,有利于全面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刘国彬 《桂海论丛》2011,27(2):7-1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由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水平和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情况的掌握不同,使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进行突破时多方面有局限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基本观点的突破,既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基本观点的突破,也要积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各种条件,才能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的基本观点的突破,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积极探索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研究,对更好地推动《六个"为什么"》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来,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致力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本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取得了理论创新的两大重要成果,即毛泽东民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体系。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成果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契合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而且显示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8.
何中华 《长白学刊》2021,(1):142-148,F000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及其传统。因此,从中国国情的角度了解并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土地、农民、儒学,既是中国国情的特点,又塑造着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说,到晚近的"马克思主义中源"说,虽然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某种文化心态的反映,但也从某个侧面折射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熟谙中国国情。由中国国情所塑造的中国文化背景,在自觉和无意识的双重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党忠 《桂海论丛》2002,18(4):5-7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研究新情况,努力解决新问题,大胆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文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集中体现。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作了新的概括;二是以一系列新的思想成果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三是体现了江泽民理论创新的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