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劳务派遣用工制度迅速发展,劳务公司或劳务派遣组织大量涌现,随之出现了许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件。2008年1月《劳动合同法》生效实施,对劳务派遣作了专门规定,从而结束了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无法可依的历史。这对明确劳务市场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义务,规范劳务市场秩序,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劳动法》规定使用劳务派遣工以来,我市的劳务派遣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的单位和劳务派遣工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劳务派遣的现状,我们先后到中国移动天津分公司、红桥区总工会等6家单位,发放劳务派遣工调查问卷3050份,与所属18家用工单位和4家劳务派遣单位的同志进行座谈调研。具体情况如下:一我市劳务派遣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3.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的就业形式和用工制度,为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满足高端人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滥用劳务派遣现象显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向.被派遣员工与派遣公司有劳动合同关系,而派遣公司又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务输入输出合同,"三角关系"造成了三方责权利的模糊不...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劳务派遣制度在中国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诸如劳务派遣滥用、同工不同酬、劳务派遣企业资质过低等问题。究其根本,这些问题都是由劳务派遣制度产生纯收益分配不公平引起的。通过微观视角分析发现,最理想的劳务派遣制度产生的纯收益分配格局应该是:用工单位、劳务派遣企业、劳动者之间形成利益分配的均衡。最后,本文对完善劳务派遣制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劳务派遣人员受其劳动关系复杂性影响,在加入工会的方式上存在三种路径:派遣公司入会、用工单位入会以及会员委托管理。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为劳务派遣人员加入工会问题的制度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文章认为,会员委托管理模式优点较为突出,但用工单位工会和派遣公司工会需要在会费的来源与使用、维权工作、会员占用资源比例等方面,进行明确约定,进而提升劳务派遣人员的入会率。  相似文献   

6.
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务派遣是一种重要的用工形式,在我国发展迅速.虽然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对此构建了框架性的规范,使劳务派遣进入了法治轨道,但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检验,我国现有的劳务派遣法律制度尚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适应灵活用工需求的用工形式,由于其机制灵活、用工效率高、有利于人才流动而受到企业的欢迎,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用工形式.但这种新的用工形式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被派遣劳动者群体日益扩大,其合法权益被侵害的问题日益凸显.相对于典型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而言,被派遣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李海明 《团结》2013,(3):30-33
近年来,劳务派遣成为企业较为普遍的用工形式。由于缺乏有力监管,以及国家没有成文的劳务派遣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劳务派遣已经变成用人单位规避用工风险的一个工具,从而导致实践中被派遣劳动者权利受到严重损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将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据笔者看来,要想通过立法来确保被派遣劳动者的社会权益,还  相似文献   

9.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劳动用工方式因其灵活性和经济性,近年来在我国被大量企业所青睐。被派遣劳动者的就业权利保护关系着劳动关系的和谐、劳动制度的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已有对于被派遣劳动者就业权利保护的相关规定,但是其所表现的立法效果差强人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离不开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培养。本文使用上海都市社区调查(SUNS)数据,考察不同用工形式对劳动者所在工作机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差异,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劳动安全对劳动者所在工作机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用工形式劳动者所在工作机构在是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劳动保护程度与工作单位性质均对工作单位是否提供或资助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有明显影响。劳务派遣者虽然在劳动保护方面不如非劳务派遣者,但是由于更多受到工作单位性质的影响,劳务派遣者获得所在工作机构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明显高于非劳务派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