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小平 《共产党人》2008,(21):50-50
前不久,一位领导同志在与新提拔领导干部任前谈话时说:"作为领导干部,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何种职务,都要对自己岗位的权力有一种敬畏感;只有对手中的权力心存敬畏,才能干干净净为民工作。"话虽朴素,却道出了领导干部对待权力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7,(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指出: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非"凡夫俗子"所能用。党员领导干部务必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能否正确为官用权是各级领导干部最经常、最现实的考验,也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应做到以下六个方面:为官用权务必要敬畏权力。官有所畏,业有所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座谈时强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1,(24):45-45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所以,领导干部对权力要心存敬畏。敬畏不是陡糯,不是束缚,而是一种自律,一份清醒。只有对权办亡晴敬畏,对群众心怀敬畏,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行使权力要尽职尽责。领导干部时刻牢记肩负的责任,以事业为本、落实为责、创业为荣,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面对换届,首在树立正确的"官念",淡定名利心,强化事业心,把心思放在本职工作上,把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做到五个"正确对待"。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权力对每一个人都可能产生诱惑,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应该辩证地对待这个问题。权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自律,始终心怀敬畏之心。他指出,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这样的要求,有的放矢、掷地有声,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领会深意,认真践行。尤需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畏",不是惧怕、怯懦,也不是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而是一种敬畏,一份清醒。然而现实当中,有的领导干部把敬畏当做不干事的挡箭  相似文献   

6.
蔡建军 《奋斗》2013,(8):64-64
正领导干部对人民怀有敬畏之心,蕴含的是一种信念和境界,折射的是一名领导干部履职心态和职业操守。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面对"官位","敬畏"可以励志,"敬畏"更能众服。心有"敬畏",才有人民,就能亲民,更会为民。  相似文献   

7.
李宣 《支部生活》2010,(7):54-54
所谓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指对某一事物既敬重又畏惧。 领导干部是事业的骨干,人才的中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和组织赋予了他们相应的职责与权力。在履行“发展”这一根本职责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在攻坚克难、有所作为,发挥最大、最佳的权力效应的同时,还必须对权力运行保持必要的“敬畏”,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那样谨慎地运用权力,行有所止,在有所作为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权力运行中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要刊视点     
正抓住"关键少数"营造"法治气场"领导干部是党执政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力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具体来讲,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敬畏法律和重视法律结合起来。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坚持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观念,牢记权力是法律授予的,是组织授予的,是人民授予的。在敬畏法律的基础上,自觉在工作中重视法律。二是把学习法律与学习党章结合起来。领导干部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准确把握党处理法治  相似文献   

9.
领导干部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其根本职责是为党建功、为国尽职、为民造福。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代表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确保权力不变质、不腐烂、不异化,始终行使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相似文献   

10.
"心存敬畏",不仅仅是为官之道,也是为人之道。作为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就更应该"心存敬畏",这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做到"心存敬畏",就要做到敬畏法律法规、敬畏党纪政纪和敬畏道德伦理三条最基本的底线。  相似文献   

11.
"心存敬畏",不仅仅是为官之道,也是为人之道。作为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心存敬畏",这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要做到"心存敬畏",就要守住敬畏法律法规、敬畏党纪政纪和敬畏道德伦理三条最基本的底线。  相似文献   

12.
领导干部称不称职,衡量的标准很多,但能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幸福是根本。群众的幸福是最高标准,这句朴实话语的背后,是对人民群众的由衷敬重,是对权力职责的清醒认识。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对人民群众,领导干部当心存敬畏、心怀感恩,要倍加珍惜人民群众为自己提供的机会和舞台,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不断为人民谋福利、为群众造幸福。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好干部"描绘的"标准像"里,把"清正廉洁"列为五项标准之一,明确指出好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清正廉洁"是党永葆纯洁性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干部队伍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应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机"的时代要求。保持"清正廉洁"应当成为领导干部不负人民重托的自觉选择。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6,(2)
正在"三严三实"要求中,做到严以用权、用权为民,就要知敬畏,守规矩,尽职责。严以用权,当怀敬畏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党员干部面对人民赋予的权力、组织授予的权力,要严以用权,心怀敬畏。有了敬畏之心,做人才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有了敬畏之心,用权才会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有了敬畏之心,才会知所避、知所止、知所守,行为才会受到约束。敬畏权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作风,审慎用权。要做深入细  相似文献   

15.
领导干部的影响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主要从传统因素.职务因素、资所因素三个方面产生.使被领导者对领导干部产生服从感、敬畏感和敬重感:其特点是领导者带有指令性和权威性,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被动服从,这种影响力对人的激励是有限的.另一种非权力影响力,主要由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16.
敬畏是一种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敬畏之心是"敬"和"畏"两种情感在人心中的互动结合;敬畏之心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一种文化现象。全面从严治党规定了敬畏之心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包含敬畏人民、敬畏党纪国法、敬畏道德、敬畏权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敬畏体系。以敬畏之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心中有党;强化宗旨意识,做到心中有民;强化责任担当,做到心中有责;严守纪律规矩,做到心中有戒。  相似文献   

17.
正人生不可无敬畏。敬畏不是怕树叶掉下来砸破脑袋,做个平庸官,而是敬畏权力的神圣性,依法用权、秉公用权,任何时候不搞特权,防止权力的滥用,尊重人心民意,敬畏党纪国法,敬畏党组织的监督,敬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预防"蝴蝶效应"的发生,成为一名"敬畏的快乐者"。世间有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有许多不可侵犯的原  相似文献   

18.
敬畏就是一个人对某客体保持的一种敬仰、尊重、畏惧。对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关键要做到"四敬畏"。即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律。一要敬畏历史。敬畏历史能够对个人行为的匡正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历史怀有敬畏感的人会行为谨慎小心地书写自己的历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历史都会为他打下深深的烙印。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都应该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理性地去对待。现在,  相似文献   

19.
<正>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重申了要将"关键少数"作为党内监督的重点。这是对党章"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具体落实和体现。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的权力,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领导权力,本质上是一种政  相似文献   

20.
<正>2011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安徽省调研时说:"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始终保持平常之心。"敬畏之心,是指人们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敬",体现出一种认识态度,促使人们要"有所作为";"畏"表示一种界限,警示人们应"有所不为"。人民警察手中掌握着一定权力,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稍有不慎,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敬畏法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