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鲁迅对青年的态度是复杂的,他早年从进化论的角度肯定青年,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在经历了"四·一二"事变之后,鲁迅看到了青年群体的复杂性,对青年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并由此而放弃了进化论,但他并没有对青年完全失望,他看到了那些消极颓废的青年,也看到了那些积极前进的青年,而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真伪     
1928年春,鲁迅收到一 位女大学生马湘影的来信,说年初在杭州孤山承蒙先生允许,给我经常通讯并指导…。鲁迅当即回了一信,说我已十年没到杭州去了,孤山见面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鲁迅又托住在杭州的青年作家许钦文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在城外教书,自称“鲁迅”,他说作过一本《彷徨》,销行八万册云云。 这段冒充鲁迅的历史轶事,最近在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播出了。情节有点变动:鲁迅和许广平站在假鲁迅院外土墙边,听他如何陶醉自吹。他俩淡淡苦笑,一走了之 这个骗子属于“小儿科”,鲁迅并没有愤怒揭发,而…  相似文献   

3.
孙永兴 《前沿》2014,(9):74-76
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婚姻关系完全符合自然法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基本要求。对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进行“合法性”判断不能机械的适用制定法。按照自然法的基本观点,这些制定法属于“恶法”,遭到了包括鲁迅在内的先进中国人的猛烈批判,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完全废除。按照自然法,鲁迅和朱安都具有离婚的权利,鲁迅选择不与其离婚确实是为朱安考虑,体现了鲁迅和许广平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4.
2011年4月7日凌晨,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女士仅有的一个儿子周海婴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1岁。笔者与周海婴先生并无过往经历,但却忍不住要写点悼念文字,说到底还是有一点“缘分”,以至于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5.
1. 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书名:《两地书·原信》作者:鲁迅、景宋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1-1 定价:28元内容概览: 鲁迅先生保留并公布了自己和夫人许广平女士的通信,并亲自挥笔,把这些通信重新抄录,作为礼物,留给儿子周海婴,这就是著名的《两地书》。它真实地记录了自许广平首次致信鲁迅先生,直到他们婚后有了海婴这么长时间跨度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鲁迅身上具有浓郁的"青年气",他不仅在思想上始终保持着青年的冲击力与激情,还在实际行动中给予青年切实的引导和扶持。此外,在文学创作中,鲁迅以青年一样不衰的创新活力,不断进行文体创新的先锋试验,颠覆与突破传统文体规范的束缚;在学术研究方面,鲁迅更是治学严谨、开拓创新,以超乎青年人的毅力与实践能力,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7.
刘复生 《新东方》2013,(1):72-76
"三一八惨案"构成了《铸剑》写作深刻的背景,看似远离现实的游戏笔墨和当时的历史现实构成了直接的对话关系,它是鲁迅写作《铸剑》的内在促动力,也影响了小说的表意方式。在《铸剑》中,鲁迅寻找到了宣泄现实苦闷的通道,小说写作本身就是一次想象性的完美的复仇。《铸剑》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鲁迅"复仇"的哲学,也体现了鲁迅作品一贯的主题,比如对看客的批判,关于知己的想象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政治热情"到"政治参与"的政治话语转变与政治参与形态的提升,以及由动员型政治参与到自动型与消极型政治参与并存的转变。青年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促进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发展,但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在推进治理方式变革和协商民主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青年政治参与政策。  相似文献   

9.
毕淑敏非常崇敬鲁迅,她的创作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们都弃医从文,致力于改变人的精神,以"生命"和"死亡"、"人性"与"心灵"为主题创作了大量散文。但毕淑敏的散文和鲁迅的散文风格明显不同:鲁迅的散文冷峻、毕淑敏的散文温暖;鲁迅的散文刚毅、毕淑敏的散文柔和。  相似文献   

10.
陈洁 《北京观察》2015,(9):78-80
鲁迅指导的这些青年版画家投身版画创作,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民族危难的历史时刻,在抗战中,其创作的大量版画,揭露了日本侵略暴行、刻画了中国战士的英勇抵抗、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有力地推动了抗日版画运动. 鲁迅被称为"新兴版画之父",倡导发起了新兴版画运动.鲁迅从艺术境界、创作细节,到怎样用版画表现革命,版画家怎样组成团体和编辑出版期刊等各方面,对青年版画家进行了指导.这些青年版画家投身版画创作,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民族危难的历史时刻,在抗战中,其创作的大量版画,揭露了日本侵略暴行、刻画了中国战士的英勇抵抗、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有力地推动了抗日版画运动.  相似文献   

11.
1927年,鲁迅先生三次去过香港。元月离开厦门赴广州,于门日首次抵港;2月18日,在许广平等人陪同下,鲁迅由广州再次赴港,在香港青年会发表(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两次演讲,20日回到广州中山大学;是年秋天,鲁迅和许广平同乘“山东”轮离开广州经上海途中,于  相似文献   

12.
"自找苦吃"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艰苦奋斗精神一脉相承,新时代青年人涵养"自找苦吃"精神应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自找苦吃"精神的科学内涵,深入到基层历练自我,开展红色主题宣传教育,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保障,通过"自找苦吃"精神对青年的价值引领,激励中国青年面对"时艰"挺身而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前期小说的总结集《呐喊》、《彷徨》中,他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对他们给予了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批判与同情,最终形象地表达了其著名的“立人”观念。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前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力求阐明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杨柳青年画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为研究中国女性生活的变迁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在传统中国,年画中的传统女性生活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再现。"仕女画"集中了很多女性形象,也反映了部分女性生活。在近代中国,年画中的女性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女性主体身份与社会角色也被不断重新定义,体现了民族主义话语及男性知识分子对年画创作者乃至社会的期待。一方面,杨柳青年画艺术地呈现出中国女性从传统到现代的生活变迁及其性别关系、权力关系之调整,另一方面其也展示了视觉文本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对1980到2009年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青年人物报道进行了系统描述与分析.通过抽样、编码、阅读,本文基于527篇报道样本描述和分析了被报道青年人物的“地区形象”、“生理形象”、“文化形象”、“婚姻形象”、“身份形象”及“事迹形象”,初步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00年代青年媒体形象的特征及变迁.  相似文献   

16.
<正>买油条发现鲁迅手稿我第一次见到许广平先生,是在我刚从部队转业到鲁迅博物馆工作的1956年。当时,鲁迅博物馆正在筹建,许先生为了博物馆的建设,特地将她多年来呕心沥血、艰辛保存下来的大批文物分批、无偿地捐赠给博物馆,其中有鲁迅书信902封(1417页)、文稿53种(2551页)、  相似文献   

17.
<正>陈映真与鲁迅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以往的论述比较偏重于从精神气质、政治立场和艺术风格的角度来讨论鲁迅对陈映真的影响,《陈映真早期小说对鲁迅的国民性思考的接受与衍义》一文独辟蹊径,在更具体的"国民性"思考与批判层面,指出陈映真早期小说对鲁迅富有创造性的接受和转化,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台湾视野,不能简单地将两者进行比附,需要注意陈映真所发挥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陈映真与鲁迅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在国家事务和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态度表征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对政治思想、时代文化的践行程度。本文将 2019 年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这一重要的国家仪式活动作为研究背景,围绕仪式理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共访谈了 15 名参与此次国庆仪式的在京高校大学生,考察他们在仪式参与中的荣誉感演变过程。研究发现:青年"荣誉感"的培养与建构的过程是一条包含连续的生命经验的互动符号链,国家通过创设具有"青年在场"机会的仪式场,为青年创造了更多认识国家、思考自我与国家关系的机会。国庆仪式场中青年人迸发的荣誉感促进了青年"榜样力量"的形象输出与媒体建构,仪式中的青年再生产的国家认同及青年文化形成了集体记忆及文化符号,进而在融入青年日常经验的进程中有效地抵御了糟粕文化对"青年与国家关系"的腐蚀。青年在国家事务或者活动参与中彰显出来的荣誉感演变与建构的过程,对我国当前的青年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4月16日上午,"放歌草原·书写百姓"主题文化实践活动动员会在内蒙古文联举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纯杰出席并讲话。"放歌草原·书写百姓"主题文化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内蒙古自治区宣传文化部门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的具体行动。本次活动将组织广大艺术家深入到农村牧区,与农  相似文献   

20.
观点与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青年问题社会化对青年政策的需求在新千年到来前夕 ,一个以青年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磋商会在京举行 ,联合国及国内相关机构参加了会议。据悉 ,这是首次国内召开国家级的青年主题小组会议。会议认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 ,青年面临发展的机遇增多 ,同时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青年问题的社会化、社会问题的青年化已成为共识。联合国《到2000年及以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提出要处理的影响青年的十个核心社会问题是 :教育、就业、贫穷与饥饿、健康、环境、吸毒、青少年犯罪、闲暇活动、女孩与女青年 ,以及青年对社会生活与决策的全程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