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小雅·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其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为人们所赞赏,推为千古名句。然而,两千年来,人们对它的理解竟是颇不相同的。总的看来,可归为两大派:一派以《诗序》为代表,认为是“遣戍役”之作,是诗人为了欢送战士出征而创作的乐歌。朱熹在《诗集传》里赞同这种观点并加以诠释。另一派以清康熙年间的姚际恒为代表,他在《诗经通论》里认定是“戍役还归”之诗,是戍卒自己创作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支持姚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的《诗经·鲁颂》研究,逐渐突破了传统的"经学"研究模式,呈现出新的面貌。本文主要从《鲁颂》作者、作时与主旨、本义的研究;《鲁颂》与鲁国及礼乐文化关系研究;《鲁颂》中各篇专题研究;与《鲁颂》相关的其他研究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的《诗经·鲁颂》研究作了简要论述,并归纳了20世纪以来《诗经·鲁颂》研究所呈现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洽国如治水,因而"堵"、"疏"之争,是治国方略之争,而不是治水方法之争. 北大乐黛云教授回忆汤用彤先生,讲过这样一件往事:1957年初,汤老先生有一次提到《诗经》中的一句诗:"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她不知道是哪几个字,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汤先生很惊讶,说你《诗经》都没看过一遍,连《诗经》里面这两句最普通的话都不知道,还算是中文系毕业的?乐黛云答是没看过,上学的时候成天搞运动,而且她是搞现代文学的,老师没教过这个课.后来汤先生解释,"厉阶"即"祸端","梗"是"灾害".这句诗出自《诗经·桑柔》,全诗的意思是哀叹周厉王昏庸暴虐,任用非人,人民痛苦,国家将亡.  相似文献   

4.
《春秋》2017,(6)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部古代典籍。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指明,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学习《诗经》者之一益。上世纪20年代我国卓越的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秋辉研究《诗经》,十分重视识草木鸟兽之名,他认为借助诗人所托兴之草木鸟兽,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之命意。他曾说:"学《诗》者,必先于鸟兽草  相似文献   

5.
汪毅夫 《台声》2014,(4):68-69
<正>花轿的故事旧时妇女为表白婚姻和身份的正当性,常说的一句话是,"阮是三茶六礼一顶大轿娶来的"。这里讲的"六礼"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亲迎。亲迎就是迎亲,即把新娘娶回家,抱得美人归。但是,亲迎是新郎亲自去迎娶。新郎派傧相等前去迎亲,自己在家候着,这叫"俟堂"。鲁迅的笔名之一是"俟堂"。取此一笔名,我推测因他和朱安的婚姻属于包办婚姻有关。《金门县志》记:金门民间例不行亲迎之礼,以男童、傧相、媒妁前往迎娶,男童乘轿,谓之挑灯,傧相骑马,谓之顶马,鼓乐仪仗前导,纱灯书男家姓氏及先祖郡号官衔,以长竿挑鞭炮沿阵燃放。  相似文献   

6.
温峥 《台声》2014,(4):67-67
<正>"亲迎就是迎亲,即把新娘娶回家,抱得美人归……连横《雅言》记:亲迎之礼,台南士绅家多行之,其不行者谓之俟堂。台中娶妇鲜行亲迎之礼……"3月27日上午,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以学者的身份为机关干部做了甲午马年第一讲。他深入浅出、知识渊博、诙谐风趣的讲演,不时迎来了一阵阵掌声。全国台联党组书记梁国扬,副会长纪斌、杨毅周参加了听讲。纪斌主持。汪毅夫从"三茶六礼"、"一顶花轿"的故事讲起,通过对"哭嫁"的风俗、"四个恭喜扛着一个也好"俗语来源的追溯,生动描述了闽台两地传统汉族婚礼的习俗。通过介绍福建畲族的族源,讲解了畲族形成"低头娶亲,高头嫁女"习俗的缘由;从"牵手"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太史公《报任安书》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千年之后的朱熹却对之提出异议,他在《诗集传》中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所,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朱子论出,继者群起,清崔述、方玉润中流砥柱,而近、现代诸《诗经》学家,更是奉为圭臬,以《国风》为民歌无疑。其实,这种观点是大可商榷的。今我们以《唐风》为例,逐篇加以讨论,来作为我们对“国风民歌说”的质疑。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时期,女性的声音获得了进入主流话语领域的机会,《诗经·国风》中的部分诗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经过春秋至汉代的阐释,掌握了话语权力的说诗者从"用诗"开始,逐步忽略了其中的女性声音,最终体现为《毛诗序》中有意识地用男性政治化阐释策略,彻底将女性声音的主体性从《国风》的意义系统中剔除。那些诗篇也从此成为被男性社会言说的材料,充分体现了男性统治秩序从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完全贯彻到话语领域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正"小康"是中国的固有名词,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且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小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译注》(程俊英著,2004年版)解释是"人民劳累真苦死,要求稍稍喘口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七月》记月,历来有豳历说、周历说、夏历说、夏历周历并用说,均不确。笔者认为,《七月》一诗,因韵文歌诗的要求,汉语言语法的要求和夏历周历灵动并用的要求,取夏历周历灵动并用记月是确当的。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7,(23)
正《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咏言。诗歌的历史之悠久,与人心相距之近,其余文学体裁乃至艺术形式恐难望其项背。上溯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载岁月或许消散于历史的沉沉暮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吟咏却能横亘时空,让先人的喜怒哀乐痴嗔怨叹如在目前。这,便是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收录有大量的婚恋诗,收录婚恋诗的原因从《诗经》文本的角度似乎无法说清,还原《诗经》的生成情景就会发现,这是由《诗经》的乐歌本性决定了其收录诗歌必须满足音乐的需要。《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周代礼乐制度的本质是追求和合,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以礼化民,以乐和民。在音乐之中,表达人神相和的神曲固然有合神之力,表现宗族兄弟君臣乡党的作品也有聚众之效,但是最能显示人际亲近的诗作,莫过于爱情婚姻之作。  相似文献   

13.
张明花 《求索》2013,(11):74-76
钱澄之《田间诗学》从体例上看以"《序》曰"、"《谱》曰"、"朱注"为标注,将毛、郑、朱三家相提并论,择善而从;从阐释特点来看则以名物、训诂为阐释经文的基础,具有考据特点;阐释诗旨时以尊"古序"为立场,或申说《序》说,或据《序》说而另作发明,或对《序》说存疑,或直接否定《序》说对诗篇作文学解读。《田间诗学》的这些特点在清初汉学派的《诗经》研究中具有普遍性,它反映出了清初汉学派在治经方法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俞艳庭 《求索》2010,(6):251-252,14
韦玄成是西汉中后期著名的《诗经》学者,是"‘鲁诗’韦氏学"的核心学者。《汉书·儒林传》云:"玄成及兄子赏以《诗》授哀帝。"意谓韦玄成和他的侄子韦赏皆曾以《诗》教授汉哀帝刘欣。后世学者对此未加辩明,多有引用。但是,韦玄成去世时,刘欣尚未出生,他不可能以《诗》授哀帝。传世《汉书.儒林传》应是出现了衍文,遂有此误。  相似文献   

15.
"六义"是《诗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命题。但是对于"六义"与"六诗"的关系,以及"六义"中风雅颂与赋比兴的关系等问题,自汉代以来一直悬而不解。初唐国子祭酒孔颖达主持编撰《毛诗正义》,他广泛吸收了唐前的文学理论,以哲学思辨为方法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体三用"说,从根本上解决了有关"六义"的系列悬疑,"体用"说强调"六义"的经学意义,表现了服务现实的政治性,而且为其后《诗经》"六义"问题的研究起了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情诗的源头可以上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时代是人的精神较开放自由的时代,《诗序》论及风诗《氓》说:“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这一出于卫道者的说法,恰好说明《诗经》时代情诗发展处于正常的情况下,各类情诗发展亦较为平衡。如果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上划分比较,男性情诗与女性情诗在创作数量和感情强度上难见差别,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是“窈窕淑女,窹寐求之”;女性对情人的思念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大胆自然,不掩不饰。  相似文献   

17.
孔子删诗问题,是孔学、《诗经》学研究聚讼千年的悬案。孔子曾正乐删诗,今本《诗经》是孔子编定,此事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唐宋以降,否定孔子删诗之说渐兴;“五四”以后,其说更盛。(参见《古史辨》第一辑)解放后出版的文学史及有关论著,也多认为孔子未曾删诗。关于历代反对孔子删诗说的理由,大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所持论据,初看似有理,如深入推究,则都难成立。管见以为,孔子删诗正乐之案,应予重新评判。  相似文献   

18.
"杨柳依依小河旁,似曾相识燕归来"。转眼又到了燕子归来的季节,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咏燕的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对燕子轻盈飞翔的姿态和悦耳的鸣声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相似文献   

19.
《行露》主旨,迄今主要有八种观点,将其划分为四类:召伯听讼类;贞女守礼类;政治冲突类;婚配诉讼类。"婚配诉讼"类最为贴合诗旨。诗中男女二人的关系是已有婚约而未嫁娶,尚未建立家庭、成为夫妻。婚姻之礼不足说可作为解释两人诉讼缘由的一个说法。诗的主旨是:女子之词。女子或因婚嫁礼节不足,严词拒绝这位与己已有婚约男子的求娶。男子虽致女于讼,但不改女子断然不从的决心。我们应当从字、句、章节结构逐层逐步地分析文本,方可获得对诗旨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20.
正在民族学看来,婚礼是重要的人生仪式。在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村彝族尼苏人的婚礼宴席中,水芹菜和鱼腥草是不可或缺的两种食物。这两种植物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早有记载,如先秦《诗经·鲁颂·泮水》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吕氏春秋》载:"菜之美者,云梦之芹。"汉乐府《江南》诗:"溪涧可采芹,芹叶何菁菁。"这些"芹"一般认为都是指水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