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京津冀合作,需要有力的协调、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企业自主力量的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协作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核心,但这并不排斥政府在区域协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如何来发挥作用以及主要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需要作出一个基本定位,也就是政府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哪些事情该管、哪些事情不该管的问题。恰当的政府干预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进入良性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区域合作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区域合作已成潮流之势。从我国国内来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经济圈已成为我国经济最有影响和最具活力的地区。其他地区之间也出现了区域合作的强烈愿望。区域之间的合作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但在我  相似文献   

3.
《求知》2005,(6):35-36
一、指导思想 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扩大交流、联合发展”的精神,紧紧围绕全市“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牢牢把握“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的总要求;充分利用天津的基础和优势,瞄准先进地区、重点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以京津冀合作为重点的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合作,巩固与经济腹地的合作,拓展领域、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提高水平,全面开创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区域政府合作难题的理论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政府之间的合作正在逐步形成,在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区域政府合作的难题概括为集体行动的难题,囚徒博弈式的难题,公地悲剧式的难题和不完全信息状态下协作的难题,并从这四个角度分析了区域政府合作中协调行动难以达成,区域合作旗帜下的利益冲突,区域合作中共享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信息沟通机制缺失等问题,旨在为提高区域合作绩效提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力 《瞭望》2006,(24)
过去十年,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迅猛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再次兴起。区域合作的三次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大致出现了三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浪潮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 主要参与者是发展中国家,目标在于保护  相似文献   

6.
当前,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却明显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缓慢是制约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瓶颈”。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完善发展的举措有:抓住滨海新区、曹妃甸建设的机遇,促进京津冀物流一体化;制定京津冀经济圈交通系统的整体规划;大力发展京津冀地区绿色物流;建立健全京津冀区域综合物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定于今年7月在天府之国四川举行的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合作洽谈会”上,首届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十一五”规划纲要》等系列活动和议题,将使“9 2”各成员之间的互联互动、资源整合步伐更加畅顺而且有序。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基本建立了区域合作的两大平台。其后,泛珠区域的多数成员形成了宽领域、多形式的区域合作新局面。——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与产业投资合作。泛珠区域的经济梯度和资源互补,预示着整个区域客货流量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在此推动下,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动作最快,使泛珠区域合作与发展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6,(32)
屈指算来,从1982年开始,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探索,已历25年。其间几起几伏,所遇到的问题,基本没有改变,变的别是解决问题的决心与思路。“十一五”规划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提出,体现了加速发展京津冀经济区域乃至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国家意志。缘此,京津冀经济区域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已经成为世人的共同期待。共同的期待需要京津冀共同的行动。贤达们时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是否有前景,有后劲,提出了三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合作破难题     
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人们期待长久以来京津冀发展中存在的难题能借此机会得到一一破解尽管京津冀区域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目前京津冀一体化仍然存在着一些基础性缺陷,如缺乏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认同感不强,本位主义严重;京津两大城市与周边地区经济梯度不合理,经济二元结构突出;京津两地产业结构雷同,产业链断裂明显等,成为京津冀区域协作发展的障碍。京津冀地区合作破解种种难题的进展,将直接关系到这个经济发动机是否强大有力。  相似文献   

10.
在讨论区域合作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川闽两省经济合作的各自优势及互补空间、互补效应,提出了两省经济合作的机制和措施,并结合双方省情,进一步具体分析了川闽两省经济合作的制度、途径、动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也被称为“9 2”,是2003年由广东省倡导,并得到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八省区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响应,在中央指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  相似文献   

12.
无论从经济、安全还是从政治层面来看,中国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必须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区域合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带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引擎,而中国政府已将参与区域合作确定为自己的战略方针.亚太地区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在深化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应当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13.
伴随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发展由竞争走向合作将成为新常态。面对影响区域合作的因素和障碍,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应以城市合作为突破口,尤其要关注地级以上城市为主体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在TPP基本协议达成之际,美国积极推动构建以"TPP轨道"为代表的亚太经济合作路径,打破了原有的区域合作均衡,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改变。这客观上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以"ASEAN+"模式为代表的"东亚轨道"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形成战略竞争,反映了未来一段时期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乃至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尽管TPP协议的基本达成产生了广泛影响,但中美两国如何共同推进FTAAP建设将可能成为双方利益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对泛珠三角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就国情来讲,就是要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应从战略高度审视"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利益协调机制建设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制度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十多年来从概念构想、制度安排到机制设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透过威廉姆森制度演化的四个层次分析框架及其相互关系,可发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制度演化中在第一层次的非正式制度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各具特色但交融影响;宪法和法律等第二层次的制度为其合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环境;第三层次的日趋完善治理机制有效推进了泛珠三角的区域治理;而作为资源配置机制使各个领域的合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且不同层次之间的制度演化互动明显,形成区域合作的制度体系。未来推进区域合作的深入在嵌入性制度层面需要加强民间的交流与融合,在制度环境方面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加强区域合作的法制建设,在治理机制方面要健全合作架构和完善省际合作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要制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规划、实施和评估方案。  相似文献   

17.
区域行政执法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保障。当前因行政区划、行政立法、执法体制、执法程序等方面的问题,区域行政执法合作面临诸多制度性障碍。根据我国区域合作的实践和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建立起以制度化机制为基础,非制度化机制为补充的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8.
张继明 《求知》2010,(8):16-17
加强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推动京津冀经济交流与合作.应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在交通、港口、机场建设方面实现全面对接与整合:以一体化市场建设为基础,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产业合作为核心,通过各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  相似文献   

19.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文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君 《学理论》2008,(4):42-43
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代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东北亚这个经济发展迅猛、又令全球瞩目和期待的地区,在区域合作和向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却步履蹒跚,这是基于文化上的差异和历史所形成的原因。从文化角度看,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基底,为东北亚区域各国走向合作搭起了聚集的阶梯,文化的积淀会不断强化共同利益.为长远和谐的发展提供稳固的合作保障。  相似文献   

20.
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武陵山地区人民的共同抉择和现实选择,推进武陵山区域合作实在可行,势在必行。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但区域合作的道路并非坦途,要取得成效绝非易事。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为充分挖掘和释放区域内所蕴含的巨大的经济潜力,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拟就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的制约因素进行全面理性的分析,以期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