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武汉市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总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既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也影响了"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更成为武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一体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战略主线是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三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化"联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形成,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形成又会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三化"同步实现中农业现代化是重点,发展县域经济是纽带。关键环节是着力破解城乡"二元"制度,需要破解城乡土地利用与规划实施上、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上、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上、城乡社会管理上的二元制度。根本保障是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3,(11)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党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战略。"三农"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内源性资本积累的城市工业化发展对农村资源过度吸纳的结果,而市场化改革则为城市工商业继续剥削农业,从农村吸纳资源提供了一个合法外衣,最终导致20世纪90年代城乡差距急剧扩大和发展失衡的不良局面。新农村建设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通过财政和政策引导,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和提升农民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4.
张凤梅 《学习论坛》2006,22(6):55-57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是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与后劲的长远之策,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化解“三农”问题,应着眼于从全局性的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促农带乡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中国城镇的地位愈益重要,担负着带动农村发展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里"城"实际上是指"新城镇",传统的城乡分割体制下的旧城镇是无法担负"以工促农、以城带  相似文献   

6.
县一级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连结点 ,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基础。就目前而言 ,县域经济发展只能走以工业经济为支撑、以工业化来促进城市化的路子 ,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勤 《实事求是》2006,(3):33-3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历史任务,新疆是农业大区,又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六成以上,而且地域辽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而复杂.建设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8.
去年以来,珙县大力实施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深入实施"惠农、富农、助农"等三大举措,切实构建起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建设和谐珙县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袁建华 《学习论坛》2005,21(7):79-8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通过体制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周定溶 《探索》2007,(5):155-157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的一种概括.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几十年来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的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国际发展经验的充分借鉴.对从根本上反转多年所形成的"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格局,改变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