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既包括第一审程序的改革,也包括第二审程序的改革。针对近年来民事经济纠纷案件上诉率高、改判率高、诉讼效率低等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围绕第二审人民法院审查的范围和当事人在第二...  相似文献   

2.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的实践表明,新的审判方式通过引进、移植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中关于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若干规定,使我国职权主义刑事诉讼逐步当事人主义化。但在实施中尚存在如下操作性问题:  一、诉讼期间控辩双方在时间上提前相遇与证据上的相互封锁,影响了庭审效率  根据刑诉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自控方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辩方就可以接触案件。这与过去辩方只有在案件起诉到法院后方能接触案件相比,辩方介入案件的时间有所提前,也就是说控辩双方相遇的时间已由过去的审判阶段提前到审查起诉阶段。刑诉法将法定开…  相似文献   

3.
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法关于退行裁判审判方式的规定,并在认真总结其适用情况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第二审审判制度,乃是民事诉讼第二审审判方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及学术界在近年来的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探讨中,大都仅涉及第一审普通程序的内容,第二审程序的审判方式改革则成了一个偏僻的角落。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我国民事诉讼第二审适用“运行裁判”审判方式的理论与实践,对民事诉讼第二审审判方式改革进行粗浅探讨和思考,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一、运行裁判的涵义根据我国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4.
关于行政审判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陈阜东上官丕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在第17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指出,“九五”期间,要在全国法院系统大力推行审判方式改革。当前,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已在全国法院深入展开,并已取得较好的成效。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起步虽然...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酝酿了很久,现在全国各地法院都在行动。就最高法院来讲,早在1989年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任建新院长就提出要抓公开审判,以后第十五、十六次会议都把公开审判上升为审判方式的改革问题。最高法院有关部门,如民庭,在历次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都提出审判方式的改革问题。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改到哪里去,我看,就是要解决一个庭审功能的问题。过去一些好的传统要肯定、要发扬,如强调对人民负责、强调便利群众、强调实事求是、强调民事审判要做思想工作、强调调解,这些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不是改革的方面。但是,…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法》修改中完善民事证据制度的若干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制度作为民事诉讼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民事诉讼程序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20多年来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主线。作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成果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司法解释的贯彻施行,也为改革和完善相关证据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7.
周昌进 《特区法坛》2002,(73):26-26,4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1年12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并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是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内容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它的颁布施行,对于提高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质量和促进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发布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与民事诉讼法及其适用意见构成今后深化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规范性文件。诉讼的关键是证据,审判的核心也是证据。因此,正确处理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的关系,就成了深化民事经...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大常委会: 最高人民法院于 2000年 1月 31日向全国各级法院下达了《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下称“若干规定”)此“若干规定”出台后,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从法院内部反馈的意见是普遍叫好,而作为律师,对此“若干规定”,我们却有不同的看法,鉴于此“若干规定”已严重违反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7条第6款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之规定,同时,依据该法第67条第4款,特向上级反映,请求解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关于审判人员回避…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第27条规定:证人提供的对其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一方当事人有利  相似文献   

11.
论《担保法》关于保证制度之若干新规定李明发保证是一种普遍、重要的合理担保方式。《经济合同法》仅在第15条对保证作了规定。《民法通则》第89条将保证作为债务的担保形式之一规定下来。上述两法对保证仅作如此简单的规定,很难适应司法审判实际的需要。此后,对保...  相似文献   

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1年4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6月13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3.
《判例与研究》2002,(2):56-6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1年12月6目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炅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并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4.
法律福音     
《法律与生活》2011,(6):64-64
最高院:法官不得私下接触案件关系人 2011年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在审判工作中防止法院内部人员干扰办案的若干规定》。这个文件完善了法院工作人员不得私下接触案件当事人的规定,要求法院工作人员不得私下接触本人审理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亲属、代理人、辩护人等关系人,  相似文献   

15.
刘世友 《法制与社会》2011,(30):237-238
2003年7月16日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法律援助条例》,最高人民法院与司法部又先后制发了关于刑事、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联合通知,对刑事、民事审判中有关法律援助工作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16.
建议取消审判委员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1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谁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由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任免。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根据该条的规定,各级审判委员会的职权…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我院受理了原告陈某与被告李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被告李某下落不明。经查,原告陈某系我院现任审判人员关某的母亲。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第5条规定,陈某担任本院审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人民法院不予准许。请问:陈某是否可以作为本院审理案件的当事人?此案是否够回避条件?是否需移送其他法院审理?请予解答。黑龙江省宁安市人民法院邓秀玲邓秀玲同志: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利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相似文献   

18.
二十八城市中院经济审判经验交流会在宁召开本刊讯二十八城市中级法院经济审判经验交流会已圆满地举办了九次,最近一次是去年十一月六日至九日在南京召开的。这次会议的议题,一是关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审判的指导思想及审判方式的改革;二是关于如何审理好与...  相似文献   

19.
《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发挥指导性案例的作用,总结审判经验,统一法律适用,提高审判质量,维护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制定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1次会议讨论通过,2010年11月26日正式公布实施。  相似文献   

20.
对编辑作品的法律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编辑作品的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编辑作品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编辑人“根据特定要求,选择若干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断汇集编排成为一部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十一项规定),是为编辑作品。“编辑作品由编辑人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著作权法第十二条规定)。这是我国著作权法关于编辑作品的规定。 根据上述规定,我国著作权法将法律予以保护的编辑作品对象限定在若干作品或者是作品的片断的编辑使用上。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审判实践中遇到了一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