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隐名投资协议公证.就是公证机构根据隐名投资者和显名股东的申请,对双方签订的隐名投资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依法作出证明。  相似文献   

2.
公司中的隐名投资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包括隐名投资人与显名投资人相互间的权利义务、隐名投资人和显名投资人与公司以及第三人的法律关系等。本文首先界定了隐名投资的概念、特征及类型,从审判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认为股东的确定应根据隐名投资人是否直接以股东名义行使权利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构建隐名投资人、显名投资人与第三人的法律关系,应基于保护交易安全的理念,以保护善意第三人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隐名出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隐名出资人导致的法律纠纷也逐渐增多。主要表现在隐名出资人与显名股东之间,隐名出资人、显名股东与公司及其他股东之间,隐名出资人、显名股东与第三人之间发生的纠纷。《公司法解释(三)》的出台为解决隐名出资人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从法理和立法逻辑出发,同时紧密结合司法解释三的解读,来简要剖析隐名出资人的法律地位,最后提出保护隐名出资人权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公司社团性的考虑,我国法律要求公司股东的姓名或名称应该记载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以及工商登记材料之中.然而,公司资产的实际出资人和记载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以及工商登记材料中的显名股东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就产生了隐名投资和隐名股东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潮流的推进,我国进行投资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隐名出资这一种投资方式也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由于投资关系的复杂性,在现实中隐名出资人和显名股东、公司以及第三人之间的纠纷就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公司法解释(三)》的逐条分析,力求对我国的隐名出资相关法律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胡健 《法制与社会》2012,(25):109-110
有限公司隐名出资是一种法律行为,在没有法定的无效情形下,其投资权益应该受到保护。基于商法的基本原则,隐名出资者的投资权益只能限定在隐名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形成的债的范畴内,隐名出资者并不能成为公司的当然股东,不能享有股东权益。但为保护隐名出资者的权益,有效处理隐名出资所产生的纠纷,应当设置隐名出资者有条件成为股东的制度,赋予隐名出资者以股权期待权。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公司资产的实际出资人和记载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以及工商登记材料中的显名股东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就产生了所谓的隐名出资问题。对于实际出资人,一般称之为隐名投资者,而对于未出资却登记为股东的一方,一般称之为显名股东。隐名投资者的隐名是指公司其他股东只知道显名股东的存  相似文献   

8.
王尚 《法制与社会》2011,(33):96-97
隐名出资中包括了两个不同的出资主体,也就是实质上的出资人和名义上的出资人。前者指的是实际认缴出资的主体(即隐名股东),后者指的是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或工商登记材料上记载的出资主体(即显名股东)。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是否都有权利将转让股权?转让股权的效力又当如何认定?本文从股东资格认定角度入手,探讨了隐名出资对股权转让效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有限责任公司隐名出资涉及到隐名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隐名出资人与公司以及隐名出资人与第三人之间不同的法律关系,容易引发隐名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的股权权益归属纠纷、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确认纠纷、名义股东股权处分行为效力纠纷以及出资瑕疵责任纠纷,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公司法解释(三)》总结了司法实践中的经验,对有限责任公司隐名出资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依据《公司法解释(三)》对隐名股东资格确认及存在隐名出资情况下的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进行了解析,并对如何在司法实践中理解和适用《公司法解释(三)》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外商在我国大陆进行投资时,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采取隐名投资的情形相当普遍,由此导致的法律纠纷也复杂多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为法院指明了裁判方向。然而,有关问题如对外商隐名投资者的股东资格确定、委托投资协议的法律效力认定以及投资主体的利益保护等尚需从法理上进一步明确,相关条款在司法实践中的可行性亦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由于各种经济和社会的原因,近年来我国有限责任公司中隐名投资的现象逐日增加。我国《公司法》没有否认隐名股东的存在,可是也没有做出明确正面的规定。如何正确评价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关乎隐名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和市场主体的稳定。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隐名股东法律地位的必要性,并结合学界对隐名股东法律地位界定的相关规定,提出了对隐名股东法律地位构建的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2.
公司中的隐名股东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对其认识不一。本文对隐名股东中值得研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即:隐名股东与相关概念的区别,隐名股东的股东身份认定和隐名投资引起的三种主要法律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朱晖 《法制与社会》2011,(31):96-97
外商投资企业中固隐名投资引发的股东资格确权诉讼是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纠纷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新旧忪司法》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相关立法均未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各地法院对此认识也不统一。为此,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力图解决隐名投资引发的法律问题。本文主要从隐名投资引发的法律风险,探讨隐名投资股东资格确认相关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4.
隐名投资人股东资格认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河北法学》2012,(1):100-101,102,103,104,105,106,107
股东是公司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角色,股东资格又是股东地位的法律基础。隐名投资争议中隐名投资人股东资格的认定遂成为理论及实务界的难题。为了给司法实践提供有效解决的路径,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从厘清基本概念出发,对争议进行类型化的处理,提出借用《合同法》的隐名代理制度和代理人身份不公开制度来解释隐名投资的内外关系,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探析公司隐名投资的现状与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红 《政治与法律》2003,(1):117-121
公司隐名投资是一个存在范围极广却很少有法律明文规定的领域,故而对公司隐名投资的讨论也相对甚少。法院对于如何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已困惑多年,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法。碰到这类问题的法院只能自行摸索,个案判决的思路和所援引依据相去甚远,影响了我国司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本文从我国隐名投资的司法现状入手,从大量的案例中分析了隐名投资的成因和解决的思路,对隐名投资的概念及其与隐名合伙的区别作了界定,最后对我国公司法在这方面的修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于隐名股东是否能够取得股东资格,我国学界目前尚存争议,本文以保护隐名股东的利益为中心进行探讨,探究隐名股东显名化的合法路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律并没有禁止隐名出资,2011年颁布的《公司法解释(三)》创设性地对隐名出资在实务中所出现的突出性问题予以规范,但并没有为隐名出资人的法律地位定性提供一个统一标准,从而出现了司法实践在碰到具体情况往往需要具体分析进行价值抉择。笔者探寻性地从显名出资人与隐名出资人订立的协议出发,在双方对收益分配与权利归属的约定基础上,试图为司法实践具体确认双方之间法律关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公司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公司法对股东资格取得的方式和具体标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如何准确地认定显名股东和隐名股东的资格,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社会,隐名投资的行为在实践中越来越盛行。我国法律仅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中对隐名股东的内容做了一定阐述,但是对于实践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只有几条解释显然是不够的,隐名股东的相关问题例如资格认定标准、法律地位等在学术界也没有达成一致,从而影响司法审判的权威性。文章通过研究隐名股东的相关问题,以及对于维护隐名股东和第三人的利益以及公司正常运行和市场的稳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隐名股东是一个存在范围极广且现存的公司法未做出明确规定的领域,因隐名股东引起的纠纷频繁发生,但法律尚未对其提供规范。本文针对现实中存在纷繁复杂的隐名股东问题,对隐名股东的种种法律问题作一些探讨,首先阐释了隐名股东的定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于不同情况下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探讨,来解决因隐名投资而产生的纠纷。本文的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期能够为司法实务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