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深刻变革对拉美地区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一 关于拉美国际关系理论90年代以来 ,拉美各国的政治家和学者以及美国等国的拉美问题专家对拉美国际关系理论和对外政策 ,提出了新的见解。80年代拉美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有 :决策过程论、实力政治论、政治类型论、国际体系论和依附论等 1 。90年代 ,拉美国际关系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多数学者认为 ,冷战后指导拉美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论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对依附论的再认识。“依附论只是一种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出现了新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论与新自由主义的博弈论和功能论的国际合作理论。  相似文献   

3.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与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霸权稳定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新现实主义者的理论核心 ,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霸权稳定论不只是一种学术理论 ,而且是现今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理论指导。冷战结束后 ,两霸相争的国际政治格局转变为一超多强。不少美国人认为世界是美国的单极世界 ,可以放手推行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霸权。因此 ,弄清霸权稳定论的来龙去脉对认清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所谓美国单极霸权的本质有着积极的意义。一、霸权稳定论的理论结构霸权稳定论是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P .Kindlleberger)首创 ,罗伯特·吉尔平 (Rob…  相似文献   

4.
依附论与拉美国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附论作为二战后拉美主流意识形态,其影响甚广。依附论对拉美国际关系研究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是一种研究拉美国际关系的本土化的研究视角,也是一种分析拉美外交政策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这一理论所持的极端外因论和悲观论缺陷,逐渐出现了拉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主流理论和本土化理论相结合的趋势。同时,依附论也开始走出拉美进入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家的视野,成为引发国际政治学界关注不发达问题的主要理论动因,也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超越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发展脉络的“第三种声音”。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代表的两大意识形态的全球对抗淡出历史舞台,这为国际社会各种思潮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果然,一时间新的国际关系理论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一些学者提出了诸如“地缘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等观点;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大肆宣扬“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第三条道路”、“新干涉主义”、“霸权稳定论”等理论。这些名词各异、貌似无关的思潮理论具有一个共同的功用——为国际政治中的干涉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造理论根据,建立符合西方价值观的“冷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介一系列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理论思潮,供读者分析、比较,为加强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思潮的追踪研究和提升我国在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及其结构观 建构主义来源于西方批判社会理论,最早被广泛运用于西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奥勒夫首次将"建构主义"一词引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其后,建构主义的另一里程碑式人物亚历山大·温特于1997年、1999年分别发表了<国际政治中的认同和结构变化:国际关系理论中文化和认同的回归>和<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两部力作,尤其是后者被称为"是20世纪国际关系理论界最后一部重要著作",标志着建构主义视角被运用于国际关系研究已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以新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不能解释国际变化,于是,历史社会学重新大规模地进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国际关系中历史社会学涉及众多的理论流派,它从不同于政治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国际关系,注重国际关系的社会和历史属性,尤其是把国家重新引入到国际关系分析之中,以此为基础重新铨释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如"国家"和"国际"等,并把它们置于社会或世界整体中考察其演进过程,尝试建立替代性的解释模式.这些解释模式远远超出了传统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是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虽然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但对国际关系学中的文化研究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真正地在国内学界兴盛起来。1993年,塞缪尔·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论述了伊斯兰文明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的挑战。此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深入和持久的论争,国内学者也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和文章,或参与讨论,或加以批驳。一些学者透过“文明冲突论”敏锐地观察到,文化霸权正在构成当前国际关系领域中霸权政治和强权政治新的表现形式。“经济和政治军事力量强大的西方国家,运用文化强力来强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国际行为,甚至国内…  相似文献   

9.
霸权·制度·战略——读《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治来 《国际观察》2006,78(5):76-79
二战结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世界权力结构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美国霸权的神奇性色彩愈发突出.然而,对于美国霸权在世界政治转型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已有的霸权理论模式("霸权稳定论"、"霸权周期理论"、"霸权转移论"等)未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解释,国际关系学界有必要对此而为之.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门洪华博士新近完成的<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以下简称<霸权之翼>)一书,[1]就是上述有益探索中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0.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以国家与市场, 权力与财富为核心来观察世界事务与国际关系的 理论, 它包括三大主流理论:经济自由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 族主义一直居于政治经济学的主导范畴。从经济民族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围绕国家与市场、权 力与货币的争论来分析, 利用国际机制论整合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的观点是可取的, 并且国际机制论采取的研究视角和主题, 构建着经济相互依存与政治权力之间的桥梁, 有着较广 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者关于"经济霸权"的界定中,"能力"和"支配"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西班牙和葡萄牙为16世纪的地区性经济霸权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被一致认为是自公元1500年以来历史上出现的三个世界经济霸权国家.关于"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西方学者的理论可分为单因素决定论和多因素决定论,但从经济学视角看,则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因此,经济霸权国家更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1月9日—11日,第三届国际政治经济学论坛暨"新兴经济体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盛会。本届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新兴经济体研究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国际垄断资本论研究笔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邓小平关于国际垄断资本的论述,联系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考察了国际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说明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或60年代起,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跨国或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本文探讨了垄断资本主义两大阶段五大基本特征的联系和区别,两大阶段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国际垄断资本的不平衡发展和相互依赖,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地位等问题,继而提出邓小平国际垄断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的继承和发展;我们需要深入去学习、系统地研究,以改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当代 ,全球化浪潮正使世界联为一体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忽视别国因素而独立行事。在此背景下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如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世界体系论等从结构、相互依赖和体系的意义上来解释国际关系。新兴的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理论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理解国际关系的不同层面。 2 0 0 0年 ,正在众多理论争鸣于学术界时 ,英国学派新一代学者威斯敏斯特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巴里·布赞和布里斯托尔大学政治学教授理查德·利特尔在其新著《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重塑国际关系学》① (以下简称《重塑》)中 ,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发起挑战 ,为我…  相似文献   

15.
郭萍 《东南亚纵横》2005,(12):43-46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霸权衰退的惊呼之中,国际关系学者开始质疑物质性权力在维持世界稳定中的作用,其中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尤其突出,形成了与现实主义两分天下的局面。新自由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合作是可能的。国家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它们建立的国际制度的规约作用,都可以降低战争的危险,加强国家间的合作。自此,各国学者开始注重对国际制度的研究,虽然所含的概念及所用名称还未达成统一,但基本上都是指在国际社会某一领域中,为了约束国家和其他国际社会的主体而设置的机构、设施、规则的系统体系。它具有制度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国际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并不"国际"这一问题的反思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大方向:一是对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霸权地位的批判;二是通过探索西方之外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破解传统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阿查亚和布赞提出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倡议与这两方面的理论反思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但其强调的理论研究重点也经历了从吸纳非西方的元素到超越西方和非西方的区分、实现"统一的全球对话"这一转变。中国学者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追求在过去30多年间经历了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到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两个不同阶段。从有关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讨论来看,"超越两分与推动对话"有助于"中国学派"的构建并实现"二元互补",而"深入地方和走向全球"则可以使其突破"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例外论"的束缚,从而获得更广范围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7.
郑安光 《国际观察》2004,6(6):45-51
全球治理论是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该理论认为 ,冷战后的世界政治变迁开始出现了“后国际政治时代”的特征 ,世界政治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从全球治理论的视角 ,探讨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控制领域市民社会组织的作用 ,指出主权国家中心论在该领域存在不足 ,全球治理则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楚树龙教授的近作《国际关系基本理论》首先从外交政策和世界政治经济两个层面解读国际关系, 然后用中国学者特有的眼光观察世界并在一些领域作了有益的探讨。该书始终贯穿着对人的关注, 它显露的人文 关怀意识和揭示问题的角度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整体化的科研教学流派,世界综合区域学由诸多理论结合而成,包括国际关系、世界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学、历史学、宏观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地理学以及国际问题周边学科等.本文详细描述了国情研究中的地理学与社会学方法及二者对确立现代世界综合区域研究论域与研究方法之贡献,并在此基础上,将俄罗斯的世界综合区域学研...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了如何开展自主创新研究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需求不断增大,从而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的自主创新任务更加紧迫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清华路径""上海学派"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学派",即中国的和平发展学。具体而言,无论是"道义现实主义""国际共生论""天下体系理论"还是"关系理论""文化国际主义""合异论"等,都包含在中国和平发展学之中。尽管在"中国学派"内部还存在着学术上的分歧,但各学派都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核心概念,从中国的外交实践和理论中抽象核心思想,从既有的西方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以便为不断完善"中国学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正在围绕和平发展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其目的不仅是要直接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这个伟大的实践,而且还要不断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学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当然,中国学者构建中国和平发展学并不是为了取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是要在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向世界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思维方式和一种新的理论阐释,以弥补既有理论的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