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乡的小吃     
故乡的小吃徐晓燕我的祖籍是台湾云林,从小父亲就常常给我提起海峡那边的各种小吃以及与之有关的人文特色、风俗掌故。他是借着这些话题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而我每每听及,总会生出强烈的渴望,渴望有朝一日能回到故乡,亲口品尝一番。所以,尽管这次赴台采访的日程安...  相似文献   

2.
曾玫 《台声》2014,(2):81-82
俗话说严父慈母,但父亲对我们的关爱却一点也不比母亲少。慈父严师这个称谓放在父亲身上一点也不为过。我想,他也会很享受这个称谓。记得幼时,幼儿园离家有几站路,总是父亲骑着自行车接送姐姐和我。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我们姐俩全托制每周才回家一次,自然每次看到父亲骑车来接我们部会特别高兴。那时看到周边的一切都感觉特别巨大,甚至父亲的自行车都是个庞然大物。那时我坐在自行车的横粱上,姐姐坐在车后座,  相似文献   

3.
《台声》2020,(2)
正"琼海是我的第二个故乡。父亲在这边耕耘了21年,早已与当地人融为一家,我现在也把这里看作是自己的家。大顺农场是父亲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关于他林瑞斌,1988年出生,台湾高雄人,海南琼海大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2019年5月被共青团海南省委授予海南五四青年奖章。  相似文献   

4.
正"以前没有出过国,这次去大陆,也不是出国。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我故乡""今天,我没有乡愁。打破近乡情怯、衣锦还乡的观念,希望我老的时候,还能带给大家最新的想法"——李敖深爱着故乡,他有着浓厚的大陆情结。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我的乡土,但我不在其内;台湾是我的乡土,但我被见于外。不过,对我来说,在内与见外,皆属过眼烟云,总归中国是我的乡土。在这乡土上,大陆也好,台湾也罢,对我都是  相似文献   

5.
背影     
背影郑金娟一个清瘦的身影,久久地位立在茫茫的暮色之中,犹如一尊挺拔的雕像。那是我父亲。望着父亲的背影,我似乎看见他深情的眼睛。或许,他那深途而专注的目光,正穿过崇山峻岭,越过万水千山,投向魂牵梦索的故乡。前几天,老家寄来一袋小米,父亲用微微颤抖的手捧...  相似文献   

6.
陈清玲 《台声》2006,(12):60-61
童年时期我常怀着对故乡的憧憬。记得每当盛夏的夜晚,一家人在楼房的平台上纳凉时,我们姐妹总是嚷着要父亲讲述故乡的人和事。那时在我童稚的心里,无法懂得一湾浅浅的海峡,何以隔断两岸骨肉亲情的真实原因。每当我怀着好奇心问父亲:为何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回故乡去见自己的爷爷奶奶时,父亲总是一脸思乡的惆怅,回答的也只是一个孩子不能明白的原由。那时的我,只知道父亲是1946年作为台湾当时第一批公费生渡海来大陆浙江大学求学的,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在我依稀的记忆中,父亲那时很少有欢声笑语,只知道任劳任怨埋头工作。尤其到了中秋佳节…  相似文献   

7.
情儿时,我是枕着父亲的臂弯、依在父亲的怀抱里长大的,伴随我告别无数个春日冬夜的是父亲口中的童年往事、家乡的生活经历。故乡亲人的肖像随着父亲的描述,在我的脑海中定格;宝岛台湾美丽的海、故乡的云、绿色的田野、父亲的外婆家,一幕幕温馨美好的情景深深镌刻在我的心灵。40年的憧憬,多少次的梦回,使我陷入了思维的误区,想着梦中的情景,不愿睁开双眼。我梦见了自己和父亲一起回到故乡,我渴望记忆的河流继续向前流淌。然而,梦想只能用来憧憬,带来的是更加深切的渴望。唉!我和父亲得了同一种病———思乡病。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乡愁…  相似文献   

8.
何渝 《台声》2013,(4):78-79
1988年3月20日,父亲在北京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0岁,骨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父亲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的亲人和战友。自1947年8月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可爱故乡台湾后,父亲一生的夙愿就是能在有生之年重返故乡,踏上故乡的土地,吃上故乡的饭,喝上故乡的水,祭祀祖先圣灵,拜见乡亲故旧……然而所有的这些,都已永远无法实现了。  相似文献   

9.
麻海师 《台声》2013,(9):84-84
很多年了,父亲一直要我这个总是为别家写稿子的人,也为自己家中的两代长辈写写东西,留个见证。从小父亲就告诉过我,故乡在福建龙岩白上下麻厝。曾祖父是贫苦农民,  相似文献   

10.
演绎父爱     
马凯 《中国保安》2006,(14):49-50
几年来,自己尝试着写了些东西,远在故乡的父亲为此甚是自豪,他常常在喝了酒的时候,喜欢拿出我那些文章夸耀于乡邻朋友,希望从他们的眼神里获得一种慰藉。父亲年轻的时候连生活都成问题,自然也就没读过什么书,更不懂得什么文章了。如今,父亲常感叹说,大山里出了个会写文章的儿子,其实,我那些贫瘠的文字,在巍峨如山的父亲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有时,静下心想一想,自己写了那么多东西,为什么偏偏就没有想到写一写父亲呢?他老人家一生中的故事,苦涩而温馨地演绎在我的心灵深处。我的家在西南山区的一个农村里。八十年代初,家乡正闹自然灾害,当时我…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王淦昌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似乎仍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他的声音还不时在我们耳边萦绕,扶着他老人家在院中熟悉的小路上散步的情景也历历在目地浮现于脑海之中……在事业上父亲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著名科学家,但在生活上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生活朴素,待人平等,帮助别人是他最高兴的事。对人真诚、胸无城府、直言不讳是他做人的准则。除偶而听听京戏外,父亲在我的印象中就是工作,节假日也不例外,每次去家中探望,他都是在伏案工作。有时想到一个问题会马上打电话请某某来讨论,而且要刻不容缓地马上来。他对我…  相似文献   

12.
马燕 《今日民族》2014,(6):43-45
<正>父亲马宗亮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在与父亲天人相隔的日子里,我对父亲的思念与日俱增。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我似乎读懂了那个永远忙忙碌碌的父亲,读懂了他心中的那份无言大爱,追寻父亲足迹,完成他未竟心愿的脚步也更加坚定。永远忙碌的身影我曾经以为,父亲不爱我,不爱家人,只爱工作,只爱那些经常到家里找他帮这帮  相似文献   

13.
刘晓华 《台声》2013,(3):81-83
台中雾峰乡,是我如诗如画的“外婆家”。我母亲李慧英在此出生、成长,并与受委派去到台湾工作的父亲相识相恋,1948年初随父亲回大陆。对我而言,从小“外婆家”只是个梦,直至1988年,我姨妈一家来常州看望我们,我母亲也随之实现了重返故乡的夙愿。后来,我多次因公因私到台湾,台湾的山山水水早已不陌生,与台湾的亲朋好友更是彼此牵挂。  相似文献   

14.
我的父亲李树骅以他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肝胆相照的一生,给我们巨大的影响。父亲原是国民党中将,抗战胜利后被蒋介石削去兵权,册封了一个中将高参的虚衔,于是他愤然解甲归田,回到故乡遂宁。1948年1月,父亲参加南京国大代表联谊会时,经邱翥双介绍加入了民革。回遂宁后,他受中共川北地下工委委员、遂南地委书记王叙五同志的影响,毅然转向支持中共地下党的工作,倾其所有帮助地下党,前后资助中共川北地下党银元上千元。  相似文献   

15.
有一句话说得好:工作着是美丽的。我想说,为妇女的事业工作着是美丽的,为妇女姐妹奉献着是快乐的。因为,妇女工作的经历伴我长大、成熟;我在为妇女姐妹的奉献中充实并快乐着。我的故乡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我是蒙古族牧人的后代。我的童年是在辽阔无边的草原、悠扬的马  相似文献   

16.
李中洲 《现代领导》2001,(10):31-31
陕北米脂,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的故乡。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多次称道的李鼎铭和李健侯也是米脂人。  相似文献   

17.
我离开凯里算起来已将近三十年了。我在解放前就到过贵州。解放初又带学生到黔东南来实习,并且搞些调查工作,1956年为了帮助创造文字,又来了一百多人,当时我的工作重点是在黔东南的苗族侗族地区。 今年我有两件很高兴的事,一是今年夏天、我回到生长我的故乡山东荣成县,也是离开四十多年了,回去看看。这次又回到我的工作的第二故乡,看到黔东的父老、兄弟、姐妹们和我当年的老朋友,心里很高兴。记得五三年我到凯里来,又从凯里去台江、舟溪、挂丁、  相似文献   

18.
石板桥     
故乡那座古老的石板桥   溪水潺潺地从桥下   流向远方      父亲站在桥头   看着儿踏上石板桥   远航   源源流水   载满了父亲的期望      母亲站在桥头   念着儿何时返故乡   源源流水   竟是母亲那牵挂的泪珠   恣意流淌      啊故乡   啊故乡的石板桥   便是我悠长的思念哟 石板桥@冯克军  相似文献   

19.
1997年12月2日,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们四兄弟的异国父亲路易·艾黎(RewiAlley)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四兄弟回想起半个世纪前收养我们的两位异国父亲都心情万分激动;特别是作为年长的我,对他们收养我们的一些细节和与他们相处时的点点滴滴,记忆更深。我们的第一位义父是英国记者乔治·何克(GeorgeHogg),他仅仅活了30岁。认识他时,是1941年,那时我14岁。1940年底,我的亲生父亲、中共地下工作者聂长林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按照党组织的决定,去晋东南“工合”事务所工作。这次离家远走,何时能回来谁也说不清。…  相似文献   

20.
1995年是父亲张我军在台湾逝世的40周年,也是我同他在北京分别的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我不时忆念着父亲并做着返乡之梦。近几年来,居住祖国大陆的台胞纷纷回台探亲或定居,而我在台已无三亲等以内的在世亲属,是不符台当局申请赴台探亲现行规定的。何时才能返乡扫墓祭祖,同宗族亲属相聚,并一睹现今故乡实貌,成了长期困扰着我的一块心病。 然而去年年中,突然收到台北“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邀我于年底赴台参加“张我军学术研讨会”的电函。正当“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却出现了“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