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傈僳人常说:"歌不唱不行,酒不喝不得;歌因情而唱,情因酒而生."说到酒,不能不说傈僳人钟爱的"侠拉"(怒语,意为肉酒).在怒江峡谷一带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旦你喝下傈僳人敬上的大碗"侠拉",你就成为了他们真正的"嘎雀"(朋友).如果你推诿不喝,那便是瞧不起他们,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嘎雀".  相似文献   

2.
国人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人们喝的不是酒,而是感情。诸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是多少”……在这种酒文化的熏陶下,公务接待、亲友聚会、职场交往都离不开酒。而劝酒与逼酒似乎又是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酒桌上盛行的是“酒不喝醉,感情未到位”、“酒不喝深,办事不放心”,有报道说深圳市消委会去年公布的十大消费陋习中,“过分劝酒逼酒”的不良酒桌文化就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3.
傈僳人常说:“歌不唱不行,酒不喝不得;歌因情而唱,情因酒而生。”说到酒,不能不说傈僳人钟爱的“侠拉”(怒语,意为肉酒)。在怒江峡谷一带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旦你喝下傈僳人敬上的大碗“侠拉”,你就成为了他们真正的“嘎雀”(朋友)。如果你推诿不喝,那便是瞧不起他们,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嘎雀”。  相似文献   

4.
那年夏秋之交,我应《诗刊》社的邀请,参加了五台山诗会。不知是参加诗会的北方诗人居多,还是山西人的规矩,聚餐时饮酒皆用茶缸对饮。李白虽有"斗酒诗百篇"的千古名句在先,激活得一代又一代墨客才子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但我是沾了酒就文思不逮,昏然欲睡。那一晚我是把这辈子该喝的酒都喝了,食管和胃火烧火燎的。一头倒下,全无了知觉似的。直睡到有人推操着喊到:"起来,上山了",我才挣扎着爬起来,头似有千斤重。这顿晚餐使我领略到北方饮食文化的精要:碗必大,盘必满,肉块必硕,瓷瓷实实,不似南方的精少。开始上山了,我们弃大路专拣丛林  相似文献   

5.
怒族同心酒     
程超 《今日民族》2011,(7):26-29
酒是怒族人民待客的必需品,贵客光临,必以酒相待。在比较欢快热闹的场合,不论男女老少,如果将某人视为知己时,便要与他喝“同心酒”,怒语为“立团易”。同心酒不是一种酒类名称,“同心”即“同心同德”。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曹克明同志到苏北某山区搞调查研究,中午吃饭时,接待单位端上了煎饼和水煮豆腐,又上了几瓶啤酒。曹克明同志婉转而又动情地说:“煎饼和豆腐我们吃,酒就不喝了!”他对干部说,这里群众生活很苦,干部要注意自身形象,要带领群众把经济搞上  相似文献   

7.
楚雄代表队《各升汁拍多》(最佳演唱奖)阿老表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阿老表(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阿表妹(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一杯酒》一杯酒一座山登上山顶天地宽彝家好酒十里香彝家儿女多豪爽《哦基吉洛》酒是彝家的美喝了彝家的酒我们心醉心相随昭通代表队《迎客酒》(最佳表演  相似文献   

8.
正铁锅,山柴,猛火,羊肉,村厨,原生态爆炒,香味顿时飘满了林玉屯。两大桌人,满满当当。七弟,是留守家里的“家主”,回到老家,就得听他的。他说,今晚不喝你们那些高度酒,就喝家里酿的玉米酒。我和三哥六弟八弟都说好,除夕家宴,就喝家酒!我们兄弟定了,九叔黄武装、堂哥韩辉以及堂弟韩宪、显忠、显烨等人自然也听  相似文献   

9.
本期说法     
云鹤 《中国保安》2009,(6):40-43
劝酒者,责难逃! 案例: 某保安队保安员李国兴不久就要结婚,队长宋桥和队友们去帮他布置新房,事后李国兴请大家吃饭。光是高度的白酒四五个小伙子就喝了十多瓶,其间还掺杂着喝了不少啤酒,因为大家高兴,队长宋桥逢酒必喝、来者不拒,结果在他开摩托车回家的路上,掉进了路边的沟里,至今仍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知道消息的队员马上都赶到了医院,纷纷自责不已,觉得不该让他喝了那么多还开车回家。第二天,宋桥的父母和  相似文献   

10.
《松州》2014,(3)
<正>去儿子家时,发现他酒柜里竟有八瓶茅台酒。我明白,这种酒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这么贵重的酒谁舍得买来自己喝呢?真正喝的人多是有职有权的人。我断定这酒定是他人送的,儿子是镇党委书记,大权在握。儿子既然敢接受人家送的礼物,或许其他钱财也敢拿,即使暂时没拿,日后胆子也会越来越大,如此下去不是在慢慢走向犯罪吗?想到这里我紧张了。儿子归来,我便找机会与他聊天,问他这么多高档酒是哪来的?儿子说是别人送的。在我的一再追问下,  相似文献   

11.
勿忘米酒     
米酒是我们的祖先最早酿制的酒种之一,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国人的青睐。尤其是在盛产稻米的江南地区,大凡有人烟的地方就有米酒。然而近年米酒大有衰落式微之势。不仅在既产小曲米酒又产大曲杂粮酒的江南,城市饭店酒楼已很少有人喝米酒。就连历来  相似文献   

12.
陪父亲喝酒     
成年后,我长年在外,难得与父母相聚。父母舍不得离开家乡,他们守着海边那间小屋,守着他们生命底处的根,相依为命。偶尔,他们到我这儿来,必大包小包地带了许多家乡的海货。我下班后,会陪父亲喝两盅,我知道,父亲嗜酒,每顿都要喝上两口。酒对他是一种依赖、一种寄托,是他另一个兄弟。  相似文献   

13.
喝年酒     
在我们家乡,过年时除了有放鞭炮、贴春联等传统习俗,还有个很有年味的习俗,那便是喝年酒。喝年酒往往从年初二开始。这天,刚结婚的新人、嫁出去的姑娘,还有其他一些有必要的人,都会带上几样礼  相似文献   

14.
轻松一刻     
轻松一刻砍价“到了,先生,请付十元。”出租汽车司机说。“啊,对不起,麻烦你往后退一段路,我身上只有八元钱。”开车上司好酒,每喝必醉。一日我驾车陪他参加酒会,席间觥筹交错,豪饮不已。酒至半酣,忽踉跄起身入厕,我起身相扶,上司摆手:“没关系,我很清醒,这...  相似文献   

15.
有十个老头,相约每人带一壶酒来,大家聚餐,开一个欢乐的酒会。一个老头有私心,他想,我带一壶水去,混放在一起,谁也不知道。于是就灌了一壶白水去了。谁知别人也和他一样,大家都带了白水去。到喝酒时,可就热闹了。倒了一杯,发现一点酒味没有,以为是自己那壶水,不好说酒淡,反而啧啧称赞:“好酒。好酒。喷香,爽口。”就这样,大家喝了一肚子白水,还连连夸奖:“这酒真好,真好。”说这个故事奇,奇就奇在一个老头有私心,两个老头有私心,怎么八个、九个、十个老头都有私心?同样的私心,同样的欲念,同样的机会,同样的伎俩,…  相似文献   

16.
做人的资格     
其实我本没有写这篇文章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做人的资格”很难尽数表达深刻,以至于有诱人偏激的嫌疑。可我仍然写了,而写的真正缘由来自一个让人有些不可思议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名男子持枪抢商店,他用枪顶着店员的头,逼着店员把现金都装进他预先准备好的布袋里。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瓶他喜欢喝的酒,于是就要求店员将这瓶酒也装进袋子。可这个店员坚决不干,双方在紧张的气氛中对峙了好一阵子,劫匪大发雷霆,暴跳着问:“不就一瓶酒吗?钱都没了,还要它干什么?”店员说:“看上去,你还不到21岁,州法律规定要年…  相似文献   

17.
荆楚酒论     
陈昆满 《理论月刊》2005,(12):128-129
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朋友,现代著名人艾青曾深刻地吟唱出酒的本性与饮酒的哲理:“她是可爱的,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她是欢乐的精灵,哪有喜庆,就有她光临/她真是会逗,能让你说真话,掏出你的心/她会使你忘掉痛苦,喜气盈盈/喝吧,为了胜利;喝吧,为了友谊;喝吧,为了爱情/你可要当心,在你高兴的时候,她会偷走你的理性/不要以为她是水,能扑灭你的烦忧,她是倒在火上的油/会使聪明的更聪明,会使愚蠢的更愚蠢。”酒何时产生,是谁发明,难以定论。《说文》写道:“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仪狄何许人也?《战国策·魏策》说…  相似文献   

18.
英雄海量出了名许世友英雄海量,嗜酒如命。他的理论是:“酒形似水性似火,实属阴阳之阳,乾坤之乾,刚柔之刚。长期以来,饮酒者女人为少,男人居多。阳加阳,刚加刚,所以能饮者,都是十分刚强、十分性烈的人。“他还说:“中国人才抽400多年的烟,就检验出它有百害无一利,一旦成了习惯上了瘾,‘尼古丁饥饿’就迫使你点上一支,既不能提神,也不能解困,口干舌燥,满嘴烟臭。可酒,中国人不知喝了几千年还是上万年。这‘久经考验’的实践证明:多喝有害,少喝有利,至少是多利少害。所以1953年我戒了烟。一戒就是27年。“这话,他是1980年说的,实际上,一直到1985年他去世于南京,也没抽过一支烟。应当说,一戒就是32年。许世友说“多喝有害,少喝有利“。他的“多“和“少“有没有标准?有。他说:“我只有喝多过,没有喝醉过。“有人作过测算,许世友一生喝的酒,如果用解放牌卡车装载,起码要拖上三四车。所以人们称他为“酒神将军“。  相似文献   

19.
《时代潮》2005,(Z1)
“喝咖啡制度”落户成都" 香港廉政公署的“喝咖啡制度”向来为港人所津津乐道。今后,“喝咖啡制度”也将来到成都,纪检机关听到对某某官员有什么反映,便会邀请这位官员“聊天”……近日,成都市纪委、监察局制定出台了《市纪委、监察局与领导干部党风廉政谈话的实施办法》,以增强领导干部廉洁意识,规范从政行为。  相似文献   

20.
喝酒吗?如果是男爷儿们,可别说不会。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酒民,男爷儿们好意思说不会喝酒?连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喝“疯”了,你一个男爷儿们硬说自己不会喝酒有谁相信?咱们中国的确是个“酒国”“,喝酒疯”是老祖先传下来的。当然,我们现代人不仅继承了老祖先的传统,而且把它发扬光大了。外国人总不理解我们中国人的酒中疯狂,说明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就这文化、这环境、这习惯,不“疯”才怪。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先大禹品尝到一种特殊的饮品,其味芳香,荡神惑意,于是惊曰:国之祸也!被大禹视为“国之祸”的饮品便是“酒”。大禹“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