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社会认同论的视角研究“台湾人认同”,认为“台湾人认同”是为了满足台湾民众提升自尊的要求,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建构社会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台湾人”的自尊是通过与“大陆人”(或“中国人”)的社会比较而实现的,因而必然出现“内群偏好”与“外群敌意”,形成一些刻板印象与偏见,而且已经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造成一些障碍和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加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台湾当局极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政策,制造新的历史记忆,极力歪曲真实的历史,企图割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为建构台湾的所谓"国族认同"、分裂祖国的政治目的效力。本文应用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的相关理论,结合台湾的实际,研究台湾当局制造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的过程、手段、目的及其对建构群体认同的影响,指出台湾社会现有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是可以改变的、必须改变的,而重构历史记忆与扩大群体认同是有利于两岸人民的一种选择。"双重认同"的观点是可取的,应当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成为两岸共同重构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台湾人认同”作为台湾民众的集体身份认同,其内涵包括了地域认同、利益认同、“国家认同”等多个面向.“台湾人认同”是台湾民众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经由合法性建构、拒斥性建构以及计划性建构而最终形成的.当前,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台湾民众实际社会行为互动模式的调整,其特征呈现出民主化、理性化以及“台独化”的发展趋势.对待“台湾人认同”,大陆应在正确理解其内涵的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努力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最终培育出两岸统合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4.
2010年最流行的汉语热词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一个侧面,它们反映了社会、媒介和民众的变化。汉语热词通过文化符号、历史延续和社会责任,来产生集体记忆,再通过制造共识和话语扩张来达到社会认同。不过,同时要注意汉语热词的现实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对其在社会中产生的作用进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青年身份认同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建构过程,青年身份认同包含"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内涵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逻辑统一。微空间作为当代青年公共表达、日常交往、文化娱乐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青年的话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空间中多元冲淡主导、动态多于恒常、形式高于内容,使得青年身份认同度明显低于现实社会,出现方向感弱化、无力感滋生、价值感模糊的身份认同危机。聚焦微空间中青年身份认同建构,需要吸纳微话语,强化微叙事;融合微媒介,改善微传播;建构微文化,提升微引领。 相似文献
6.
当代台湾已经形成"台湾人群体",而视大陆人为"他群",他们对大陆的刻板印象多是负面的,从而形成偏见与歧视,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的伤害。这是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探讨"台湾人群体"对大陆的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并且针对现阶段两岸交流的情况,分析其对减少刻板印象的作用与局限,认为通过两岸群际沟通减少刻板印象,进而减少偏见与歧视需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至于增强两岸认同,形成"两岸共同体"更需要走很长的路。 相似文献
7.
8.
不同时期的文人对台湾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描写,呈现出不同的台湾形象。地景书写是文学作品书写的重要面向。本文主要选取那些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的地景书写,以不同历史时段的文学作品为基础,阐述地景的变迁对叙事者书写文字符码的影响,叙事者的文化认同所影响的台湾地景书写变化的复杂路径,近20年来地景书写与台湾人的集体记忆和认同变迁存在的关系等问题,并经由对地景书写的美学符号分析,展演出文化关怀与认同的复杂变貌。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身为北欧五国之一的瑞典,和西欧的其他国家相比,并未吸引太多华侨华人移民定居。华人移民瑞典始于清末民初,几十年间,在瑞华人数量从起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数万人。为了实现在瑞华人的广泛团结与联系,瑞典华人自1978年开始陆续成立华人社团。数十年来,瑞典华人社团类型逐渐丰富,在组织结构方面,瑞典华人社团大多形成了较为完善稳定的组织结构,功能也逐渐凸显,展现出鲜明的双重文化认同,并体现出混杂融合以及利益优先的特性。在这样双重文化认同特征的影响下,瑞典华人社团呈现出组织形态本土化、规范化而运行模式灵活化、中国化的特点。在功能模式方面,瑞典华人社团从政治和经济上适应住在国规则,体制化趋势明显,从社会和文教上满足华人切实需求,凸显实用性。总的来说,瑞典华人社团较好地适应和融入了当地社会,有力地促进了中瑞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社会认同理论被引入国内,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焦点。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进城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可归纳为被动式、主动式和交互式三种模式。城乡二元制度是造成进城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和群体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社会认同—群际和谐范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社会认同和群际和谐研究应从社会制度公平化、操纵社会范畴化和群际接触合作目标化等方面探索实现路径,从根本上弱化和消除社会排斥产生根源,为社会认同问题的解决和群际和谐关系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血缘身份与契约身份--梅因"从身份到契约"的现代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人对梅因"从身份到契约"这一进步的规律赞誉不减.但这一规律的基本概念似乎显得比较模糊.原始社会存在身份,但这种身份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进入国家社会以后,身份并不因国家的契约性质而由此消除.国家通过法律确定人的身份,这种身份既有血缘的又有等级的.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身份仍然存在,而这种身份建立在个人意志自由的契约基础上,形成了后身份时代.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的认同经历了剧烈的变化过程,其基本趋向就是在把台湾建构成“我群”的同时,逐渐将中国建构为“他者”,并使二者产生某种异己关系、对立关系.认同问题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如何弥合两岸认同差异,增进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归属感,无疑显得非常重要与迫切.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论纲(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为视角。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涵义、基本特征、必要性、功能、可行性、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对新时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为视角,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涵义、基本特征、必要性、功能、可行性、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新时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据时期旅行文学研究在台湾方兴未艾。台湾文论界通过对旅行日本、欧美、中国大陆的不同游记的论述,探讨日据时期台湾人身份认同的暧昧两难。台湾社会特殊的历史际遇造成其现代性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梳理启蒙运动以来的女性身份认同理论话语,从以下三个重要的裂变点把握该理论话语内部出现的断裂、转变、延续、更新等话语裂变现象: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与19世纪英国女性的觉醒;法国当代女性身份认同的两种政治主张——波伏娃与伊利格蕾;苏珊·弗里德曼与后现代身份认同的差异性。上述梳理揭示了女性身份认同从同一到差异的演变及其不断差异化与多元化的嬗变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侦查实践中,有相当比例的无名尸体案件存在查找尸源难或查找工作低效率现象,而对有效查明尸源的措施,理论上也存在系统归纳的缺失,这使得对无名尸案中有效查明尸源方法的讨论尤为必要。文章以务实的角度系统探讨了查找尸源的价值及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云南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民族旅游在云南旅游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云南各少数民族在旅游开发的特定场景中 ,族群意识借助于民族身份的再认同被强化 ,甚至比以往更强烈 ,并在与民族旅游发展的互动中不断传承、延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云南的民族旅游推动着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民族身份、民族精神的再建构得以不断展现 ,而且为族群文化的复制、再造和再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场景和舞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