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乌托邦现实主义是吉登斯晚期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理论归宿,奠基于其结构化理论和多维现代制度分析框架之上,是吉登斯探索超越现存资本主义秩序的核心理论原则。在现代性的激进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吉登斯论述了晚期现代性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构建了超越现存资本主义秩序的乌托邦现实主义框架,从而体现了吉登斯深刻的洞察力和可贵的批判性,也凸现了吉登斯激进的现实主义品质。但是,吉登斯否认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夸大了人类的反思性活动,不能科学阐明现代资本主义秩序的未来和前途,乌托邦现实主义也就难免流于空洞和幻想。  相似文献   

2.
赵稀方 《探索与争鸣》2023,(4):62-74+178
自由主义如何面对民族主义成为当代重要思想命题,从思想史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梳理,才能展现这一论题内在的复杂与张力。在这个维度上,追溯自由主义者霍布斯、洛克、贡斯当、阿克顿等与民族主义思想之间的关系,分析体现在马克斯·韦伯和卡尔·施米特那里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紧张,进而阐述二战之后自由主义处理民族主义的两种方式——一是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批判,一是以赛亚·伯林和耶尔·塔米尔以自由主义包容民族主义的努力,可以见出,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虽然分别代表了人类的集体性和个人性这两种古老的维度,两者彼此依存也彼此冲突,但终究要走向调谐。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思想界一个广泛、长久和相当重要的讨论议题,学者们为此进行孜孜不倦的探讨,在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发展前景等问题上的研究获得诸多进展,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但是,现有的文献似乎忽视了对海外学者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和评论。本文立足于海外学者们的著述,旨在评介海外学者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状况,目的是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存在于当代中国这样一种无法回避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4.
着眼于现代性的全球化对西方福利国家实践所带来的影响,吉登斯提出了能动性政治观念以应对新的贫困与社会排斥问题,其操作思路主要体现于积极福利与社会投资型国家两个观念中。源于吉登斯对现代性的认识,其能动性政治观念对“福利国家的现代化”持有一种过于乐观的估计,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但它对我们思考国家与公民社会在社会福利发展中的双重性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003年来处于争议中的“网络民族主义”,从术语兴起、概念描述、成分构成、观点争论等方面做了学理上的梳理分析,论述了这种新现象的发展脉络;结论中的几点思考,揭示了“网络民族主义”对现实社会与政治造成的重要影响,以及今后探讨与研究的重点所在。总之,作为民族主义思潮发展新阶段的“网络民族主义”,其发展动向值得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外部事件的刺激下,2015年国内民族主义思潮仍有其存在的土壤,表现为对西方反恐双重标准的愤怒、对日本在历史认知及安保政策等错误行为的攻击、在涉及国家领土及公民安全问题上的激进观点等方面。民族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世界的方法,民族主义并不等同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激化将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蒙慧  马向萌 《电子政务》2013,(4):95-101
网络民族主义是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新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重要参与者。在阐释网络民族主义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特征,分析了网络民族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双重影响,提出了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的疏导方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徐鸣 《人民论坛》2015,(8):29-31
国家主义派的理论主张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首先是民族主义的诉求,寻求民族独立与民族崛起;其次是国家主义,国家主义同时体现了民族主义政治上建国的激烈要求,也表达了在国家构建上的主张;最后是全民政治的理想。可以说,国家主义派很好地表达了一个民族在寻求民族崛起和国家建设方面的建设性蓝图。  相似文献   

9.
邹容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涌现出来的杰出革命活动家和宣传家.在其民族主义思想中.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即政治上的激进与文化上的保守.一方面,在政治上坚持反帝反封建.要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体现出激进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却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其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论根据,流露出一定的种族复仇主义思想和大汉族主义思想,体现出保守主义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基本原则,作出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2019年,国内民族主义思潮在内外因素共同刺激下持续涌动升温,具体表现为单纯爱国主义情绪抒发和略显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表达,体现出集体行动的一致性高效性、开展斗争时有理有据有节、包容性增强排外性弱化等特征,助力增强民族凝聚力认同感、再度启蒙理性爱国主义以及极端化风险是其带来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催化与嬗变:民族主义与晚清政府的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的衰亡是多种历史因素和多种历史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以新知识分子、士绅和革命党人三个社会群体为代表,通过分析民族主义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的影响,折射出民族主义在清政府衰亡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试析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我国垃圾综合利用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论述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宏观背景基础上,提出了广西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构想,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并提出广西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e stud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is very popular—both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special section of seven articles (four of which are in this issue) on ‘The Limits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rguing that our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ism in China is problematic. This special section aims to explore the limits of many of the statements about Chinese nationalism that have now become ‘common sense’: the ris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nationalism filling an ideological vacuum, elites manipulating nationalism to gain legitimacy, and so on. Using critical IR theory this Introduction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limits to argue that borders in China are not just territorial, but cultural, economic and thus political. It seeks to change the objective of our discussion of Chinese nationalism from seeking an Answer—either as a measure of the objective natur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or as a moral judgment of it as good or evil—to seeing ‘nationalism’ as a provocation which pushes us to think about China and identity in a host of different and productive ways.  相似文献   

15.
Cong Riyun 《当代中国》2009,18(62):831-848
The cripple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 has come with two schools of thought: the new-left and nationalism. The new-left focuses on domestic issues, while nationalism tackles mor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radical nationalism on China's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It argues that if nationalism tak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China's political process, Chinese reform will go astray.  相似文献   

16.
民族主义理论的民主原则是国民性话语的逻辑前提,同时,民族主义的国民性话语历史实践也具有普遍性。本文从理论与历史两方面讨论国民性话语的民族主义特征,揭示了国民性话语与民族国家的同构关系。民族主义构成了晚清的国民性话语的历史背景与重要动力,从国民性话语的实践特征看,可以说是民族主义的自我实践。  相似文献   

17.
Using the 2008 China Survey, this paper examines Chinese respondents' feelings toward their country and how such feelings are related to their democratic values. First, it compares Chinese nationalism with that of 35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2003 National Identity Survey. Second, it looks at the origins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s embedded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Third, it furth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nationalism on people's political attitud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better predicted b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dividual rather than cultural attributes, and that nationalism serves as a powerful instrument in impeding public demand for democratic change.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描述研究方法,构建了刑警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通用胜任特征模型、职业胜任特征模型和人格胜任特征模型。建模步骤如下:通过职位分析、确定绩效标准和效标样本、获取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分析数据资料并建构胜任特征模型、验证胜任特征模型5个步骤。为刑警的选拔、考评、晋升等提供了理论模型和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9.
Jia Qingguo 《当代中国》2005,14(42):11-21
With the rise of China,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Chinese nationalism increases. Assessing Chinese nationalism, many people claim that it has grown stronger and more intense in recent years. Some believe that this is the case becaus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liberately promotes nationalism to serve its own purpos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eality with Chinese nationalism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many assume. It has grown stronger in some respects but weaker in others.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at best mixed. In expl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ism, one needs to look at external as well as internal and historical causes. Only by doing so can one gain a fuller and more bal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is intriguing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20.
除了国家和军队组织的阅兵外,社会上还存在各种形式的阅兵,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针对这一现象,有必要从法学的角度,对阅兵活动加以规范。在对阅兵活动涉及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对完善我国阅兵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