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发展退耕还林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建设布局,提出促进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指出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退耕还林产业发展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山区发展优势在山,潜力在林。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加快推进武陵山少数民族试验区建设、后三峡建设、“天保二期工程”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等契机,在科学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做大做强林业后续产业,不断增强林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是当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既是一项生态工程,又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原州区作为宁南生态环境脆弱的大区(县),无疑是退耕还林的主战场之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四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情况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4.
行的生态林8年补助期限确实偏短的问题;又能从根本上解决过去种植经济林没有市场销路保障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地方立法来稳定退耕还林成果,为我市后续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避免今后出现“退林还耕”的现象,稳妥解决好补助停止后农民的生活出路。二、制定《太原市退耕还林管理办法(草案)》的基本内容1.明确政府与农民间的权利义务的关系,实行权责利的结合。目前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政府与农民的权利义务划分不明,如退耕后的管护责任、补助的给付期限与方式、验收的时间与标准,一方不履行或不恰当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实践》2002,(2):20-21
昌图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三北防护林建设示范县,退耕还林重点县。2001年,结合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林业大开发,转变了林业增长方式,加快了林业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当年全县造林整地的总数14.7万亩,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标准之高、质量之好,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政策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我国政府于2002年1月正式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但是,随着我国近年来粮食大幅减产,退耕还林政策出现了较大调整,使得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下降,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受到考验。退耕还林要取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农户投资林业的激励机制,从而形成自我造血功能:一是修改现行的退耕还林政策;二是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三是开发后续产业,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多渠道增加引致收入。  相似文献   

7.
萧波 《支部生活》2008,(4):29-29
华坪县委、县政府根据当地气候、光热、土壤等自然资源特点,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实施了“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芒果产业。目前,芒果品种已由2个发展到43个,全县已有1万亩通过了无公害生产基地和产品质量认证,成立了县级技术协会1个、分会8个、营销公司2个,注册了“金川红玉”商标,逐步建立起了营销体系。  相似文献   

8.
元坝区位于广元市南面,是1989年新成立的县级区。近年来,全区林业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绿山富民奔小康"和"生态元坝"的思路,坚持以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抢抓机遇,狠抓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灾后生态修复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严格森林资源管理,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促进了全区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前,从全国退耕还林工作会议上获悉: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64亿亩。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林业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绿色经济强省的任务还存在着差距,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加以研究分析,为我省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1.
王学增 《共产党人》2007,(1):40-40,53
近年来,盐池县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求生存、求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依托退耕还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扩大森林资源面积,培育后续林业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十五”期间,盐池县共实施造林251.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149.5万亩,三北防护林67.6万亩,飞播造林34.4万亩,其他项目造林5.03万亩。通过生态建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县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五年来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农户脱贫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干部群众生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目前福州在电子信息、汽车、冶金、纺织、建材、食品等产业基本上形成了聚集的生产方式,但产业集群发展仍存在着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配套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弱以及集群内产品品牌效应不强等问题,有必要在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才的培养以及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等方面采取强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央领导十分关注此问题。今年4月份,朱总理专程故地重访湘西,并感慨万端地写了《重访湘西有感》一诗^①,充分表达了朱总理对湘西巨变的欢悦之情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殷切企盼,作出了支持湖南退耕还林300万亩的重大决策。今年9月19日,朱总理在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中国经济论坛上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中,再一次关注湘西的退耕还林工作,并动情地说:“如果湘西这个地区,你这个森林不给我恢复,我没有看到那个葱茏啊,我这个梦就难圆,我死了还不瞑目啊。”②为了实现朱镕基总理对湘西退耕还林工作寄予的厚望,抹去濯濯童山,再现满目葱茏,湘西自治州必须真真切切地搞好退耕还林工作。本文就湘西州退耕还林有关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长期以来,由于人类过度的毁林、开垦和耕种,破坏了大量的植被,进而加剧了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陷入了逐步恶化的恶性循环之中。实施退耕还林被列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25个省(区、市)展开。正式全面启动,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具体包括1800多个县。1999 ̄2005年,国家累计安排的退耕还林任务一共是3.44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是1.35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89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中央对已经安排的退耕还林任务总的投资和后续补助将要投入总共2000多亿元。退耕还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退耕还林的后续发展怎样,需要研究。本文对成都市退耕还林的后续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生态长廊     
《党的建设》2014,(6):57-57
我国首次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开展生态效益监测 自2012年起.我国首次对退耕还林工程开展了生态效益监测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绩效监测评估,不仅是深化工程管理。实现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调整完善工程政策,建立工程绩效反馈机制、修正机制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宁夏固原地区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少生快富和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等重大工程,对促进当时固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和深远影响。目前,退耕还林还草、少生快富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经过多年培育,也已成为促进固原地区经济发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不久前,媒体的记者向时任固原地区行署专员的马金虎同志了解当时的有关情况,作为亲历亲为者,马金虎向他们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历史是一面镜子,宁南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一段艰辛探索和创业的路子。本刊刊登这篇文章,是希望读者能从中再一次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还草不仅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实践看,退耕还林还草应处理好四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政绩偏好以及个别官员的败德行为有可能使退耕还林在一定程度上背离生态效益最大化目标.农户作为退耕还林的主体,具有规制地方政府行为的信息优势和足够动机,但也存在信息劣势和组织不足的问题.创新制度,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就成为规制地方政府行为,提高退耕还林效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荣昌县位于重庆市西部,幅员面积1075平方公里,人口81.36万。全县森林面积23.5万亩,森林覆盖率低,林地分散。如何走好“科技兴林,产业强林”的特色之路,树立荣昌林业的新形象,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为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建成渝西绿色通道生态屏障,荣昌县抓住退耕还林和实施“百万亩优质竹产业化工程”的机遇,大力发展笋竹产业,至今已栽植麻竹280余万株,完成笋竹两用林造林8万余亩,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麻竹笋之乡”,2005年1月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全国“笋竹两用林标准化示范区”,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