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现代性在蓬勃发展中已不可避免地暴露了自身的弊端,面对“物质利益难题”,马克思开始质疑并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犹太人问题在本质上属于现代性问题,犹太人的政治解放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构成维度,犹太精神只是市民社会的精神反映。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批判,揭示并超越资本主义“旧”现代性,马克思找到破解现代性难题的出路——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2.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要求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通过揭露资本逻辑而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为我们认识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尺度;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所蕴含的实践视角、历史视域及辩证分析方法,是我们透视各种社会思潮实质的思想武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总体理论视野,为我们引领社会思潮提供了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凸显出来。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包含着对现代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他对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和"资本逻辑"的批判中。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当代价值是:客观上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在反思中发展;有利于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成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正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但学界却很少从思想史视域作一考察.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经历了理性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的启蒙现代性思想,经实践观特别是交往实践观而走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而马克思的科学现代性思想与启蒙现代性在现代性观、现代性的根基、思维方式、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价值目标和历史趋势及视域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对马克思的两种现代性思想的定位是区分启蒙现代性和马克思新现代性的前提,也是发现马克思新现代性在现代性思想史上地位的锁钥.  相似文献   

6.
秦廷国 《求索》2007,(4):136-138
反传统形而上学和“问题”意识等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通话,凸显于对现代性的资本主义异化应用的批判中。但马克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马克思哲学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二者存在本质的差别。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应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为导引,建构一种比传统社会确定了的价值更先进、克服了它们已经被认识到了的缺陷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资本主义社会或者现代社会经济规律的阐发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现代性的理论基石。这种阐发不是出于"应然"立场的情感控诉和评定,而是社会必然性规律的发掘。事实上,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一种总体性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各个视阈的全面批判,牵一发动全身。基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分析,在马克思那里,现代性起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现代性的动力源于资本主义的内在扩张性,现代性的病症源于资本主义异化和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则体现在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上。  相似文献   

8.
孙峰 《理论月刊》2010,(2):21-24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商品化——货币商品化——资本商品化趋势产生的机理。揭露了掩盖在“商品化”现象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利用“商品化”手段强化资本主义支配无酬劳动的权力,揭示出“商品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其存在具有历史阶段性。  相似文献   

9.
黄如松 《前沿》2015,(3):99-102
马克思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为逻辑起点,通过物质变换理论揭示出生态文明思想的发生视域;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弊端为批判视域,深刻阐明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以人与自然之间对抗性关系的和解为建构视域,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公有制替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消除人与自然危机出现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余卫国 《求索》2007,(10):125-128
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本质属性、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文明的量度,也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价值追求。从世界历史的历史观高度,完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否定,以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从而使人真正摆脱“理性”的控制和人对“物”依赖,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和终极关怀。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现代性道路,追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性意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其一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二必须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三必须坚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