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民进党一直在广泛检讨两岸政策,其中不少绿营人士提出一些较具开放与务实性的政策主张,让许多人包括大陆学者对民进党转型与其两岸政策调整抱有期待。然而,外界却不明白,民进党内部人士的两岸政策论述,只是个人的政策主张(甚至有某种党内政治斗争的策略考虑),而不是民进党的政策共识,目前民进党内除了有"统战"考虑的"善待陆生、陆客、陆配"(没有陆资)的共识外,根本没有任何调整与改变,而且对两岸关系发展的牵制力增  相似文献   

2.
吵嚷多时的民进党大陆政策检讨终于露出真容。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抛出了《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先不用看内容,光看“中国事务委员会”作出的“对中政策”,其“否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观点、立场和路线就昭然若揭。民进党从1986年建党的基本纲领到1992年之前的决议等等,用的是“大陆政策”或“中国大陆政策”言词。  相似文献   

3.
郑太男 《台声》2014,(2):42-43
<正>典籍《孟子·梁惠王上》中写道:"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后人将此句凝练成"五十步笑百步",意指同样的错误,在自己身上只是程度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前段时间,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提议"冻结‘台独'党纲",此后民进党公布"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对"冻独"丝毫未提。其间中国国民党发出新闻稿,要求民进党苏主席、蔡前主席对两岸路线明确表态。鉴此,身为台湾老百姓的一分子也要插句话,请问国民党的两岸路线又是  相似文献   

4.
曹骏 《统一论坛》2014,(1):41-43
历经五场“中委会”会议、九场“华山会议”,600多人次出席、200余人次发言,民进党最后抛出一份《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该“纪要”既没有对检讨两岸政策得出结论,也没有为以后指明方向,只是罗列了一堆无用的老套语言,但却偏偏漏掉了在会前、会中党内一些人士提出的“宪法共识”、“冻独”等重要主张。这份“纪要”只谈表面,避谈实质,词语陈旧,看不到民进党转变,更看不到民进党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4,(2):47-47
<正>两岸政策始终是民进党的"罩门"。千呼万唤中的民进党"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终于出炉,却引起党内外一片哗然。这场两岸政策大讨论,历时半年多,党内各派、政治精英倾巢而出,历经5场"中委会"委员会议、9场"华山会议",600多人次出席,200余人次发言,最后只抛出一份四不像的"检讨纪要"。其中既无结论,更无方向;只有汇集,没有整合,罗列了一堆无用的观点,却独独漏掉了"冻独"等重要主张,其中开展智库与城市交流竟然成为"亮点",令人耻笑。"中委会"中党主席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13)
正近日民进党30多名党代表提案修改党纲,以"两岸维持现状"为基础制订新党纲,取代1991年"台独"党纲、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2007年"正常国家决议文"等3份党内纲领。在两岸各界高度关注民进党执政后两岸政策方向之际,民进党基层党员要求处理"台独"党纲不仅牵动民进党的政治神经,也在岛内政坛掀起阵阵涟漪。但对于新党纲能否在下月举行的民进党"全代会"上通过,党内人士多不看好,  相似文献   

7.
两岸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两岸关系也不断向前推进,虽然经过“太阳花学运”的冲击,两岸关系发展放慢了速度,但是两岸关系发展中的起起落落是常态,并不影响和平发展的大趋势。此外,民进党"台独"路线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民进党内在两岸问题上的分歧日益扩大,有部分政治人物提出调整两岸政策的动议,甚至冻结“台独党纲”,在党内虽有争议而无结果。下一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向什么方向调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曹骏 《统一论坛》2013,(4):44-46
继谢长廷在香港与祖国大陆涉台智库学者举行研讨会之后,民进党中央高调宣称在3个月内将陆续举办9场关于两岸政策的“华山会议”。会前,外界高度期待它能激荡起民进党内两岸政策新思维,凝聚出民进党新的两岸政策路线,  相似文献   

9.
民进党仍强烈坚持两岸"一边一国"的"台独"路线,而且阐述以"台独"为核心的"台湾梦",以对抗中国梦,再次揭示了党内保守派当道、务实派力量不足以及民进党走不出以"台独"为核心的两岸论述死胡同。备受外界关注的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简称"中委会")第一次会议于5月9日下午召开,9位委员全部出席。这一看似大团结、颇受关注的会议,虽然公布了"台湾的中国议程"提案,但气氛并不融洽,  相似文献   

10.
聚焦港澳台     
《小康》2013,(8):24
台湾《中央日报》民进党两岸路线转型为何困难重重唯一能解释民进党两岸路线转型为何困难重重的理由,就是派系斗争,因为这不仅牵涉到各天王的利益分配,更是民进党中生代能否出头的关键。故在"人人有信心、个个没把握"的情况下,当然要先争话语权以抢得先机。因此,就算苏贞昌主席依承诺设立了"中国事务委员会"来处理尖锐的党内路线之争,却不敢正面与"独派"交锋,导致整个对话平台成了"独派"上演独角戏的舞台,实让民众失望,完全缺乏过往的冲劲。苏贞昌主席不敢说清楚他的两岸路线,其实是为了争取党内台湾地区领导人初选而刻意采取的两面策略。一面让"独派"抢占"中国事务委员会"的讨论版面,另一方面又肯定谢长廷的香港行,分明是想表现出党领导人的高度。殊不知反而暴露出他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无知与短视,否则怎会采取又想紧抓"独派"、又想争取中间选民的矛盾路线呢?台湾的"统独争议"能否尽早终结,就看民进愿否认清两岸发展趋势放弃"台独"路线。  相似文献   

11.
洛基 《台声》2014,(2):44-45
<正>最近,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举行第5次会议后,总结出"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其中前"行政院长"谢长廷提出的"宪法各表"、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提出的"冻结‘台独'党纲"皆未列入纪要之中。经过讨论,前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提出"应该积极凝聚台湾内部的共识作为两岸对话的基础"纳入该纪要中。善于玩弄文字游戏的民进党,这次再度将其发挥到极致。明眼人一看就知,这份纪要根本就是党内各派系妥协下的产物。2012年,蔡英文败选的主要原因,就是抛不开"台独"这一沉重包袱。选举期间,其提出的"台湾共识"、"和  相似文献   

12.
张华 《两岸关系》2012,(12):18-20
11月21日,喧嚣已久的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在争议中搬上台面,但却打开了民进党内部权力斗争的潘多拉盒子。在“卡谢(长廷)”、“堵蔡(英文)”、“拉台独”的权谋布局下,委员会不仅内缩成一个凝聚民进党内两岸政策分歧的平台,还处处暴露出对大陆的敌对思维,也宣告外界寄望的民进党路线转型难产。而民进党主席苏贞昌为了自己念兹在兹的2016年‘大选”,不惜以民进党的转型契机为赌注,恐怕最终受伤的还是他自己。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蔡英文担任主席以来民进党在大陆政策方面的主要表述,厘清了现阶段民进党大陆政策主张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探析其可能的实施路径。本文认为,如果蔡英文及民进党上台,他们将会推行一条"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的所谓"稳健台独"的路线。  相似文献   

14.
陈星 《台声》2013,(11):38-38
一直以来,民进党对两岸政策调整的推动力始终来自其内部权力斗争和政治资源争夺的需要。但随着近些年两岸关系发展的演变,对民进党政策调整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党内各派系不得不对两岸关系给予更多关注。在此情势之下,民进党如何调整两岸政策也成为该党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在今天的台湾,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发展,甚或权力争夺,都无法回避两岸议题,而且必须面对两岸议题。前不久,不论是执政的国民党当局,还是在野的民进党,甚至负责立法的"立法院",均积极争夺两岸话语权甚至主导权,而且在新形势下展开一场更为激烈的两岸议题政治博弈战。马当局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共同维持两岸一中问题上更积极,致力于纠正台湾教科书"一边一国"错误论述,回归"一中宪政"体制。民进党在两岸议题上尽管做出一些积极姿态,展开两岸政策大讨论,但成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底台湾“三合一”选举是一次具有指标性意义的选举,集中反映了现阶段台湾各个政党及政治团体的实力对比。这次选举的突出特征对民进党选情的影响负面大于正面;民进党在选举中遭受挫败,但基本维持总体实力;选举之后民进党内派系格局及势力发生一定的变化和消长;选后检讨围绕修改“台独党纲”引发一场争论。  相似文献   

17.
晓沙 《台声》2008,(2):21-23
2008年1月12日,攸关台湾地区政党版图重划和未来政局走向的第七届“立委”选举揭晓。国民党取得压倒性胜利,成为岛内唯一“超级大党”,民进党遭受创党以来最严重的挫败。民进党败选后,党内也展开检讨,有责怪“小选区制”不利选情,有责怪“行政院新三宝”应负责。但怪来怪去,就是鲜少有人责怪陈水扁及其家人的贪腐。 据台湾媒体分析,技术性问题只是民进党败选的部分原因。民进党前“立委”林浊水表示,这次选举结果表达了台湾社会对民进党的不满,首先是对民进党在统“独”议题上走冒进路线的不满;其次是对民进党执政8年无法给台湾带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的不满。2008“立委”大选一役,说国民党打败了民进党,不错,但还不够准确。真正打败民进党的是其自已。  相似文献   

18.
彭维学 《台声》2014,(2):42-42
<正>1月9日,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通过"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以下简称"检讨纪要")。这份内容空洞、老调重弹的会议摘要记录,可用"假和实独、选举权谋、转型受阻、对话难求"来概括其实质。"检讨纪要"中表示,民进党要"以更务实态度来处理新生议题"、"积极自信地参与两岸交流,包括智库与地方执政县市的城市交流"、"透过对法令的逐步检讨与修正,营造一个让陆配、陆生与陆客,尊严生活、健康学习及平安旅游的友善环境"。作为"检讨纪要"中尚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党主席苏贞昌认为这是对大陆的"善意"。然而,岛  相似文献   

19.
张方远 《台声》2014,(2):49-49
<正>当民进党抛出"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引发各界质疑后,党主席苏贞昌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两岸关系就像"海滩之鸥"、"各走各的一点都不碍事"。此论一出引起各方猜想与解读,这究竟是要表达善意,还是要模糊焦点?不管怎么说,把两岸之间比喻为"人与鸟"显然有点扯。两岸之间从来就有非常清晰的历史与现实定位,绝非一个模棱两可、不伦不类的比喻可以替代。苏贞昌提到两岸各走各的一点都不碍事,恐怕与现实情况不符。如果今天两岸可以各走各的,民进党又何必在去年大张旗鼓的举行9场"华山会议"?其实,民进党对于其两岸政策,一直以来都知道根结所在,但就是无法踏  相似文献   

20.
在蔡英文主导下,2011年民进党在党内斗争风潮和岛内选罕刈旦十俳佃剐进。4月以刚,氏进党陷入2012年“总统”候选人党内提名竞争,掌握党权和控制游戏规则的蔡英文出线。此后,民进党推出蔡英文和苏嘉全搭档参选,“蔡苏配”与国民党“马吴配”展开全面选举对抗。但是,蔡英文、民进党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在意识形态和大陆政策上固守“一边一国”的“台独”立场,从而制约了民进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