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2015,(2)
<正>内蒙古自治区被誉为蒙古马的故乡和蒙古族马文化的摇篮。蒙古族以"马背民族"著称。在蒙古族文化中,马被奉为"神"。在北方岩画中最早出现的"史前艺术"中就有马的形象。在草原上,人们把那种没有一根杂毛的纯白马视为"圣物骏马"、"长生天"派来的使者,是能为草原带来美丽富饶和为牧民带来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征。草原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核心,蒙古族马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原文化的形象标识。一、内蒙古马业发展的六个转变养马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马能为人们  相似文献   

2.
<正>6月15日,首届内蒙古国际马文化博览会锡林浩特分会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中国·锡林浩特第十六届国际游牧文化节在锡林浩特市开幕。开幕式表演中,身穿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演员们汇聚在舞台中央,绚丽感人的器乐舞蹈节目《我的蒙古马》,浑厚而绵长的潮尔道《旷野》、马头琴齐奏《初升的太阳》等精彩表演逐一登场,用蒙古族特有的方式,迎接八方游客,向人们展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相似文献   

3.
《实践》2020,(5)
正忠诚党的伟大事业、为人民奉献一切、发扬伟大奋斗精神是新时代蒙古马精神对我们的丰富启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伟业需要充分发挥蒙古马精神的激励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让蒙古马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相似文献   

4.
那仁满达 《实践》2016,(4):41-42
正近年来,苏尼特左旗紧紧围绕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旗经济发展支柱和特色产业,打造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的新引擎。我旗先后被国家和自治区命名为"中国蒙古族德格苏之乡""中国蒙古族塔穆嘎文化之乡""内蒙古乌兰依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沙嘎文化传承基地"和"内蒙古观赏石宝玉石基地暨肉石之乡"。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的"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可以概括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守望相助、忠于职守,稳中求进、一往无前,适应自然、和谐共生四个方面。蒙古马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基础和实践要素上有着高度的内在统一性。融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蒙古马精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7,(8)
<正>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说:"马年春节就要到了,我想到了蒙古马,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但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蒙古马,原产于蒙古高原,是草原牧民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和生活伙伴,被农业部确定为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在牧人心目中,蒙古马文化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正进入新世纪,内蒙古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也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在内蒙古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蒙古马精神作为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坐标之一,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马文化交流涵盖诸多层次。在蒙古人的语言、文学、艺术中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马文化。在蒙古民族的  相似文献   

8.
《实践》2020,(7)
正"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是草原文化中最具活力的精神标识,是近代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团结奋斗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推动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竭动力。自2014年1月考察内蒙古时提出蒙古马精神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调研,勉励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奋力谱写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蒙古马精神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凝练和浓缩,对激励内蒙古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力推进内蒙古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新时代弘扬蒙古马精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蒙古马精神"的高度概括、对全区各族人民弘扬"蒙古马精神"的勉励,是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和鼓励鞭策。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团结稳定、繁荣发展,各民族紧密团结、努力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内蒙古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蒙古马精神"的传承,蕴含着蒙古马的特质。正是"蒙古马精神"的激励,自治区各族人民才能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赢得一场又一场胜利。作为自治区各族群众心中的"草原明珠",内蒙古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其核心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渗透于草原人民的血脉中,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中。这其中,"吃苦耐劳"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一往无前"契合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7,(6)
<正>那达慕,汉语意为"娱乐、游戏",蒙古族牧民习惯称为"乃日"。这是蒙古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喜庆日子而开展的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那达慕有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搏克、射箭、赛马"男儿三艺",是那达慕的核心项目。每逢那达慕召开,方圆数百里的牧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乘车骑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和观看比赛。彩旗飘飘、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20,(9)
正蒙古马精神为新时代内蒙古各族人民践行"中国梦"、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为内蒙古各族人民"筑梦边疆""尽责圆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就是要将蒙古马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理论指导与实践引领相结合,从内蒙古自治区的具体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使其在实践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孟荣涛 《实践》2014,(5):48-49
<正>历史上,众多游牧民族的文化在额济纳草原交融碰撞,最终形成了土尔扈特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尔扈特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危机。2010年,额济纳旗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何更大限度地保留土尔扈特蒙古族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促进土尔扈特蒙古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为推动土尔扈特蒙古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问题。土尔扈特蒙古族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  相似文献   

15.
杨富有 《实践》2013,(6):52
扈从诗作为中国古代应制文学的一种样式,大多反映帝王巡幸征驾等方面的内容。元上都扈从诗人大多是来自内地的汉族知识分子和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他们对蒙古族人民生活与精神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体现出了多民族国家的知识分子在多元文化上的接受、认同与融合。这些扈从官员和文人学士往来于大都和上都之间及驻跸上都期间创作的诗歌,多为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8,(6)
正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是举世闻名的萨拉乌苏文化发祥地,是"河套人"的故乡和"独贵龙"运动的发祥地,是全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也是"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和"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萨冈彻辰、贺希格巴图等文学巨匠在这里著书立说,留下了《蒙古源流》等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9,(10)
<正>通辽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常住人口由1949年的174.8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313.3万人,是全区第二人口大市,其中蒙古族人口155.9万人,也是我国蒙古族人口第一大市。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的"西辽河文明"核心区域,是科尔沁文化的摇篮。这里是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清代孝庄文皇后、近代爱国将领僧格林沁的故里,是人民音乐家、《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同志革命战斗过  相似文献   

18.
中民 《党的建设》2009,(6):58-58
1935年12月20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的名义发表了《对内蒙古人民宣言》。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又专门成立了蒙古工作委员会。1945年,乌兰夫在中共"七大"上作为蒙古族共产党人的代表,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乌兰夫率奎璧、克力更等一批蒙古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9,(10)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倡导与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激励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学术支撑,本刊摘要刊发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14,(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广大干部群众要发扬"蒙古马精神",通过驰而不息的艰苦奋斗,把我们的发展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努力让全区各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内蒙古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倡导与弘扬"蒙古马精神",对于激励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推动内蒙古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