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如何定位高校学生工作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发挥高校整体教育资源优势,服务于卓越法学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法学教育领域亟需思考的重要问题。以高校"第二课堂"学生工作手段创新为视角,在界定卓越法律人才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就法科学生课外专业研习、法律实践以及职业道德养成等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制度优化设计,以期对完善我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张卫华 《政法论丛》2014,(3):127-135
人才培养目标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本科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构成要素应当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因社会需求和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不同,不同层次或类型的高校,其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涵也应有所不同.教学型高校本科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基层培养人才;二是所培养的人才具有突出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必备的身心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3.
2012年5月26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在北京召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工作会议。会上正式成立了由公、检、法等多部门和高等学校负责人组成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并将正式启动北京大学等20多所高校与各级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部门共建的一大批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和100多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建国以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第一个关于法学高等教育专门的指导性文件。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切实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中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从“十一五”开始,在全国高校实施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扩张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的重要举措.检视“十一五”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过程,它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在已经启动的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在“十一五”本科质量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四方面问题:建立法律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改革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建设法学师资队伍,建设法学教育实践平台.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破解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难题,有利于提高我国法律人才培养质量、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校高质量法律人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5.
航空法特色教育与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应符合涉外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要求.但目前的旁观者法学教育培养模式扼制了本科生成为卓越法律人才的可能.本文指出应当调整课程结构,改进培养环节,实现由旁观者教育模式向自体验教育模式的转向,以培养卓越的航空法人才.  相似文献   

6.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指明了我国法学教育的方向,有利于促进我国法律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但作为一项全国性教育公共政策,没有充分考虑民族地区法律人才需求的现实与特点,不能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法律人才问题,故应增设"民族地区卓越法律人才"类型,在人才标准、培养模式、培养主体、培养机制上有所特殊性,体现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校是河北省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需要从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方面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公司法课程是高等财经类院校法学院本科核心课程之一,围绕公司法的教学改革是财经法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针对本科生开设的公司法学,在当下法学教学改革和财经法律人才培养环节中占有重要并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课程改进应回应教学改革的需求,更应回应法律市场对财经法律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科研水平、教学方法等问题上均应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9.
复合型法律人才是具有跨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高级法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任务之一。我国培养卓越复合型法律人才要以专门培养模式为主,延长培养时间,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建立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以推进培养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法律职业化而进行的国家司法考试将对法学本科教学改革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法律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式教学法在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法律实践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对此,应当更新法学教育理念、开拓教学思路,结合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目标,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内容,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现代法治建设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与重新定位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法律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法学教育的正确定位和不断创新。应摈弃狭义的法学教育的概念 ,重新界定和建构法学教育的新概念。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 :第一 ,与法律职业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共同构建法律职业教育共同体 (如组建国家司法学院和省级司法学院 ) ;第二 ,尽快建立与司法考试制度相适应、相配套的法律职业教育制度和法律职业培训制度 ;第三 ,尽快制定法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组建法律教育专家委员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学教育必须顺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重新定位法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即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观念的复合型、实用型法律人才与治国之才,以提升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为此,法学教育必须突出研究性教学在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己任,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  相似文献   

13.
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是我国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探索。但是,现行方案不仅违反上位法关于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规定,而且对产权混合所有的固有缺陷也缺乏应对方案。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权利配置应当以利益平衡为核心,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我国应当在扩大解释高校职务科技成果处置权的基础上,赋予当事人权属自治的自由;同时完善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权的行使规则与权责体系,以解决当事人契约不完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首敏 《政法学刊》2005,22(6):105-108
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中,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是:高层次化、高效益、流动性增加、专兼职结合、法制化等。公安高校教师队伍现状不理想,存在着基础较差、结构不合理、培训不力、按照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不够等问题。公安高校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要真正树立人力资源的观念;结合实际,坚持特色、效益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为人才成长与发展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5.
法律法规将高校界定为事业单位法人,位居公私法人之间,地位模糊,权益难得司法救济,探究高校公法人定位已成为推进高校法治进程之要务,然而学界对此研究却不无缺憾.高校承载着社会高深知识的延续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任务取向,为社会之公器,公法人地位彰显.因高校深具浓厚的自治传统及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长期陶冶,与其他公法人相比,具有特殊性,致使司法介入其内部管理要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简述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历程,归纳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及趋势,论述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发展概况,从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开设数量、招生人数、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开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经验与做法,提出尽快批准设置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完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的宏观指导、推动出台鼓励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的配套政策等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校法治与特别权力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依法治校是我国行政法学界新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一些对高校的诉讼更是将对高校的依法治理问题的讨论置于公众的广泛关注之下。高校法治并不完全排斥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而需要吸收其合理内核,并做出一定的改良。通过引入法律保留、司法救济以及正当程序原则和禁止权力滥用原则等,完善我国的高校法治理论,对学生管理权的法治化进行有益的尝试,以期对实践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8.
高校被诉引起的行政法思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刘艺 《现代法学》2001,23(2):93-97
传统的社会组织划分方法已不能涵盖高校在当前的独特作用和行为性质。文章从现状的不尽如人意处着手,引入“第三部门”、“公务法人”等概念分析了高校独特的法律性质、地位,并建议建立教育行政救济制度,填补教育行政领域行政法治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创新将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成为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原动力。选择相应的创新机构,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话题。在现代社会,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先进科技研发的前沿阵地,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摇篮。这意味着高等院校必须成为知识创新的基地,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