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一说值得商榷在今日看来,史学已成为当代思想的一个关键方面。中国能否更智慧、更清明,颇待乎一个全民读史的浪潮,因为眼下我们不急于理想,甚至也不急于情感,所急者首先是事实——基本事实都不甚清楚,却憧憬理想、抒发情感,又如何靠得住?读史,就是寻找并确定事实的过程,但几十年来,史学在方方面面形成了许多定式,令人们以为自己在接触历史,实际不过是接受从理念到理念,从空想到空想的“义理”。这远非仅在当代史中如此,现代史、古代史甚至史前史都如此。  相似文献   

2.
李帆 《长白学刊》2014,(1):94-98
进入21世纪后,高校对于历史教学普遍做了些调整,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也做了些更新,新编教科书特别是中国史教科书顺应了当今高等教育和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若干纰漏,有待改良和完善之处颇多。  相似文献   

3.
“打倒知识!” 打倒知识,乃至打倒知识分子,是近现代革命史中痛苦而荒唐的一页。这是极“左”革命派的行为。新见几条典型史料,颇珍贵,录之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乔 《北京观察》2011,(10):46-49
“层累的堆积”顾颉刚曾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教给人们一个考察古史的全新方法。顾颉刚说:“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他举例说,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齐家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典范了。这种史实“愈放愈大”的情况,可谓之史实的“层累的堆积”。这种“堆积”之史,只有原点即核心史实是真实的,放大的部分则非历史原貌,而是历史原貌的放大版。这种历史原貌的放大版,不仅古史有,现代史也有。  相似文献   

5.
黄豹 《求索》2008,(9):143-145
“产婴证奸”现象一方面说明我国国民诉讼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被害人诉权行使渠道的不畅。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控告、可以请求检察机关行使立案监督权、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自诉。实践中侦查机关对被害人报案或者控告的不受理涉嫌不作为;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被害人不需要在刑事案件中缴纳鉴定费或者诉讼费用;被害人向检察机关或者法院行使诉权的渠道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导刊》2007,(11):58-59
这是一个没有穷人、近乎完美的国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大同世界”似乎竟在这雪地国度里实现……  相似文献   

7.
<正>80年前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稍念过点书的人大概都读过。先生谈了当时中国人的"送去主义",并主张和强调"拿来主义"。那么,外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是否也注重"送去"和"拿来"呢?最近,读美国的中国近代史专家史景迁的著作《改变中国》和《大汗之国》,对此颇有些感触。在笔者看来,《改变中国》体现的就是西人的"送去主义",而《大汗中国》论述的则是西人的"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8.
征订启事     
王充阊 《辽宁人大》2006,(11):48-48
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写过首脍炙人口的好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愤慨于封建社会特别是清王朝阻塞贤路、压抑人才的积弊,渴望一场暴风迅雷般的政治变革,以改变不合理的人才制度,从而出现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生气蓬勃的局面。这在夜气如磐的封建社会,当然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一声饱含着血泪的哀唤。  相似文献   

9.
欧阳 《政策》2010,(5):58-58
读史不是简单的背诵记忆,而应该抱着一种思考的态度.认真严谨地去琢磨历史,然后才能真正明智、明理。  相似文献   

10.
崔永东 《传承》2011,(5):83-83
司法平衡问题是中西古代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他们在此方面多有论述。司法平衡的理念在中西司法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司法平衡的理念又与中西哲学传统中的"中庸之道"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的儒家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都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寻求平衡的方法,它可以适用于各领域。在司法层面上,它既是一种平衡不同利益的方法,也是一种平衡不同审判依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宪改”长期以来是台湾岛内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目前各种势力围绕“修宪”、“制宪”、“行宪”之争关系到台湾“宪政秩序”的塑造。从李登辉时期“宪政改革”到陈水扁当局的“宪政改造”,台湾的“宪政秩序”同时具有法理意涵和政治功能。目前台湾“宪政秩序”塑造的焦点在于:“行宪”和“宪改”哪个更迫切,“宪改”本质上到底是“修宪”还是“制宪”?不同的“宪政秩序”的塑造途径将会产生对民众的不同“国家认同”导向,导致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倾向的混乱。  相似文献   

12.
橙领     
橙领 《时事报告》2012,(4):79-79
继“白领”、“蓝领”、“金领”等一系列以“领”称谓工作人群的名词出现后,  相似文献   

13.
《中国保安》2014,(17):3-3
领头羊是在羊群内部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的,有着超越普通羊的能力、66性和威望.是“权”和“威”的象征它为羊群确定前行方向,遇到岔路,要作出选择,碰到豺狼虎豹,也要第一个面对,整个羊群的命运部寄托在它身上。  相似文献   

14.
王青松 《传承》2008,(14):98-99
要想弄清所谓的庄子的"自由"概念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庄子究竟要摆脱什么样的束缚、不受什么限制,就应当从对庄子用来表达"自由"概念与"自由"概念有关的那些词语分析入手。本文从"游"、"化"、"解"、"放"等概念分析了《庄子》的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15.
汉字趣谈     
“口”(kǒu)字看起来就像是一张张开的嘴,写作“”。它逐渐演变成一张咧开笑的嘴“”,后来变化成“”,最后简化成现在的方块“口”。 由“口”可以组成很多词,比如“口吃”(kǒuchī)和“口碑”(kǒubēi)。中国有句俗话,“口是心非”(kǒushìxīnfēi),指口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用来形容那些表里不一的人。  相似文献   

16.
王晓军 《求索》2014,(5):123-127
"义生文外"概念的内涵是隐秀论,属于汉语语言学"言外之意"的范畴,与"言内之意"相对应。研究发现,不仅中西语言学不同语境下,汉语"言外之意"与英语"implicature"、"implication"不能划等号,即便同处汉语语言学语境下,"义生文外"与"言外之意"也不能划等号。  相似文献   

17.
漫歌和谐     
和谐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名词。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和美好模式。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孟子则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哲理名言。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画,主张“公正即和谐”。16世纪以来,在文艺复兴、产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构建公平和法治的社…  相似文献   

18.
“国安会”(及所属“国安局”)在台湾的政治体系里有着特殊的角色与功能。两蒋时期 ,“国安会”是“动员戡乱体制”的产物 ,而“国安局”的特务情治系统是其专制统治中的重要一环。在台湾政治转型时期 ,李登辉操控“修宪” ,保留并将其纳入“宪政体制”中去 ,首次“政党轮替”后 ,陈水扁有将“国安会”扩张为“政务会议”的意图。而由李登辉至陈水扁 ,都在建构“总统制”的“总统”权力 ,对“国安会”及“国安局”的操作是其中的一方面 ,但是由于“宪政体制”的不明晰和政局今后可能的变化 ,至今这仍不能称为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9.
耿爱先  宁新昌 《求索》2007,(6):126-129
谋求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以和平的方式发展和为了和平而发展是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兵、墨、释诸家的哲学思想不仅为和平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谋求和平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吴亚明 《台声》2014,(1):54-55
2013两岸年度汉字评选于12月18日在台北揭晓,“进”字当选年度汉字。得票位列2至10名的汉字分别为“梦”、“福”、“信”、“爱”、“躁”、“控”、“开”、“革”、“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