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赳赳 《法制博览》2009,(16):75-75
最近,美国诺克斯学院心理系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从进化论的角度发表了对“八卦”的研究文章。他指出,“八卦爱好者”并非流行文化的产物,而是古已有之。先民们(石器时代)在建立社交圈子的过程中就有心理上的强烈动机,对周围人的生活保持密切的关注,以此更好地对抗未知风险、获取资源。因此,着迷于他人的“八卦”似乎早就在我们的基因上打下烙印。你可以说,  相似文献   

2.
理解“小康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十六大”乃至“十六大”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心理-社会均衡”是美籍华裔学者许娘光提出的理解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将人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场”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以及心理与社会动态均衡的角度把握人。采用这个理论对中国、印度、美国等几个大规模文明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该理论在几个方面与许氏的中国文化背景相联系:与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式有相似之处;与中国文化从人的“相互性”出发把握人的特点相一致;重视亲属集团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中和、平衡思想。许氏在参考中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这个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人际状态”概念,不仅对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为我们从文化心理角度重新审视目前主要基于西方经验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以及相应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政策表明,作为先锋队党的俄共(布)开辟了通往社会主义的俄国道路.先锋队不能迁就群众,做群众的尾巴;作为探路者和领路人,它必须走在群众前面;但先锋队也不能脱离群众,只有团结群众,在群众中扎下根来,才能带领群众前进.新经济政策既是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又是通过文化革命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政策;它有机处理了应然与实然、进攻与退却、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长远目标与近期规划的关系,为落后国家的共产党人开辟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借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一、物质,还是文化?什么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这个术语涵盖了相当广阔的范围。它究竟是一种文化门类,还是一种物质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研究对象,还是一种研究方法?如果从定义上看,对于“物质文化”的理解首先和我们对于什么是物质的理解息息相关。如果  相似文献   

6.
在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时,福山提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他的这一理论,其实质是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世性提供合法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认识和掌握犯罪行为实施之前的行为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能为更好地制定犯罪预防政策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研究发现:犯罪人的行为决策与其“顾面子”的社会心理特征紧密相关。表面上看,追求面子是个体为了避免由于他人讥笑和轻视所产生的羞辱;实际上,更是为了维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威,维护一种基于“面子”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等级秩序。据此,犯罪行为决策是一种行为经济、也是一种认知心理,更是一种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8.
情感模式主导了人类的行为,并且决定其行为的观念,文化基因遗传的关键就在于情感模式的精确复制。通过对两岸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检测后发现,在亲属关系场域的人、物、价值理念中,两岸民众仍然投入了浓厚的感情,情感模式表现出同一性。当局因政治需要进行宣传的内容,是情感模式的差异所在,属于文化基因的不同变异,已成为现今两岸之间矛盾的根源。应当舍弃"组织体"侧面,以"文明体"来解决两岸问题,促进交往,使两岸民众在血缘上、情感上相互融合,成为彼此维持心理社会均衡方式中的一部分。目前,以"恋家者"来描述中国人维持心理社会均衡的特点仍是合适的。这个文化基因的检测工作,也验证了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  相似文献   

9.
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及其中国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社会均衡”是美籍华裔学者许烺光提出的理解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将人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场”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以及心理与社会动态均衡的角度把握人。采用这个理论对中国、印度、美国等几个大规模文明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该理论在几个方面与许氏的中国文化背景相联系:与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式有相似之处;与中国文化从人的“相互性”出发把握人的特点相一致;重视亲属集团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中和、平衡思想。许氏在参考中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这个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人际状态”概念,不仅对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为我们从文化心理角度重新审视目前主要基于西方经验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以及相应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人类自由的"类"理解--略论马克思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源于人的生命,只有在人的生命、人的本性、本质力量和人的生活世界、生活关系的矛盾中才能揭示其具有的真义。马克思从人的生命的意义上揭示了人类自由的真义,这一真义即对人类自由的“类”理解。人的生命的类本性中蕴含着自由的根据,人类自由的内涵只能在人的类关系中得到理解,而人类自由的实现在于人的类本性的实现。马克思的自由观为我们真正理解自由与人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葛印国 《工会博览》2009,(2):124-125
“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学说,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方法和行亨原则,它注重的是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精确契合,以达到“和”的目的;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体,两者有不同的内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纯”知识;技术则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对整个人类而言,技术既是主体彰显自我的力量的象征,也是自我毁灭的力量,这是技术的二元性决定的;因此,致中和,恰到好处,追求“中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事原则在人类追求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勤勉、自助、协同”精神为主体的新村运动使韩国农村的经济、政治和精神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与韩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总结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涵义,确立“以人为本”理念,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把握社会发展中“人”的思想变化脉搏,从人的需要着眼,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不同于传统发展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强调了“以人为本”。它以“以人为本”与传统发展观的以物为本、以追求速度增长为本相区别。“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怎么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怎么理解“以人为本”中的“本”?这是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两个问题。一、理论界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认识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的错误理解。在理论界,有的学者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成抽象的人,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他们认为,“以人为本”的…  相似文献   

15.
伊拉克战争硝烟还未散尽,“非典”这一人类遇到的新的病魔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地,北美、欧洲、澳洲、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未能幸免。许多受到“非典”偷袭的国家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受到严重的破坏,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面  相似文献   

16.
在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中,“荒原”代表一个追寻的开端——追寻一种存在。只有从这里方才能够赋予人类存在的一切意义。在苦心追寻之后,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艾略特不仅发现了关于人类生命的意义,也同样找到了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权是个人和集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人权象征着人类价值的永恒。人类文明的基本精神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权的概念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人权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是平等,因而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民族国家,由于地域的不同、社会发展历史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对人权观念的理解和解决人权问题的轻重缓急就有所不同,因而又存在着“差异”、存在  相似文献   

18.
作为“问题青少年”的街角青年研究和作为“乡村问题”的乡村混混研究均是作为“问题研究”的“越轨”青年研究。街角青年、乡村混混等“越轨”青年群体的生长,主要是源于社会转型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缺位、主导性公共舆论的缺失与社区内部惩罚性机制的缺乏。乡村混混与街角青年的存在,已经不是单个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病。从社会病视角去看待、研究被添上“越轨”标签的青年群体,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越轨”青年本身。  相似文献   

19.
支配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基本原理是“角色原理”。这是一种与“单位平等原理”不同的国际秩序原理,它源于核心行为体亲属集团内角色的自然差别,对行为体行为的评价基于对角色的预期。适用于中国人人际关系三个圈子中的三种文化,即“亲人文化”、“熟人文化”和“生人文化”也同样作用于国际行为体之间。与“单位平等原理”相比,“角色原理”对行为体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并且内化这种原理基本不触及行为体的身份认同问题,这是“天下”国际秩序及其原理得以高度内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塑造了人类。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即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的意识、观念、动机与行为,无一不打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环境的文化烙印。而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犯罪现象也无一不打上时代和环境的文化烙印。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