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涉警网络舆情的潜伏期、高涨期和消退期,探究和分析每个阶段客观存在的、特征比较突出的网民心理,把握影响涉警网络舆情的网民心理效应,能够帮助公安机关准确掌握涉警网络舆情的动态,从而做好涉警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2.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给公安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处置、及时应对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已成为和谐警民关系的症结,因而妥善引导涉警网络舆情事关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和社会和谐与稳定。网民心理决定网民的网上行为,进而对涉警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网民心理包括代偿机制下的心理、追求本我的心理和首因心理、群体极化下的从众心理、群体怨恨心理和仇警心理。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对网民心理进行分析论证,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科学的引导措施,具体包括快速回应涉警事件、信息透明真实,事件进程实时发布、搭建交流平台,巧妙设置议题、宣传警察正能量和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令事件"是新浪微博一个热门话题,警方微博和其他微博相比显得有些沉默和迟缓,而个体网民则反应迅速,博文数量大,形成了舆论声音不对等。所以,面对涉警舆情,应强化程序应对、夯实实体应对、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涉警微博舆情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涉警网络舆情频发,对伦理道德、传统文化、政府的公信力等造成了冲击。公民法治意识的觉醒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动因;警察执法不公或瑕疵是涉警网络舆情高发的主因。在舆情发展的进程中,网民质疑政府公信力的倾向性明显;网民对知情权的诉求强烈。公安机关要通过透明、公平公正执法,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增强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一旦发生涉警网络舆情,公安机关应以合作而非对抗的理念疏导舆情,迅速发表案件事实,有效缓解舆论压力,引导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力图为公安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一些有应用价值的方法.以涉警危机事件为例,对当前涉警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分析;就信息时代如何以开放包容、自信得体的姿态应对新闻媒体、引导涉警舆情提出建议;以现代舆情传播方式分类,分析如何更有效、有针对性地引导网络舆情、人际沟通舆情、大众传播舆情,以应对不同类型的舆论传播.  相似文献   

6.
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的凸现期,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时有发生。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具有突发性、传播性、破坏性和交互性等显著特点。因此,公安机关应及时掌握涉警网络舆情动态,运用"公安网络舆情引导管理系统",完善涉警网络舆情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机制,掌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涉警舆情监控的重点,如何获取更多更准确的网络涉警舆情信息,为预警和决策服务,是各政法部门的重要任务。网络舆情分析与监控是有效掌控网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Web中信息的挖掘作为一种新兴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从互联网中获取并且分析相关的舆情,达到监控和预警的目的,为处置互联网中涉警的舆情提供莫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由于转型期特殊社会环境、网络特征、警察和公安机关自身特性及民众质素影响而导致的网络涉警舆情,隐透出若干潜在危机,如民众对警察的不信任有可能演化为对抗关系、群体极化对社会将产生巨大的离心作用、无控制的网络涉警舆论潜伏着政治危机并危害国家安全。警示警察及公安部门网上网下齐抓共管,以改善自身形象的方式改变网络涉警舆情的负面倾向。  相似文献   

9.
舆情就是警情,互联网涉警舆情信息传播的虚拟性、高效性、互动性、全球性以及“涉警”的敏感话题一再使其成为滋生大量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市场调控、政策治理和道德等立体综合治理已经构成国际社会治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架构,法律治理则更是首当其冲.加强公安部门互联网涉警舆情的法律基础理论研究,严格依照现有法律,重视私权保障,完善涉警舆情信息传播治理制度是法律治理互联网涉警舆情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信息传播是涉警网络舆情产生发展的关键变量,涉警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包括舆情信息的散播、舆情信息的集聚、舆情信息的热议、舆情信息的流行等四个阶段。涉警网络舆情与一般网络舆情相比,具有自身的信息传播特征,一是信息数据多元化,难以有效监测,二是信息类型多样化,难以整合研判,三是信息主体多元化,难以有效引导,四是信息传播动态化,难以实时把控。这些特征也给公安机关处置舆情带来挑战。对此,公安机关应遵循信息传播规律,着力打造多元化信息监测系统,构建多维度信息分析框架,建立多层次信息研判机制,确立分阶段引导处置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涉警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涉警舆情的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和各种利益诉求增多,公安工作备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情况下,涉警舆情的引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组织领导工作的稳定与发展。但是,现阶段涉警舆情引导工作,却面临着诸如社会舆情引导手段单一、反应速度较慢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涉警舆情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采取针对性措施,扎实有效地做好涉警舆论的正面引导工作,进一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涉警舆情监控的重点,如何获取更多更准确的网络涉警舆情信息,为预警和决策服务,是摆在各政法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Web信息挖掘作为一种新兴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从互联网上获取并分析相关舆情,达到监控预警的目的,为处置网络涉警舆情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网络空间的蓬勃发展为舆论传播开拓了便捷性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舆论危机事件,社会热点问题言论在网络平台传播时被无限扭曲和放大,对网络安全和社会秩序产生极大影响。透视公众在危机事件不同阶段中的心理取向和行为表现,将公众失范行为归结为信息层面的失范行为、行动层面的失范行为和情绪层面的失范行为,并指出矫正公众失范行为,化解网络舆论危机需要加强网民公共理性精神教育并构建网络社会安全阀系统。  相似文献   

14.
我国涉警网络意见力量的真正形成始于2003年。以"孙志刚案"为典型代表,2003年是涉警网络舆论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年,有人也将2003年称作是"涉警网络舆论年"。从2003年的萌发,到2005年的发展,再到2008年开始的爆发,一直到2011年势态渐趋平稳,涉警网络舆论也完成了从肇始发端到喷薄泉涌再到平缓稳定的发展历程。在涉警网络舆论应对中,要积极打造公安微博平台,积极推出意见领袖,积极吸引青年网民的关注,做好涉警网络舆论导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发挥舆论监督在腐败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大大提升了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还是透明国际的国家廉政体系,舆论监督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舆论监督的发展离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舆论监督要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大有作为,还应该从四个方面努力,即强化舆论监督制度构建的力度,提升舆论监督反腐报道的质量,前移舆论监督惩治腐败的端口,探索舆论监督预防腐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2002-1-1至2019-12-31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 Space软件及文献计量方法,通过国内外文献样本对比研究,分析舆情治理领域研究起源、演化路径、热点及研究趋势。发现: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演化机理的探讨和分析,使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分析、研判、预测和预警,网络舆情监管和治理这三个方面;国外舆情治理的研究趋势是舆情演化影响因素分析、社交媒体情感行为分析和大数据网络舆情技术研究;国内舆情治理研究趋势是舆情信息分析研究、舆情的管理及公共政策制定研究、大数据驱动的隐私保护机制、利益相关者及信息生态研究。研究结论对舆情治理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舆论与舆论权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公共舆论的形成需要有质素的市民社会、独立和自律的大众传媒、对舆论权的法治保障和政治宽容、开放的新闻媒介和政治公开,其最基本的要素是舆论权。舆论权既具有权利意义,又具有权力价值,它首先是一个权利体系,与知情权、思想与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密切关联,其次构成一种特殊社会权力,即政府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产生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在民主政治和社会文明进程中,舆论权的主要功能在于社会稳定作用与民主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18.
网络涉警舆论危机的演进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其内在发展规律。依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把网络涉警舆论危机的发展划分成五个阶段,对每个阶段都按照"负面舆论增量"、"时间变量"和"警察形象减量"三个变量进行"三位一体"的探讨,并且详细分析每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形成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型,即网络涉警舆论危机演进模式。而后为使模型更加切合实际操作,还要对社会现实与虚拟网络的互动和助推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网络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并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在立法中引入网络民意,既能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又能充分扩展立法过程的公众参与。但网络民意是否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民意,其本身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甄别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