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继平 《求实》2005,(Z1):59-60
社会发展在悲剧中前行,不少思想家们能注意到这一点并做出探讨,多数生活中人恐怕未必有此自觉.了解社会发展的悲剧性对把握目前中国社会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钱振华 《前线》2016,(11):44-49
文化作为人类进化的载体,是人们生活的世界,是寓实践和创新于一体的客观社会化过程,文化的本质也恰恰体现于该实践过程中。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文化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是人类进化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从发展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以区域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正是文化的生产力功能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呈现出跃进的阶梯。为此,世界各国皆重视文化力建设,并适时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形成了具有相应特色和内生力的文化强国战略,已发挥出相当的文化力。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5,(6)
<正>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明则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到一个较高阶段后所呈现出来的特有品质。从适用的范围而言,文化的内涵单纯具体,它包括所有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文明积淀和成果。而文明相对文化来说,内涵丰富抽象,它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理性精神的体现。文化和文明都代表着一种社会软实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社会向理性、健康、和谐方向运转。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也是激发民族和地区积极向  相似文献   

4.
所谓政治文明,简单地说,就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进步政治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2,(6):42-42
所谓政治文明,简单地说,就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进步政治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05"共生思想"从哲学思想出发,旨在努力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危机和矛盾,构建21世纪的新秩序。从本能追求支配性关系,到自觉追求共生性关系,是人类从过往文明形态,向生态文明形态的进程中所必然要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新型关系。联合国宪章、人权公约、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文化多样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是共生思想在现代人类社会的光辉折射和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7.
建设学习型、知识型社会的口号喊了多年,而国人却越来越不爱学习了。人们厌倦和逃避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如哲学、诗歌等),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却备受青睐。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重塑文化魅力,构建文化化的文明社会和文化含量高的文明生活,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神圣职责。文化化之"化"的涵义主要包含创造性进化、文明型变化、身份性强化、目的性转化和赋予性升华五个方面。创造是人的天性,人类社会是在创造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目标是精神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即在坚实物质基础上的"文明型变化"。要建设文化化社会,衡量人的社会地位的标准应该是精神文化的优劣与高低,即文化的"身份性强化"。在社会生活中,"人是目的"具体体现为文化是目的,即"目的性转化"——使人的生活目的从侧重物质指向转化为精神文化指向。人类赋予现实物质世界及其活动以精神的意蕴和价值,即"赋予性升华",正是人的"意义赋予能力"使简单的日常生活变成充满意义和价值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化的诗意生活。文化化社会的典型标志体现在:文化成为社会阶层划分最主要的准则;精神文化是该社会的主导性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12,(10):60-60
《中国:共生崛起》钱宏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05 “共生思想”从哲学思想出发,旨在努力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危机和矛盾,构建21世纪的新秩序。从本能追求支配性关系,到自觉追求共生性关系,是人类从过往文明形态,向生态文明形态的进程中所必然要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新型关系。联合国宪章、人权公约、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文化多样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是共生思想在现代人类社会的光辉折射和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9.
李瑞 《实践》2004,(4):23-24
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社会生活大体上可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三大领域.与此相应,人类社会的文明也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层面.在三大文明中,经济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为保证,精神文明为指导,三者互为条件,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其中,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总和,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和主要标志.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三大文明程度较高的奋斗目标.只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并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   ……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文明?《辞海》中描述为,“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1]可见,文明是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摆脱落后、愚昧的进步表现。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2]基于上述对文明的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文明的发展史。无论纵观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还是横看各种文明之间的此消彼长,文明都在作为一种历史进度和价值追求,代表着那个时代所达到…  相似文献   

11.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在商业交往活动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和商业利益而暗中给予对方交易人员和能够影响交易的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行为。在当前,它已渗透进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成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潜规则,并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构成了严重威胁和挑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重视反商业贿赂工作。  相似文献   

12.
浅谈群众文化的和谐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树梅 《实践》2005,(4):4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人心共向。和谐社会内涵丰富,构建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要素的支撑,健康的群众文化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之时, 从和谐角度审视群众文化,以便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很有必要。众所周知,文化是社会的调控器。人类社会,无论是哪种形态,始终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及人自身的欲望和理智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生活。解决矛盾,达于文明的手段多种多样,而依靠文化的力量去化解矛盾,倡导文明是重要的一环。先  相似文献   

13.
全面小康社会包括物质小康、政治小康、文化小康、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就是使人民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健康文明的社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石家庄市2003年掀起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拉开了建设首善之区的序幕。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现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独立的文明形态,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最早的文明形态是原始的采集文明,然后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代开始的工业文明。持续至今已20O多年的工业文明使地球的自然资源遭到了过度的消耗;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人类自身也出…  相似文献   

14.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买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文明则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过程和状态。文化有社会历史性、抽象性、继承性、功能性的特征;文明具有创造性、进步性和变化性三重特征。笔者将从文明和文化的定义着手浅谈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管理方法在企业的普及和企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文素质在企业的发展中开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绝非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它还包括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广义的“文化”来讲,经济行为也是人类文化(文明)的表现形式。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但需要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而且需要良好的经营环境,需要社会通过法律的、道德的、行政的手段对各种经济领域的活动、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进行规范、监督和制约。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的文明,使整个社会成为既充满生机又有良好秩序的文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目前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并将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实践性的提升和理论上的发展创新。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预示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化的进程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乡风文明集中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的积极变迁,体现着农村社会的人文环境。目前,农村的文化建设还较为落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较贫乏,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这影响着乡风文明的提升。把握乡风文明及其实践主体的内在特征,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规律,以增强实践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正草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草原文化虽历经多次变迁和兴衰沉浮,但其内在的脉络始终没有中断,这使其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古老和悠久的地域文化之一。因此对于草原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草原文化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完善与发展自身,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正在进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城市是先进生产力与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对工业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再利用,适度进行改造更新,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给后世存留相对完整的文明发展轨迹。强化工业文脉保护,必须从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让原有工业风貌更好地融入城市,从而加快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文明则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过程和状态.文化有社会历史性、抽象性、继承性、功能性的特征;文明具有创造性、进步性和变化性三重特征.笔者将从文明和文化的定义着手浅谈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