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影响死刑观念的因素以及社会各界对死刑存废的观念入手,探讨如何改变民众和国家掌权机关的死刑观念,从而让我国的刑法走上更加文明的道路,加快与国际法律及其法制接轨的步伐,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死刑问题的争论决定着死刑的未来走向,无论是保留论或者是废止论都有自己的依据。作者在反思死刑存废观念的基础上,以刑事一体化为视角,对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限制并逐步废止死刑的理论与实践根据进行创造性揭示,并对死刑的司法限制进行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正义的途径运输正义”是现代刑事诉讼的终极价值,而“保障人权”、“司法公正”则是现代刑事诉讼法制的两大基点。尤其是对于死刑——这一“以国家名义合法杀人”的最高刑罚,究竟应该设计怎样的程序正义,以避免错杀、冤杀等悲剧,这既是近年来司法改革的一大主攻点,亦是屡屡引发坊间争议的一大敏感源。目前,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提上议事日程,死刑案件诉讼程序、死刑制度改革等等,亦随之成为法学界、司法界日益升温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现代法治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死刑存废问题成为了我国法律学者争论的焦点。在刑罚轻缓化的背景下,在国际废除死刑的热潮中,我国应当冷静地审视现实国情,正确选择死刑制度的未来命运,限制死刑制度的适用,而不是盲目投身于废除死刑的大军之中。  相似文献   

5.
唐军 《中国司法》2003,(11):37-38
一、绝对死刑的概念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 所谓绝对死刑,意指某一犯罪所对应的刑罚绝对确定为死刑,而无其他别种选择。 《刑法》第121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  相似文献   

6.
论死刑兴衰演进的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由兴到衰,经历了报复、威慑、等价、矫正、折衷时代,其根本动因在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渐进性发展.研究在中国建立科学的死刑制度,对于健全社会主义刑事法律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死刑——这一“以国家名义合法杀人”的最高刑罚,究竟应该设计怎样的程序正义,以避免错杀、冤杀等悲剧,这既是近年来司法改革的一大主攻点,亦是屡屡引发社会争议的一大敏感源。目前,《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提上议事日程,死刑案件诉讼程序、死刑制度改革等等,也随之成为法学界、司法界日益升温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8.
9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昆明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将在全国法院全面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这标志着中国死刑执行制度正在向文明化和人道化方向发展,体现了我国对包括罪犯在内的一切人的人格的重视和法治的进步。1997年7月1日起实施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执行死刑采用枪决或注射等方法。这一修改,确定了注射执行死刑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9.
10.
刑罚趋缓是刑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刑罚变革不可避免。文章探讨了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刑、罚金刑与资格刑的变革问题,并就社区矫正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死刑裁量应介入非理性因素的考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死刑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司法层面都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其中最热门的当属死刑的存废问题,而对死刑适用的事实或法律依据的具体考量相比甚少。最高人民法院将死刑复核权依法收归之后,死刑裁量的尺度和机制等问题在兑现和落实和谐社会与宽严相济等社会政策背景之下又一次成为社会问题的聚集点,突出表现在受害人的过错与死刑的关系、民意对死刑的影响等问题上。我国刑法理论对犯罪主观方面的研究局限在人的心理认识和意识层面,鲜见情感和情绪要素的考察。实际上,情感因素是许多恶性案件的祸首,民意对死刑案件的干预也受情绪所左右。本文拟借鉴哲学和心理学理论对非理性因素生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死刑裁量中的法律意义进行尝试性探索,以期重构非理性因素在刑罚裁量中合理地位。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联合国国际公约和区际人权公约,我们欣然发现,全球范围适用死刑在继续萎缩,且受到国际法限制,国际死刑无疑正朝着废除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欧洲人权公约及其议定书在世界废除死刑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为世界死刑的限制和废止作出独特贡献。我国出台了《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13个经济类犯罪的死刑,表明我国也逐渐加入到限制死刑的国际行列之中。但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死刑废止尚无法一步到位,只能够是依照国内法治环境的完善而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3.
雇凶杀人案死刑适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当前对雇凶杀人犯罪的处理存在死刑适用过多的问题。对雇凶杀人犯罪判处多个罪犯死刑立即执行是重刑威慑论的表现。根据现代理性的刑罚理论通说,对受害者仅为一人的雇凶杀人犯罪,最多只能判处一人死刑立即执行。通常情况下,雇主比凶手更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削减13个死刑罪名,具有充分的事实和价值根据,因而备受关注。在当前背景之下,国家立法机关削减死刑罪名的立法举措意义非凡。该举措表明国家决策机关在死刑问题的认识上向曾有的理性、冷静态度回归,对于推进死刑制度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该举措也是对宽严相济基本刑事政策的积极贯彻,有助于我国刑事法治的进步;该举措体现出国家对公民生命权利这一基本人权的充分尊重,有利于促进社会治理机制健全和我国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5.
司法解释是我国刑事司法特有的产物,某种程度上,是我国刑事司法理念发展的一面镜子。2001年和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分别发布了两部关于涉枪、涉爆犯罪的司法解释,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修改。根据刑事司法理念模式理论,分析这两部司法解释中关于爆炸物犯罪的变化可知,我国以犯罪控制模式和正义模式为绝对主导的刑事司法理念已经开始转变,不干涉模式和程序正义模式等刑事司法理念初显。  相似文献   

16.
家庭暴力的受虐者人数众多、对象广泛。一些受虐人群在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选择了极端的自救方式——杀死家中的施暴狂。当前对受虐人群杀人案件的量刑标准极不统一,且存在量刑畸重的现象,但无论从刑法的罪刑均衡原则、刑事政策,还是从适法期待可能性角度看,受虐人群作为长期受害者都不应判处死刑。对此类案件,应严格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通过司法控制死刑的适用,建议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专门的司法解释明确受虐人群杀人案件的量刑标准,并可以通过发布典型判例对下级法院给予量刑指导。  相似文献   

17.
死刑执行程序对死刑适用的限制以及人道精神体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死刑执行程序在死刑犯被执行死刑前同近亲属的会见、死缓制度、死刑执行的变更、检察监督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应当强化死刑犯被执行死刑前同近亲属的会见规定的法律效力、将死缓作为死刑执行的必经的前置程序、规范死刑变更执行的条件以及强化人民检察院对死刑犯尸体处理、停止执行死刑的监督。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国死刑严格限制或废除之路由于与民意发生极大抵触似乎已然陷入了瓶颈状态,而中国《刑法》分则和司法实践对死刑适用基本标准之长期悖逆恰为我们避开民意这一雷区,从立法技术和司法适用自身探寻现阶段死刑严格限制之方法,以便在无震荡或最小震荡情况下达到严格限制死刑之目的,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执行难的现象仍然日益突出,尤其是我国的罚金刑执行率更是不容乐观.影响罚金刑执行率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必并科罚金刑数量的增加,使得执行率降低;法官对罚金数额的确定缺乏可靠依据,给罚金刑的执行带来困难;现有罚金刑的法律不完善使得罚金刑的执行缺乏制度支撑;罚金刑的执行主体不明确也是影响罚金刑执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短期内能否废止死刑问题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短期内应立即废止死刑的观点值得质疑。中国大陆地区不适宜在短期内全面、彻底地废止死刑:中国大陆地区当下还缺乏立即废止死刑的文化条件;尚不具备在短期内废止死刑的必要社会基础。但在某些条件较成熟的地区,可以尝试建立废止死刑的试验区(刑事司法特区),为全国在未来逐步全面废止死刑提供司法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