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发展与完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往往是遭受自然灾害的主要区域,农村居民成为受灾主体。而农村灾害救助制度的发展严重滞后,灾害救助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本文从简要介绍我国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出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的现状进行剖析,从理念、立法、资金、管理等方面分析当前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制度的发展提供建设动因和对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瞭望》2010,(33)
<正>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是我国灾害救助制度日益完善的两大促动力截至8月13日16时,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1156人遇难,588人失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民政部、财政部指导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多项灾后救助政策,对因灾遇难人员的家属按照每位遇难人员8000元的标准发放抚慰金及丧葬费。  相似文献   

3.
网络对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进行围观,政府救灾不力、行为失当或者舆情应对失效,可能引发网络公共事件,造成社会风险。防范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转化为网络公共事件,要厘清其转化机制,掌握转化阶段特征;着力加强政府救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发布机制,增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改进官媒灾难报道方式,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同时完善网络监管,倡导网络自律。  相似文献   

4.
每一次重大灾害风险不仅会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物质上的损失,更会带来心理上、精神上的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对灾害风险的亲历者,特别是对一线的应急人员,比如直接面对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面对火灾的消防战士以及救灾现场的应急志愿者伤害最大。常见的心理创伤反应分类应急救援专业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和完成救援任务后常见的心理创伤反应主要有两类.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社会敲响了建立预警机制的警钟。我们必须把握和秉承灾害预警首先是科学工程,同时也是社会工程、政府的责任工程这一行业规律,建立起科学的预警机制。”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了重大人员死伤.深度、广泛影响了中国乃至全球。作为灾害预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从这场疫情防控战中,深刻感受到预警工作的重要性和深度、广泛应用多灾种预警体系的紧迫性。通过讨论新冠肺炎疫情对灾害预警工作的十条启示,希望能为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刘小珍 《学理论》2015,(2):84-85
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司法水平的高低。顺德司法救助工作在涉法涉诉救助、刑事被害人救助、执行救助领域顺利开展,司法救助体系初步形成。未来顺德还应该扩大司法救助对象和范围;充盈司法救助基金;延伸司法救助的具体内涵;完善司法救助工作机制,最终形成有顺德特色的司法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7.
《侨园》2018,(11)
正十九大报告指出,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习近平指出,我们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管理,提出更多中国方案,以中国智慧为建构全球灾害治理体系建言献策。针对全球灾害治理,特别是核安全与全球气候变化,习近平提出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全球灾害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韩两国在上世纪末在应对突发的贫困等社会问题时,在社会救助制度方面所进行的选择都是设计与实施了新的社会救助项目,即中国用最低生活保障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韩国用国民基础生活保障取代了原有的公共救助制度,也就是说两国都实施了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本文即是对这次中、韩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背景与动因,改革的过程以及改革的结果与意义进行的考察以及比较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唐敏  李利 《瞭望》1998,(39)
在重建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处理好灾害预测、防治与善后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灾害经济学专家、国际关系学院杜一教授。记者:洪水退却之后,人们更为关注的是重建工作的进展,灾害往往蕴涵着巨大的机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害利互变呢...  相似文献   

10.
要:涉诉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促进他们改过自新、健康成长是社会应该担负的责任。针对涉诉未成年人,我们除了提供必要的司法帮助,也需要进行帮教和社会救助。随着社会救助模式的不断完善,出现了更加有效的心理救助模式,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心理救助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