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关系的和谐至关重要。现阶段在我国,干群关系、劳资关系、富人和穷人的关系是一种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其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阶层 所谓“基本阶层”是指建国以来始终存在着的基本社会力量,如属于工人阶级范畴的产业工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官员阶层,属于农民阶级范畴的农业劳动者阶层等。 就工人阶级的本义而言:最典型的当然还是企业的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到90年代中期。他们总共约为12000万人。其中传统的产业工人约为6500万人。 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占农业人口的二分之一,共约3亿人。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阶层,贫富分化已经出现,并比城市严重得多。 退休职工阶层,是附着于城市的三大既有阶层的一个相对弱小的阶层。离退休职工的年增长率达20%,到1995年,总量已达到3094万人。 (二)新兴阶层 “新兴阶层”,指作为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伴随着新  相似文献   

3.
(一)党在农村的工作怎样适应农民阶级结构的新变化:目前农民阶级队伍大体上可划分为五个阶层:①农业劳力者阶层。②乡镇企业职工阶层。③乡村管理者阶层。④个体工商户阶层。⑤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工人和农业生产者的两部分是党在农  相似文献   

4.
沈顺英 《学习论坛》2003,(10):93-94
目前我国学术理论界对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尤其是新出现的社会阶层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有的提出运用阶级和阶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当今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状况 ,有的主张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本文则认为运用阶层分析方法更能够确切地认识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一、运用阶层分析方法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必要性1 运用阶层分析是由当前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状况决定的。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长期保持稳定不变 ,而社会阶层则呈现出了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  相似文献   

5.
龚培兴 《求实》2002,(7):4-7
阶级和阶层问题 ,是新时期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研究阶级和阶层问题 ,应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抛弃“左”的和僵化的观念。阶级和阶层是分析社会问题的不同范畴 ,在今天更多地运用阶层这一范畴是必要的和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6.
1978年以来,我国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随之出现了一个私有者阶层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分析这一阶层的心态及其对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 私有者阶层的特殊心态 在我国,私有者阶层的相对人数较少,但是由于其经济地位和状况与其他阶层的群众相比有特殊性,所以其思想观念也表现出特殊性,比较引人注目。 1.有事业心。私有者阶层的发展是近10多年的事。私有者出自其他社会阶层,最初与其他阶层的人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有的人甚至起跑线还要落后些,但是他们有一个共  相似文献   

7.
是否允许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入党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件大事.本文从宁波市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来源、收入来源、资本流向、思想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肯定了吸收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入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抽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东南沿海县城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家庭生活总支出存在差异,且中等收入阶层家庭生活总支出的差异比低收入阶层显著.同时,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家庭生活分项支出也存在差异,且中等收入阶层的享受性消费支出大于低收入阶层.研究还发现,中等收入阶层越来越关注消费场所、产品品质以及品牌,消费选择日趋理性与成熟,以及新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消费现念.  相似文献   

9.
社会分化是社会转型的一种基本现象。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分化以及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怎样协调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统筹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使不同阶层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互利共存,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既紧迫又困难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开展阶层研究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方法。生态学提出的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依存、平衡发展的观点为阶层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民营企业家的地位获得、阶层流动以及社会政治属性,需要从社会生态的角度加以分析。将当代中国的民营经济及民营企业家的存在和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单位,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加以考察,不仅可以确证这一经济成分和阶层得以确立并发展的社会根据,探寻他们与政经体制间存在的从共生走向和谐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可以阐明社会环境变迁对该阶层的形成、走势所具有的作用,揭示社会变革对这一阶层演变所具有的特殊要求,探寻如何培养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认识上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改造决策形成的阶级阶层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 ,本文试从阶级阶层角度对改造决策的成因作一剖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 ,企业工人盼望改造 ,干部阶层在决策中起主导作用 ,民族资本家的反限制斗争客观上推动了改造 ,农民、小资产阶级总体上愿意接受改造 ,知识分子拥护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决策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是干部阶层整合各阶级阶层人民利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李俊  赵毅 《学习论坛》2012,(9):66-68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治权力下移,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阶层及其阶层利益的分化,导致了阶层利益冲突,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合理调整农村阶层利益格局,淡化阶层边界,遏制阶层贫富分化,健全农村各阶层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农村阶层和谐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是对阶层关系研究传统的延续,基于对浙北D村的个案调查,引入村庄内部的社会性机制来透视阶层之间的关系,着重从村民日常交往的角度切入,研究村庄阶层关系的生成机制,动态地呈现阶层关系的建构逻辑,以此实现对相对静态的阶层结构研究的突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村庄阶层分化的凸显,村民日常交往实践规则的个人化,处于不同阶层的成员往往是根据自己现实的需要及喜好自由选择特定的对象进行交往,交往活动高度理性化,个人的主体性意识凸现出来。不同阶层的成员因职业、经济收入等原因,在交往意愿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富人阶层交往意愿上的强动力、中间阶层交往意愿上的次强动力以及底层交往意愿上的弱动力。此种内涵于心理的交往意愿,在日常生活的交往实践中,借由交往活动专门化所导致的对时间的要求和交往规则及内容的消费化这两种社会机制型构了该村的阶层关系类型,主要体现为富人阶层、中间阶层对底层的排斥关系以及中间阶层对富人阶层的依附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周晨虹 《唯实》2007,(2):11-16
阶层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阶层分析的一个重要维度。近年来,我国学者以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对现阶段的阶层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与全面的探讨,其研究领域涉及我国阶层关系的变迁、现阶段我国阶层关系的性质与状况以及阶层关系的协调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来自湖北中部地区的调研经验表明,农村阶层分化基础上推行的大规模土地流转对于农村不同阶层有不同的影响。总体来讲,处于经济收入中上层的外出经商阶层和举家务工阶层就短期而言是受益的,但从长远来看,举家务工阶层也存在失地的担忧;处于中下层的务农为主的兼业阶层、务工为主兼业阶层和村庄贫弱阶层的利益则在不同程度上受损。这样的土地流转方式使"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固化了农村阶层结构。另外从村庄整体来看,大规模土地流转并未增长村庄总体收入和整体福利。由此,对于大规模土地流转,政府部门应该谨言慎行。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3,(8)
根据土地等资源占有情况,将农民划分为利益取向、关系重心、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各异的不同阶层,不同阶层对农村政治社会事务的影响不同。在农村各阶层中,只有中间阶层因其独特的禀赋和价值,能够起到润滑阶层结构、协调阶层利益、整合阶层关系的作用,能够承担起作为农村政治社会稳定、党和国家政权在农村的阶层基础的使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应该以中间阶层的价值观及其行为准则作为调整农村利益结构的基点,只有这样,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才有预留和调整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当前农民阶层分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了农民阶层分化对我国法律运行的影响,进而就如何促进农民阶层结构的合理分化,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若于设想:(一)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步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人口;(二)完善税制,调高保低,给低收入阶层农民以法律救济;(三)构建新的《户籍管理法》,给进城农民以自由迁徙权,实现农民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社会流动出现了阶层“内卷化”现象,严重威胁正常的社会流动与和谐社会的建构。为此,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流动中出现的阶层“内卷化”现象,并就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现象作了初步探讨。最后,文章提出了若干破解阶层“内卷化”问题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间阶层的构成、特点、发展及无产阶级应持的态度有过深刻而科学的论述。充分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层思想,对于审视我国当前中间阶层的现状,指导中间阶层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56年,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毛泽东提出了警惕形成“党内贵族阶层”观点,并分析了“党内贵族”阶层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为了避免形成“党内贵族阶层”,毛泽东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虽然这一思想演化的结果与“文革”有密切联系,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从整体上来肯定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