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敬畏,大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无敬畏,二是敬畏什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普罗大众,敬天敬地敬父母,畏道畏法畏自然。但现在有些人,的确“心有所畏”,也“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却畏神明不畏法度,敬权贵不敬规则。错了对象,迷失了方向,也就走入了歧路。  相似文献   

2.
霍华民 《奋斗》2008,(11):62-62
想写这个题目。是我最近欣喜得知。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的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大会上讲到了“三敬畏”。他说: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是呀,做人没有“敬”不行,没有“畏”也不行。有敬畏,才会有自律。  相似文献   

3.
敬畏是一种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敬畏之心是"敬"和"畏"两种情感在人心中的互动结合;敬畏之心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一种文化现象。全面从严治党规定了敬畏之心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包含敬畏人民、敬畏党纪国法、敬畏道德、敬畏权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敬畏体系。以敬畏之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心中有党;强化宗旨意识,做到心中有民;强化责任担当,做到心中有责;严守纪律规矩,做到心中有戒。  相似文献   

4.
敬畏是一种态度,"敬"指恭敬有礼,"畏"指心存忧惧。常言道"官有所畏,业有所成",敬畏而后方能有为。为官者只有把敬畏放在心间,时刻谨记畏民、畏纪、畏责,才能在为民务实担当的道路上走稳走好。  相似文献   

5.
德国大思想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敬畏之心源自人的信仰,只有当人的心里有敬畏或恐惧的事物,才会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能维持着社会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什么是敬畏之心?"敬"是尊敬、恭敬;"畏"是畏惧、佩服。而敬畏是"敬畏相连,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是人在面对权威、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何谓敬畏?《新华词典》解释为“又敬重又畏惧”。笔者认为,敬畏就是一个人对某客体保持的一种敬仰、尊重、畏惧。敬,源于自然和社会;畏,发自人性和天理。平凡之人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生养出一些正气。  相似文献   

7.
“要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中华民族素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传统。敬,让人有所为,知晓自己应该做什么;畏,让人有所不为,警示自己不该做什么。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职能管理部门,既要做敬畏文化的表率,更需引导文艺工作者常存敬畏之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8.
李舫 《学习导报》2011,(16):44-45
敬畏,本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指恭敬有礼,"畏"指心存忧惧。近来,"敬畏"频繁出现在党的各项纪律制度和从政准则中,成为新时期共产党员不可或缺的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怕”的内涵说行很清楚,告诫人们不仅要“畏天、畏地”,而且要“畏天命、畏大人”。怕人知,怕被抓住,怕报应,怕的东西越多就越平安;如果胆大妄为、无法无天,那结果便是耻辱和悔恨。优秀共产党员、原云南省盈江县交通局局长赵家富,生前有个“最害怕”,那就是害怕“完成一个工程,倒下一批干部”。正是这个“最怕”,使他做到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赵家富的“怕”启发我们,党员干部理应有所怕。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很重要的是从对党和人民的敬畏中来。权力从来就有两面性,它既能用来干好事也能…  相似文献   

10.
何谓敬畏?《新华词典》解释为"又敬重又畏惧"。笔者认为,敬畏就是一个人对某客体保持的一种敬仰、尊重、畏惧。敬,源于自然和社会;畏,发自人性和天理。敬畏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智者、圣人,因为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所以不凡。而平凡之人,常  相似文献   

11.
<正>践行“三严三实”,就要立足本职岗位,敬畏党纪国法,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实实在在做人,方方正正做事。敬畏群众才能严以修身。敬畏群众,实质就是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事业。在家庭,老婆孩子、姊妹爹娘就是群众,要讲究一个“孝”字——“老在上,子在下”;在单位,同事下属就是群众,要讲究一个“诚”字——“言在前,行在后”;在党内,广大党员、基层组织就是群众,要讲究一个“忠”字——“心居中,行要  相似文献   

12.
领导干部为人做事,既要“敢”字当头,又要“畏”字不忘。所谓“敢”字当头,就是敢于探索、敢为人先,勇于突破成规定势,不断开拓前进;就是敢于坚持原则,不是是非面前不开口、发表意见“顺竿爬”、原则问题“打哈哈”,而是需要“拉脸”的时候无所畏惧;所谓“畏”字不忘,就是有所敬畏,怕为政不勤、为政不廉,怕辜负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望,时刻督促自己为民、务实、清廉。“敢”与“畏”虽然是两种对立的心态,但需要有机地统一在思想和行动中。只有“敢”字当头,才能摒弃老框框,开创新天地;只有“畏”字不忘,才能兢兢业业,勤政廉政。“敢”与“…  相似文献   

13.
黄明哲 《党课》2013,(20):61-64
“敬”体现的是一种认识态度、一种价值追求,促使党员干部“有所作为”;“畏”则瞎含着一种界限、一种自省,警示党员干部应“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领导干部有了新要求、新期待。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有所学”、“有所养”、“有所畏”,“有所为”、“有所求”五种境界,才能在各种贪欲私利面前,时时处处用党纪国法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控力和自觉性,让党纪国法、道德修养“内化于心”。当内心真正筑起抗腐蚀、拒诱惑的坚固长城时,方能“外见于行”,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努力推动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日,祁连县召开全县村级组织、村干部绩效考核奖励大会,对2009年度绩效考核评定为优秀的11个村级组织、24名村主要干部、5名村其他干部分别给予1500元、1000元和500元的奖励。实施绩效考核改变了以往村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规范了村干部管理。激发了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康庄 《江淮》2011,(5):50
前不久,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谆谆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之心"即"敬重和畏惧之心"。也就是说,每个党员干部做人做事、修身养性,其人品官德贵在敬畏。古人云:"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孔子"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讲的就是"敬  相似文献   

17.
我们通过深入部分后进村走访座谈,发现群众对部分驻村干部“心不驻”的问题反映比较强烈。机关干部驻村“心不驻”,主要表现:一是有的驻村干部作风漂浮,不联系群众,不倾听民声,干群关系疏远;二是有的驻村干部三天两头往回跑,一个月在村里呆不上几天,名义上驻村,实际上“驻家”;  相似文献   

18.
双江县注重加强村干部的管理与培养,三项举措激发村干部活力。一是拓宽用人渠道,使村干部工作有“信心”。鼓励优秀村干部积极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2003年以来,有3名优秀村干部通过公开招考被录用为乡(镇)武装部长,3名村干部参加公开招考被录用为公务员。二是推行村干部考核制度,使村干部工作更“用心”。按时足额兑现生活补贴,使村于部的工作更积极主动。三是健全党内激励保障机制,使村干部工作更“安心”。落实《村“两委”干部离任补助暂行办法》、  相似文献   

19.
渔儿沟村党支部坚持把教育实践活动与农村发展相结合,推出了“五四三二一”便民服务机制。一是制定“五不准”干部行为准则,即不吃请、不受贿、不赌博、不与群众发生冲突,不准有任何违法、违纪行为;二是党员干部“四上门”,即村民婚丧嫁娶,村干部必上门帮忙;村民生病住院,村干部必上门看望;  相似文献   

20.
代堂明 《学习月刊》2013,(19):32-3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事实上“衣冠不正”的根子.往往在于“心歪”.一些存在“四风之疾”的干部.正是由于失去了律己之心.才会自我膨胀.目空一切:正是由于失去了敬畏之心.才会无视法纪,肆意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