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近几年来,当阳市把企业解困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强化领导,采取多种途径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促进了全市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当阳在全省十强县市中争先进位。1997年,全市共盘活亏困企业131家,盘活资产3.5亿元,年新增利税3035万元,安置就业4320人。1998年1—5月,全市完成全口径工  相似文献   

2.
刘圣华 《政策》2008,(4):48-49
近几年来,阳新县针对全县农村富余劳力多、城镇下岗职工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把促进就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来抓,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让广大就业对象多就业、就好业、创大业。近3年来,全县帮助实现就业再就业6.6万人次。2007年,我县被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促进就业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劳务经济开发工作先进县”,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十大劳务输出先进县”之一。  相似文献   

3.
黄石市是一个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体、以大中型企业为骨架的老工业城市。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深化,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下岗职工。到1997年底,失业、下岗职工累计占职工总数的23%。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近年来,我市以用好用活失业保险基金为杠杆,积极推进实施再就业工程,已累计分流安置失业、下岗职工54万人,转业转岗培训2.8万人,使大部分下岗职工从再就业走向再创业,促进了全市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一、变“输血”为“造血”,为企业深化改革提供服务(一)借款扶持,进行自救型安置为解决企业职工失业、下…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事。近年来,吴江市始终把推进城乡充分就业放在实现科学发展的优先位置,实现了经济和就业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该市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1.1万个,仅2010年即新增就业岗位4.96万个,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98万人,安置城镇职工就业再就业1.48万人,年末城  相似文献   

5.
夯实致富路     
龚智 《中国残疾人》2008,(12):37-37
江苏省扬州市有28万残疾人,75%在农村。近年扬州市残联坚持以建设扶贫基地为抓手,务实推进农村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设法增加经济收入,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目前,已建立省、市、县扶贫基地98个,今年直接安置就业1200人,辐射带动676个家庭。各地还有一大批脱贫帮扶点,全市有1300余人得到不同程度帮扶。扶贫基地的建设,使农村贫困残疾人逐步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6.
自1995年以来,黄石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再就业基地建设,累计安置下岗职工6.3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60.6%。全市共建再就业基地26个,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年创产值10亿元。职工平均年收入6000元。随着再就业基地的示范效应,再就业工作已成为黄石全社会关心、重视的热点和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齐抓共管的重点。 把扩展社区服务与组建再就业基地相结合,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 社区服务大有可为。近几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政府、企业、社区“三位一体”的社区建设新路,以开发社区资源、扩展社区服务为突破口,通过社区再就业基地安置了大批下岗职工。如黄石港区以林红钟点为依托,成立家政服  相似文献   

7.
翟传豹 《群众》2013,(7):71-72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稳定之基。近年来,淮安市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目标优先部署,大力实施“优质、稳定、便利”为重点的就业民生幸福工程,以实际行动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新要求。连续三年,全市城镇就业总量年均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始终控制在3%以内,劳动者参加各类就业创业培训人数保持在4万人以上,促进了招商项目的引进、发展成果的共享。  相似文献   

8.
直辖七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规模大,城镇就业矛盾有所缓解。七年间,全市帮助和指导就业再就业的人数达到118万人,其中,有61.3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有56.32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二是"两步并作一步走",顺利实现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实现"并轨",在西部我市是第一家,中部还没有,在东部地区也是少数,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首先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最近,吴邦  相似文献   

9.
正1995年再就业工程启动以来,北京市总计有99.45万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但是再就业工程的实施,还是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许多管理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1998年1月12日,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上李少华委员提交了《关于安置下岗职工的几点建议案》的提案,他指出,解决下岗职工安置问题,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政府方面,要建立专门研究、调整、安置下岗职工的领导办公室。研究企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随着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厦门市集美区三大平台建设突飞猛进,每年征地上万亩。在跨越式发展中,厦门市集美区千方百计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出路问题。一、多项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该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程,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出台多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优惠政策。"十一五"期间,累计开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约6000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约3万人。该区的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江西政报》2006,(14):1-1
近年来,我省按照中央的部署,明确提出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完善新体制下的就业再就业机制,着力构建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变,初步形成了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稳定就业的格局。2005年,全省城镇就业人员638万人,跨省劳务输出541万人,分别比2000年净增124万和281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由2000年的47:24:29调整到40:27:33,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累计达到82.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相似文献   

12.
姚建华 《群众》2009,(1):49-50
近年来,我们泰州市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在这次国际金融海啸的不利形势下,经过积极应对和多措并举,2008年至今,全市劳动就业工作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净增5.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4%,  相似文献   

13.
三明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以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为目标,以解决农民转移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为切入点,以开展“一户一就业”和“就业扶贫”为载体,紧紧围绕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政策扶持、平台建设、机制创新、强化领导上下功夫,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截止8月底,全市上半年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5526人,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该市2006年的新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任务3:百人的工作目标任务的85%,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任务3.5万人的72.9%;  相似文献   

14.
侯立军 《江苏政协》2008,(11):34-35
<正>[现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任务。在"十一五"规划中,我省明确提出了力争实现新增城镇就业4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0万—3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并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江苏省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25%,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万人左右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5.
《政策瞭望》2011,(10):54-54
今年以来,天津通过实施六项措施,大力促进就业增长。一是用大项目拉动就业。各区县通过与305个重大项目对接,安置就业人员6.3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员总数38%。二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各区县、各部门和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等创立创业示范园区180余家。累计创业培训2.8万人,创业成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以后,南阳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23.8万家,总投资额58.6亿元(其中注册资本10亿多元),从业人员92.6万人(其中下岗职工8.9万人,农村劳动力占18.5%)。2000年实现产值161.7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3%;上缴税金3.15亿元,占全市税收额的31.7%。农民人均收入的41.5%来自非公有制企业。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和配套措施的实施,民营投资趋向呈现出五大态势:一是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由流通领域、小加工业逐步向第一、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17.
《江西政报》2007,(22):1-1
近几年来,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6年,跨省劳务输出562.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40亿元,今年预计到沿海务工的人员将超过年初预定的560万人目标,达到600万人,劳务收入也将会大幅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百平 《人大研究》2005,(6):F004-F004
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处于巨变和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目前有诸多不和谐问题,如经济循环不畅、阶层矛盾加剧、政务摩擦不断、区域关系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追究根源,这些现象又都与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发展滞后如影随形地纠缠在一起。因此,“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最具根本性、最有决定性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也是最棘手、最难解决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的发展滞后,农民占我国国民大多数的现实,决定了“三农”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更具有基础性和连锁反应性的特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的根本举措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农民就业,一是农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外出务工经商。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2046万人,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在70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约1200万人,富余劳动力300多万人。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大、农民贫困是最基本的省情。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观念、资本、技术、产品销路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我省依靠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增长。农业依然是我省农民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全省7300多万亩耕地,60%多是山地和旱地,人均3.5亩,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我国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或与国际市场价格持平,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再提高,要依靠农业富裕,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品种结构和质量向优质、专用、多样化发展,这种建立在土地种养之上的结构调整尽管是十分有效的,但同时也是比较有限的;二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上的规模化,这是农业成为真正赚钱产业的惟一出路。因此,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整体上将是一个递减过程。所以,农村劳动力只有进城务工,走转移这条路子,才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快、最直接、最见成效的办法。2004年我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24.25万人(次),约140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64.40亿元,为农业人口人均增收31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40元的六分之一。劳务输转已切实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劳务经济。一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非农化过程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我省部分地区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但人民群众生活稳定,未出现大批外出讨饭的现象,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劳务输转发挥了作用,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的“铁杆庄稼”。  相似文献   

19.
根据相关部门对吉林省20县(市)中20个村、546户农户抽样调查,在总共1330名农村劳动力中,2005年外出就业43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4%。其中,男性占7212%,女性占27.8%;2006年上半年外出就业比例为35.3%,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28.9%(数据来源: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高出6.4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呈扩大趋势。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及吉林省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农民外出就业政策、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一、基本情况1998年 8月底 ,全市企业累计下岗职工 10 .15万人 ,占职工总数的 15 .4%。其中市属企业下岗职工 6.17万人 ,占市属企业职工总数的 14.4% ,市属企业 6.17万名下岗职工中 ,实现再就业的 3.2 7万人 ,1999年 1— 8月新增 2 .9万人。另外 ,因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但又未完全停产而产生的富余人员没有作为下岗职工列入统计范围 ,这类人员约占企业职工总数的 2 0 %约有 13.2万人 ,其中市属企业约为8.7万人。据此 ,市属企业正式职工实际未上岗的人员达 14.87万人 ,占市属企业职工总数的 34.5 %。随着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 ,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